志愿军与小龙虾和血吸虫病

为了志愿军扶伤病员

最近几年,似乎吃"小龙虾"成为了一股风潮。但在五六十年前,"小龙虾"可是没人愿意吃的东西。

谈到小龙虾,我想到了"肺吸虫病"。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是让人闻风丧胆的病啊。我想讲一个和抗美援朝志愿军有关的"小龙虾"的故事。

肺吸虫病〔又称中华分枝睾吸虫〕的传播耒源是一种小动物,名称为《喇咕》,又叫做"大头虾",其实就是淡水小龙虾。这些虫子大量生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山川、溪沟中。

志愿军抗美援朝初期,物资供应极其困难,食物尤其短缺,而这些喇蛄不但数量众多,且入口味道鲜美,因此它成了当时志愿军同志随时随地充飢的难得的食品。

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战士们不可能把喇蛄完全烧熟再吃,更多的时候是半生不熟的,甚至不著就生吃了;这样喇蛄体内的肺吸虫包幼虫根本没有死亡,进入人体后可以在身体内各个器官游走,它可以游走到肺、脑、肝、肠系膜、眼、皮肤等等部位而引起相关脏器的病变。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极少数病人因脑病和重度药物反应而亡故外,200例左右病人全部治愈。康复了的志愿军同志后来都相继复员转业,回到各条生产战线上,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