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美臨沂的大美沂河,爲什麼叫做沂河,從傳說故事到歷史記載

山東大美臨沂的大美沂河,為什麼叫做沂河,從傳說故事到歷史記載

山東臨沂大美沂河,為什麼叫做沂河,故事一:

相傳在遠古時代,沂蒙山區是一片茫茫大海。海中住著龜精、魚精、蛟精三個妖怪,常常興風作浪,危害人間,攪得龍宮也不得安寧。東海龍王奈何不了它們,就奏上天庭,懇求玉帝派人降妖。玉帝便傳旨二郎神下界,協助東海龍王降妖。二郎神奉詔出了南天門,落下雲頭,站在泰山頂上往東一瞧,可真是不得了,只見龜精正一個勁地翻肚皮,魚精呢,可真是海闊憑魚躍了,掀起一陣陣的巨浪,蛟精就在那裡鬧海翻江,噴水吐霧,這三個妖精這一鬧騰,整個東海是波濤洶湧,濁浪滔天,漁民船翻人亡,岸邊房塌田淹。二郎神看了半天,一時找不到什麼好武器鎮壓三個妖精,東海龍王可急了,站在旁邊一個勁兒嘟囔:二郎神君,你快動手哇,再叫它鬧下去,我的龍宮就塌啦!二郎神被催急了,就沿著泰山頂轉一圈,只見泰山北面有一座大山叫沂山,南面有一座大山叫蒙山,原來這是泰山的姊妹山,長得比泰山還高還秀,山尖快夠著南天門下的雲頭了。二郎神來不及多想,伸手拆下一根頂天槓,一使勁兒,一頭插進沂山,一頭插進蒙山,在泰山頂上嗨地一聲,就把沂山和蒙山給挑起來啦,他撩開長腿,邁下泰山,直奔東海而來,二郎擔山的神話,就是這麼傳下來的。

且說三個妖怪正在海里胡鬧騰,忽見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肩挑兩座大山,黑壓壓地直奔它們而來,一時嚇得魂飛魄散,手忙腳亂,連滾帶爬,四散逃命。二郎神大吼一聲:“哪裡逃!”就邁開大步,風風火火地追趕起來。也許是兩座大山太重了,也許是頂天槓太細了,不經顫,反正追到沂蒙山區這埝子,只聽“咔嚓嚓”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頂天槓齊嘎嘎地斷了,接著轟隆隆、嘩啦啦兩聲悶響,兩座大山也先後掉進海里。前面那座沂山,跌得厲害,正砸在蛟精身上,山體全散開了,變成了如今的泰沂山脈,主峰玉皇頂顯得稍矮了點,後面那座蒙山呢,正砸在跑得慢的龜精身上,雖說跌得輕點,可是山體也散了板,變成了蒙山群峰。

二郎神當時愣了一下,定睛一看,只見蛟精和龜精已被沂山和蒙山壓住,而魚精呢,正被震得昏頭昏腦地往東亂竄,就把腦門上的神目一睜,齊刷刷的一道白光射去,魚精跑不動了,那個埝子就成了日照。二郎神伸手抓住魚精,往西北一扔就戳在了那裡,變成了魚頭似的魯山。龜精被壓在蒙山底下,還半死不活地直冒水泡呢,二郎神嘆了口氣:唉,你別受罪啦,到山頂上晾晾去吧,說著把龜精拽出來,一下扔在蒙山頂上,就成了現在的龜蒙頂。蛟精在沂山底下沒動靜了,變成了沂山,據說蛟精臨死之前還斷了幾口氣,也被二郎神鎖在那裡,每口氣都化作了一個山頭,所以沂山上山頭比較多,如玉皇頂、歪頭崮、獅子崮等。二郎神降服三妖之後,沂蒙山區的海水就嘩嘩地往後退,叫山脈一擋,留下了一片片的海子,二郎神拿著兩截斷了的頂天槓子,順著魯山和沂山一劃拉,就劃成了兩條河,把水彎彎曲曲地引進了東海,這兩條河就是沂河和沭河。

山東大美臨沂的大美沂河,為什麼叫做沂河,從傳說故事到歷史記載

山東臨沂大美沂河,為什麼叫做沂河,故事二:

關於沂河的故事:說的是,古時候,沂河並不像現在這樣碧波盪漾,風光秀美。沂河就像一知桀驁不馴的巨龍,危害著生活在沂河兩岸的人們,特別是夏季多雨季節,洪水氾濫成災,不時侵擾著人們的生活。老百姓的房屋經常會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垮,良田被淹,沂河兩岸可謂是民不聊生。

生活在沂河岸邊人們想盡千方百計,每年都要與肆虐的洪水搏鬥。有一戶善良人家有兩個女兒,一個喚作金雀,一個取名銀雀,出落得美麗無比,勤勞善良。這一年夏天,沂河的洪流如期而至,金雀和銀雀自告奮勇與鄉親們一起去抗擊洪水。堵、疏、築、引,各種辦法都用盡了,依然降服了不了洪水的兇猛。看著決口的洪水如猛獸般無情撕咬著鄉親們的生命和財產,精疲力竭的金雀和銀雀便跳入決口去堵洪水。就在她們跳入水中的一剎那,奇蹟出現了。只見沂河決口處慢慢升騰起了兩座小山,擋在住了決口,也把洪水擋穩穩地擋在了河堤之內。後來,鄉親們為了紀念這兩個女兒,就把這兩座山喚作金雀山和銀雀山,靠西北的一座叫做銀雀山,靠東南的一座叫做金雀山。春去秋來,轉眼幾年過去了,有了兩座山的阻隔,沂河洪水再也沒有侵襲過生活在沂河岸邊的人們。 沂河兩岸草木蔥蘢,風景秀美,人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每年一到春天,這兩座小山上更是枝繁葉茂,山花爛漫,風景很是美麗。因為是兩個女孩子所變,這兩座山上還長出一種特有的植物,金雀山上開出的是金色的小花,銀雀山上開出的是銀色的小花,燦若繁星,點綴其間。後來,鄉親們為了紀念這兩個孩子,又把這兩種美麗的小花,分別喚作金雀花和銀雀花 。 後來就是被人長叫做的金雀山和銀雀山。

山東大美臨沂的大美沂河,為什麼叫做沂河,從傳說故事到歷史記載

山東臨沂大美沂河,為什麼叫做沂河,故事三:

傳說龍王女兒很是調皮,要求龍王給他找一個和他一模一樣的閨女做僕人,於是,龍王尋遍了大江南北都找不到,也是巧合,就在沂蒙山附近找到了一個女孩子,女孩子侍奉龍王女兒。後來因為龍王豪賭把他輸給觀音,觀音帶著他去了天庭,在天庭,這個叫做沂花兒的女孩子偷偷下凡來到沂蒙山降水解救百姓和自己的父母,被罰,村民為了救他將它藏了起來,可是,沂花兒為了不牽連百姓自己出來接受觀音處理,觀音被感動,於是將他幻化成立沂河水,來解決蒙山百姓的飲水和用水問題。

山東大美臨沂的大美沂河,為什麼叫做沂河,從傳說故事到歷史記載

山東臨沂大美沂河,為什麼叫做沂河的真實歷史記載:

沂河——馬逐芳春草路竿,

勝遊應說到沂川。

和風軟泛桃花浪,

暖氣輕浮麗日天。

俗慮盡隨流水去,

襟懷都向碧波前。

追思點瑟當年事,

吟詠歸來興浩然。

這是明代詩人伍文獻遊覽沂河時所寫的七律。沂河又名沂水,沂河之源素有三源、四源、五源之說。1988年10月,國家水利部治淮委員會、水利部沂沭泗局沂沭河管理處、山東省臨沂地區水利局會同沂源縣水利局等有關部門進行了實地勘察,結論是:沂河有四源,主源是徐家莊河(流域面積和水量最大)。四源分別是:1、發源于徐家莊鄉龍子峪村西南小黑山北麓的徐家莊河;

2、發源於大張莊鄉老松山北麓的大張莊河;

3、發源於大張莊鄉張家旁峪南山的南巖河(又稱仁裡莊河);

4、發源於大張莊鄉狼窩山北麓的高村河(又稱田莊河)。四源相匯田莊水庫,即《清史稿》載“經龍洞山而合”,水庫以下稱沂河,流經沂源,沂水、沂南、河東、蘭山、羅莊、蒼山、郯城等縣區,由郯城縣吳家道口村入江蘇省境,至江蘇省新沂市境內入駱馬湖。全長574千米,流域面積17325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汶河、蒙河、柳青河、祊河、涑河等。年徑流量為35.1億立方米,河床最寬處1540米。

沂河原是淮河重要支流,自黃河奪淮入海,淮河河道淤積後,沂河水失去入海通道。建國後修建新沂河、新沭河等人工河道後才改變這一狀態。新沂河成為沂河的主要入海通道。

沂河是臨沂的母親河,從沂蒙山區縱貫臨沂南部平原,河水環山繞崮,款款南行,兩岸芳草鮮美,綠樹成茵,呈現出碧水青山,天光雲影,林果蔥鬱,稻花飄香的旖旎風光。在舊中國,水深流急,帆船可達沂源南麻,但也時常給人民帶來災害,有“開了江風口,水漫蘭山走,淹了臨郯蒼,捎帶南邳州”的歌謠。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沂河的治理,在其干支流上游修建了跋山、岸堤、唐村、許家崖等十幾座大中型水庫,在其下游加固堤防,建分洪閘,在基本控制水患的同時,兼收養魚、發電、灌溉之利。1997年,又在臨沂城東建起世界最長的小埠東橡膠攔河壩,形成了1.2萬畝的水面,使沂河變得更為嫵媚。

流域地理座標東經117°25’至118°42’,北緯34°23’至36°20’,沂源、沂水、沂南、臨沂、蒙陰、平邑、費縣、郯城等縣全部或大部皆屬沂河流域,在郯城縣吳道口村南出境入江蘇省。

流域最上游以魯山背斜與濰、彌河分水,東以沂山背斜餘脈與沭河分水,地形西北高,向東南部傾斜,自河源至東汶河口,大部為山區,山巒迭嶂,海拔高程300~800米,斜午、青駝、茶山西北多為低山丘陵及高地,地面高程在200~400米之間,蒙山前半程以南地勢變緩向平原過渡,在臨沂城北與其支流祊河匯流後進入中游臨郯蒼平原。平原坡緩1/3000~1/2000。

山東大美臨沂的大美沂河,為什麼叫做沂河,從傳說故事到歷史記載

沂河流域在地貌上屬構造剝蝕堆積平原區。大地構造屬魯西斷塊隆起的一部分。以沂、沭斷裂帶之間地疊為分界線(包括沂水至湯頭斷裂、鄌郚至葛溝斷裂),界線以西,包括沂源、沂水西部,沂南大部,蒙陰、平邑、費縣、臨沂西部,蒼山東部及郯城西部,為沂河流域。地面隆起以斷塊為主,斷塊呈西北向,以條帶狀產出,蒙陰、平邑相對下陷,形成斷陷盆地。在斷陷盆地內有中生代火山岩噴發和陸相碎屑岩沉積。新生代第三系斷裂活動尤為劇烈,形成了沂山、蒙山等山脈,奠定了沂蒙山區的現今山嶽地貌。

該流域巖性比較複雜,出露有新生代第三紀紫紅色砂岩,砂礫岩,中生代白堊紀火山岩系和河湖相的砂頁岩及侏羅紀砂頁岩,古生代石炭,二迭紀煤系地層,奧陶紀、寒武紀之灰巖,太古代雜巖及各時期火成岩,灰巖分佈面積最大,富含岩溶水。

明、清之間(1368~1911)曾於臨沂縣南沂河兩岸設江風口和蘆口壩兩引水口引水,以接濟中運河航運。1949年前,因山丘區洪水無控制,下游地區因入泗入淮尾閭遭黃河侵泗奪淮淤廢,便成為泗、沂、沭河下游洪水走廊,沂河水旱災害嚴重。1949年起,山東、江蘇兩省先後修建導沭整沂和導沂整沭工程,開闢新沭河、新沂河、分沂入沭水道和邳蒼分洪道,解決中下游排洪出路;對老沂河下段及有關排澇河道進行了初步整治;上游開展水土保持,陸續建設了田莊、跋山、岸堤、唐村、許家崖和昌裡等大、中、小型水庫數百座,攔洪蓄水,發展灌溉及水產養殖。分沂入沭水道從臨沂縣南沂河東岸彭道口起,往東至沭河西岸臨沭縣大官莊,長20.2公里,底寬200~210米,設計與校核洩洪流量各為4000與5000立方米/秒,經新沭河於江蘇省臨洪口入黃海;邳蒼分道洪則自沂河西岸江風口至中運河東岸江蘇省邳縣的灘上村,設計洩洪流量3000立方米/秒,經中運河、駱馬湖入新沂河下洩。通過初步治理,使兩岸66萬多公頃農田消減了水旱災害,部分地區建成商品糧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