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分化的原因找到了,想成爲富人得這麼做

贫富分化的原因找到了,想成为富人得这么做

前言:

財富平均的社會,必定是集體貧窮的社會。不理解?想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就理解了。

只要有市場經濟和自由競爭,必定有貧富分化,這是由個人的資質天賦、家庭經濟、祖輩積累、教育培訓、性格特徵、運氣好壞等眾多因素的差異造成的。但這些差異,還不足以造成當下貧富兩極的鴻溝天塹,是其他一些原因放大了這種差距……

全球化

二戰後至今的這波全球化,其主角是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興起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繁盛於八九十年代,2000年後,科技類互聯網巨頭開始取代實業公司成為跨國公司的翹楚,並影響至今。

贫富分化的原因找到了,想成为富人得这么做

不管10年前、還是10年後,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幾乎都是跨國公司

全球化是加速社會貧富分化的重要原因。

因為全球化,世界各國開始降低關稅和貿易壁壘,資本、技術、貨物等全球自由流動。為啥要全球流動呢?

尋找價值/價格窪地;

尋找低成本(人工/土地/廠房等)商品生產地;

尋找商品銷售利潤最高的地區;

總之一句話:跨國公司在全球配置資源、安排生產、網絡銷售,以追求利潤最大化。

就這樣,世界財富源源不斷的聚集到跨國企業手裡,併成就了一個個富可敵國的商業帝國: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

可這麼多的財富都分配給誰了呢?一小部分精英人群——在跨國企業就職的、社會金字塔尖的群體。當然,跨國企業遍佈世界各地的上下游供應商和服務商,也順帶的喝了口湯。

跨國企業所在國家的大多數百姓,能分得一杯羹嗎?不好意思,不能。

資本/技術/貨物等可以全球自由流動,但一國的老百姓卻不可能大規模的跨國流動啊——他們本質上就是被跨國企業捨棄的高成本。

有人會說:國家可以對跨國企業徵稅啊,把收上來的稅轉移支付給本國百姓,也分享下全球化紅利不好麼?不好意思,做不到。

因為跨國企業可以全球尋找避稅地——百慕大、維京群島…。現在美國前五的科技巨頭,有2萬億美元現金沒有流回美國。

為什麼?避稅啊。

因為全球化,跟跨國公司相關的人群(高管/股東/投資人/員工/供應商/服務商等)與其他人群形成了一道財富鴻溝。

恩,逆全球化的特朗普,其堅定支持者就是全球化下最失意的一群人。

信貸

現在是主權純信用貨幣體系時代,錢的數量是由央行控制的——也可以說錢多錢少,是人為決定的,而金本位時代印錢的多少則取決於黃金儲備量,這二者之間差別巨大。

因為央行可以控制錢的數量,也就有了通過印鈔刺激經濟的可能。

長期看貨幣必定是貶值的(記住是長期。因為有信貸的鬆緊週期,在信貸緊縮期時,貨幣購買力卻是上升的),錢只會越印越多、越來越毛、越來越不值錢。

在經濟繁榮期,商品和服務不斷增多,就得增加鈔票供應——否則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就會下跌,也就是通貨緊縮;在經濟蕭條期,為了刺激經濟、擴大需求,政府更會加大印鈔數量——2008年以來的政策就是如此。

因為央行陸續印鈔、因為錢不斷貶值,這裡就有一個時間先後順序的問題——最先得到的錢很值錢(此時錢的數量還沒增加多少,所以能購買更多的商品)、越往後得到錢越不值錢(隨著錢越來越多,同樣的錢能購買的商品就變得更少)。

在每一次信貸大放水前(如2008年/2016年),最先拿到錢的人,通過購入資產,等待放水過程中資產(如樓市)價格的暴漲,而賺得盆滿缽滿——其實就是對後拿到錢的人財富的洗劫。

那什麼人更容易拿到貸款呢?富人啊。

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是嫌貧愛富的,因為富人有資產、因為富人還款能力強,所以銀行就更願意放款給富人。

富人最先拿到錢——剛“印”出來的、新鮮出爐的、更值錢的錢,之後購入資產、等待泡沫泛起、財富炸裂增長。並由此在財富上,跟窮人拉開了更大的差距,貧富進一步分化。

現在的信貸體系,是有利於富人、而有損於窮人的。信貸是加速階層/群體貧富分化的另一重要原因。

科技

以前人們去戲臺聽戲,現在家裡通過一部IPAD就可以聽音樂、看電影;

以前一個商品銷售範圍不過百里,現在因物流發達則可銷往全國/全球;

以前一個信息的傳播需要幾天、甚至幾月,而現在則是瞬間傳遍各地。

這種變化的背後,是科技的進步,並深刻影響財富的創造和分配。

因視頻/音頻/傳播技術的進步,人們有限的注意力被聚集在極少數人身處,並由此產生了極小比例的超級影星、歌星、體育明星、藝術大師,而他們的大多數同行則無人關注。

因鐵路/公路/航運/海運等交通物流的發達,任何一種稍具優勢的商品,都會被大批量的生產出來,並通過發達的物流運往世界各地、滿足無限擴大的需求。

因科技進步,點滴優勢(性能好一點/外觀好一點/體驗好一點/運氣好一點等)會被無限放大。因傳播/物流的發達,信息傳遞成本/商品物流成本無限降低、並趨近於零。其後果就是贏家通吃、寡頭壟斷。

極少數的影視明星、暢銷作家、體育球星、知名畫家、著名藝術家等成了他那個領域的頭部大哥,並佔據了絕大多數收入;極少數的商品(如手機/電腦/家電/汽車等)近乎壟斷了行業的銷售份額,並形成寡頭帝國,如蘋果手機、三星電子、微軟系統……

前文中10年前、10年後世界十大市值公司的變化圖表,也很能說明這一點:實業類跨國巨頭,正逐漸被科技互聯類跨國巨頭取代,因為後者的資產更輕、擴張邊際成本近乎為零。

科技讓技術、商品、才能等稍微超前一點的優勢被無限放大,併產生極高的溢價,由此分配了絕大多數的社會財富,形成社會族群間財富的巨大鴻溝——加速了貧富的分化。

怎麼辦

貧富分化、貨幣貶值、財富洗劫……如果我們只會抱怨、埋怨、謾罵、牢騷,其實沒個卵用。因為這是大趨勢、大方向,作為渺小的個體其實是無法改變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順應這個趨勢、適應這個趨勢,找一個有利於自己的位置和角度。

知道了這些因素在加劇貧富分化,我們該如何反客為主、利用這些變化呢?

參與到全球化的供應鏈中。要積極的參與到全球化中,雖不能成為鏈條上的關鍵節點、但成為其中的一個小點喝口湯也好啊。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這種跨國企業裡工作了,這樣就能身處食物鏈的頂端,自然分配更多的財富。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如願,次優的選擇就是購買他們的股票了,如果五年前、甚至十年你買了蘋果的股票、騰訊的股票……想必現在正偷著樂呢。

打造一套完備的信貸系統。錢越來越多、越來越毛,所以正確的做法是:貸儘可能數額多的錢、貸儘可能時間長的錢、貸儘可能資金成本低的錢。那你想貸1000萬,銀行會給你貸嗎?得看你的信用。

富人因為多資產、高收入,信貸優勢自然優於普通人,但普通人也有機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評估一個人信用的大數據會越來越多,所以你就要多創造漂亮的數據——使用信用卡、貸款買房、偶爾借款,再按時足額還款,就在創造信用記錄;有個單位掛社保,能說明工作穩定、人品可靠;甚至物業費/水電費/通信費等都要按時繳納,都在增加你的信用。

沒有資產、沒有高收入,就多在數據創造上下功夫,以證明你是個有信用的人,關鍵時刻(如信貸寬鬆期前)很有用。

做有縮放效應的工作和事。

啥叫能縮放?就是利用現代科技的特點,能放大工作的成果。

你寫篇文章,1000人可以讀、1萬人可以讀、100萬人也可以讀,而你的成本付出沒有任何變化;你唱首歌錄製成音樂(直播/喊麥也算),1000人可以聽、1萬人可以聽、100萬人也可以聽,而你的成本付出沒有任何變化;你開發一個APP應用,1000人可以下載、1萬人可以下載、100萬人也可以下載,而你的成本付出沒有任何變化……

你只需一次性勞動付出,就可以長期躺贏收益,或者說你的勞動被重複的、很多次的出售。要努力的去做這樣的工作和事,這是現代科技帶給人的福利。

祝你好運,祝你財富蒸蒸日上,願你不被同齡人拋棄。

熱文回眸:(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2017基金公司五好金榜 五個維度解密最牛基金公司

◆ “2017信用卡金榜”出爐 哪些銀行被客戶瘋狂打call?

中國市值100強上市公司“董秘去哪兒了?”(附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