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堅持不賠款、不割地,到底是有骨氣還是缺心眼?

如今網上有許多“明粉”(明朝的粉絲)一說起明朝,就會由衷自豪地稱讚道:“我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然,這句話毫無誇張,明朝直到最後,也沒有向敵人割地賠款,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帝自縊殉國,確實做到了“君王死社稷”。不過,明朝的這個“底線”到底是有骨氣還是缺心眼呢?

明朝堅持不賠款、不割地,到底是有骨氣還是缺心眼?

首先要說明的是,明朝皇帝確實比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的皇帝更有骨氣。比如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軍被瓦剌軍隊徹底擊潰,明英宗朱祁鎮也成了瓦剌的俘虜。不過,明英宗在瓦剌首領也先面前毫無懼色,反而是以皇帝對臣子的口氣與也先對話。結果,作為戰勝者的也先反而主動向明英宗磕頭行君臣之禮。相比之下,北宋的徽宗、欽宗父子就顯得太丟人了。同樣是成為了俘虜,這兩父子受盡各種屈辱,卻只敢在詩裡哀嘆“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

到了明朝的最後時刻,崇禎皇帝以一種非常悲壯的方式結束了一生,將大明天子的氣節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刻。

明朝堅持不賠款、不割地,到底是有骨氣還是缺心眼?

不過,有骨氣是一回事,但這樣做值不值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明朝末年,國家所面臨的形勢已經非常差了。東北有滿清虎視眈眈,西北、西南地區農民起義軍又呈星火燎原之勢。更倒黴的是,偏偏又碰上了“小冰河時期”,氣候異常寒冷,糧食大幅度減產,天災又加重了人禍。

崇禎帝從他的“木匠”皇兄朱由校手裡接過皇位的時候,明朝已經是一個巨大的“爛攤子”了。國庫裡沒有銀子;大臣之間黨爭不斷;軍隊紀律散漫,士氣低落。

明朝堅持不賠款、不割地,到底是有骨氣還是缺心眼?

崇禎皇帝也曾希望通過自己的勵精圖治,讓明朝重新煥發生機。不過,他的一切努力看起來似乎都是徒勞無功。

明朝後期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兩線作戰,即東北的滿清和西北、西南等地的農民起義軍。在這個問題上,崇禎帝犯了嚴重錯誤。他在即位之初,就雄心勃勃的想要同時剿滅這兩股勢力。可是以當時明軍的實力,剿滅滿清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畢竟雙方實力的差距是明擺著的。剿滅起義軍倒是可以做到,但朝廷卻不得不將最優秀的將領和最精銳的部隊都放在東北,防止滿清入侵。結果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明軍將農民起義軍包圍在了一片狹小區域中,眼看就能徹底剿滅了。關鍵時刻東北的滿清卻發動襲擊。朝廷只好將一些部隊調往北方。起義軍趁機突圍,躲過了滅頂之災,沒過多久就死灰復燃,而且來勢更猛了。

明朝就在這種無休止的拉鋸戰中,漸漸消耗掉了最後的家底。到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率軍攻打北京的時候,明軍已經毫無抵抗能力了。

明朝堅持不賠款、不割地,到底是有骨氣還是缺心眼?

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明朝不該同時和兩邊作戰。老祖宗早就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內”。對明朝而言,當時最佳選擇其實應該先與滿清和解。割地也好,賠款也罷,能平息東北的戰事才是關鍵。事實上,當時滿清對領土的要求僅僅是要明朝承認山海關以外歸滿清所有,其實這也已經是既成事實,山海關外大部分地區都被滿清所佔據,只是明朝還沒承認而已。只要東北戰事結束,明朝就能騰出手來徹底剿滅起義軍勢力,從而結束戰爭。然後再讓國家休養生息,以明朝那麼大的體量,只要不發生戰爭,恢復起來也是非常迅速的。待到兵精糧足時,收復東北也就指日可待了。

明朝堅持不賠款、不割地,到底是有骨氣還是缺心眼?

其實這個問題崇禎皇帝也考慮過,一個叫陳新甲的大臣曾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崇禎帝密使他與滿清和議。但由於保密工作沒做到位導致洩密,一群類似於今天“鍵盤俠”的文官們集體指責陳新甲是賣國賊,崇禎帝怕自己顏面有失,就讓陳新甲做了“背鍋俠”,將其斬於市。明朝喪失了最關鍵的一次議和的機會。

誰都知道割地賠款是件非常屈辱的事情,但是話糙理不糙,為了堅持不賠款、不割地,而最終導致丟掉江山,到底是有骨氣還是缺心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