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釋迦牟尼像》一件、請賞析

釋迦牟尼像

規格:高:38cm 底寬:27cm 重:6.5kg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公元前五百餘年釋迦牟尼出生於北印度迦毗羅衛國,是國主淨飯王的太子。成道後,被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為“釋迦族的賢哲”。

釋迦牟尼佛,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古印度迦毗羅衛國釋迦族人,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創始者。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佛,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的了知、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徒稱呼他為佛祖。

清代佛像神態優美,用材精良,特別是乾隆時期觀音像,其審美意識和製作工藝達到極高水平。確立了漢傳觀音像的標準造型並沿傳至,生動祥和,形態優美端莊。比之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其微笑更加生動迷人。且工藝製作難度比《蒙娜麗莎》更要難上許多倍。佛教自東漢時傳入中國中原地區,迄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早期佛像主要是漢傳佛教造像,如北齊、北魏、隋唐、宋遼等時期,都是中國佛教造像的高潮期,而南詔、吐蕃、大理等地所鑄的佛像更有著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獻記載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創始者是東晉的戴逵,他與其子戴勃、戴都善長雕鑄佛像,所鑄作品極其逼真傳神,因而被譽為“戴家樣”。北魏時期佛教大盛,銅佛的鑄造風靡一時,甚至皇后的選取也與是否能夠鑄成佛像有關:嬪妃生子後,必令手鑄佛像,成者為後,敗者賜死。

至隋唐,佛像的製作風格改變了北魏以來的“秀骨清像”型,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向“雍容華貴”的方向發展,並且更加人性化,故有“菩薩似宮娃”一說。自元代開始,中國佛像製作的主流風格由漢式轉為藏式。這一方面是出於皇帝個人對藏傳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統治政策的影響。

特別是明清兩代,出於民間供奉和安撫、籠絡西藏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傳播。藏傳金銅造像迅速發展,形成了金銅佛像製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在明代的永樂、宣德時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兩朝。這些漢地製作的藏式佛像,特別是明清宮廷造像,外表大都採用鎏金製作,工藝精湛,氣勢輝煌,姿態普遍富於動感,頗具震撼力,在撫慰人心的同時,也凸顯尊崇之美

珍品《釋迦牟尼像》一件、請賞析

珍品《釋迦牟尼像》一件、請賞析

珍品《釋迦牟尼像》一件、請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