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日漸沒落,變得難以爲繼

提起中國文化你會想起什麼?琴棋書畫、詩詞歌賦、諸子百家、京劇、黃梅戲、茶館酒樓說書的、天橋上賣藝的。中國的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以及各地生活風俗文化。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就有5000多年。中國文化底蘊深厚,長江、黃河孕育了華夏民族最初的文明,傳承至今,可謂是源遠流長。然而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日漸沒落,變得難以為繼。

然而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日漸沒落,變得難以為繼

然而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日漸沒落,變得難以為繼

漸漸消失的圖書

我比較喜歡閱讀,從小學的時候看“小人書”連環畫開始我就沉迷上閱讀了,初中時候看《故事會》、《讀者》、《青年文摘》,那個時候書很少,得到一本書非常開心,不吃飯不睡覺也得把書看完。因為這個習慣,曾經把眼睛看壞了,眼睛裡起了膜,看不清東西。家人嚇著了,是父親騎著自行車一路顛簸,找到當時看眼有一手的赤腳醫生討了藥方,喝了一個月的中藥眼睛終於恢復了。後來到縣城裡上了高中,學校的對面就是新華書店,學校附近街面上也有很多書店,這下可不愁書看了,最喜歡的是週末,一天的時間都耗在新華書店了,剛開始是站著看,累了我就蹲著看,蹲累了我就坐著,這個時候店員就提醒你“哎,這個不能坐”“那個誰,說你呢,不能靠在書架上”。我就和她們打游擊,看她們過來了立刻蹲好,她們走了我就坐下靠一會兒。就這樣我在那個時候看了很多書,包括常見的中外名著、唐詩宋詞元曲,甚至有一段時間迷上了歷史,磕磕絆絆地看完了《二十四史》。工作後我依然喜歡閱讀,發現看書的人越來越少了,街上的書店也不在隨手可見,連舊書攤都很少遇到了。更多的人通過手機、電子設備來閱讀,可是電子設備上有太多爆炸的資訊、新聞、小說,有幾個人能靜下心來看一看古詩詞歌賦文章、史書遊記。而這些恰恰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紙質圖書緩慢消失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沒落。

然而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日漸沒落,變得難以為繼

沒落的毛筆字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就繞不開中國毛筆字,可以說毛筆字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毛筆字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在中國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她負載著豐富的文化心理和人文信息,綿延幾千年經久不衰,除了完美的藝術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外,更主要的則是其中蘊含的精神力量。這就是毛筆字的靈魂,這個靈魂就是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精神,包含著人文性和深刻的哲理性,蘊含豐富的傳統性以及獨特的審美性。古代文人的書房裡永遠準備著四件東西:筆、墨、紙、硯,合稱文房四寶。在古代毛筆字寫的好不好關乎著官位前途,秦代時基層小吏想進步升遷,必須考八體,八體是指八種書法字體。基本上每個古代讀書人都能寫一筆好字。以前過年的時候,春聯是請村中學問最高毛筆字寫的最好的人代寫的,每每這個時候都很羨慕字寫的好人,感覺他們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也曾努力練過毛筆字,發現真的不是那塊料,挺佩服寫得好的人。

然而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日漸沒落,變得難以為繼

然而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日漸沒落,變得難以為繼

現在很難見到毛筆字了,更別提寫的很好的了,毛筆字的衰落不得不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悲哀。中國的傳統文化還剩下什麼?模特身上的旗袍嗎?還是好一朵茉莉花?我們最珍貴的東西正逐漸離我們而去,真的不希望後人翻開故紙堆尋找她存在的痕跡。

然而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日漸沒落,變得難以為繼

然而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日漸沒落,變得難以為繼

然而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日漸沒落,變得難以為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