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一边骂万科,却又默默排队买万科?|飞议

我们为什么一边骂万科,却又默默排队买万科?|飞议

万科之于我,就像2011年的我和iPhone4s之间的关系:

非常想拥有对方,但是囊中羞涩,但又不是一定买不起那种,微妙而又欲说还休的关系。

你为什么买万科?

可能业主有一万个理由,就像喜欢iPhone的人,即使安卓手机有更多选择,却一直忍受和安卓相比ios系统的各种不便,心甘情愿的当果粉?

人们对万科充满好感,并不是因为王石登山技巧多么牛X,也不是拿手好菜红烧肉烧制有多么可口,就像选择苹果的人并不仅仅因为乔布斯独特的着装风格和独特人格魅力。

自己曾经作为泛房地产媒体从业者,对万科早有耳闻:万科是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可以说是行业内的标杆,对一些本地楼盘来说,就像神一样的存在。能数十年保持龙头地位并不仅仅靠某些浮夸楼盘那样,堆砌海量软文和包全版都市报封面,疯狂撒币而火。

大家都卖期房的时候,万科说:“要有样板间”。

于是,地产界就有了样板。

大家都交了钥匙的完事儿的时代,万科说:“要有物业。”

于是,地产界就有了物业。

无论将来怎样,哪怕万达、绿地、恒大超过万科,但在地产行业,万科来过,改变过一些东西,留下过一些东西。

即使现在,很多人买万科,很大一部分吸引是因为万科其优质的物业。

万科在商品房时代混沌之际,就建立了一套高规格的标准有自己成熟的开发经营模式。尤其质量把控方面,可以说万科对于自己所建房屋质量的要求几乎是国内所有地产商里最高的,不吹不黑。

举个栗子,商品房外面的走廊两边间距一米五,但绝大部分公司都做不到刚好一米五的,因为梁柱浇筑存在误差、外墙抹灰厚度也有误差,所以基本很难做到;唯独万科可以,因为万科所有工艺都是标准化来的,监管又极其严格,一旦不合要求就重做,所以很多接万科工程的人都简直做到想哭。但依旧不少人想做万科的房子,因为万科给的工价高,比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市场价高三成以上。

舍得花钱换口碑,这一点不服也不行。

因为看过样板间,因为极度苛刻的工程管理,于是很多人会在超过市场价30%的价格,购买万科,成为万科er。

但,不得不承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离开一线城市的万科,就开始出现求销量低质量的危险,如果你随便搜搜万科关键词,总有一些业主或者伪业主发布不少维权信息,遍布郑州、重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尽管万科名字如雷贯耳,然而与同类公司相比,突出的亮点似乎越来越少,来自各方的威胁十分紧迫,国企背景深厚的房地产企业,不少黑马房地产新秀的劲儿也十分凶猛。

于是,造成一种万科不行了的错觉。

万科也在改变。到底怎么变?作为文化浓郁的人文情怀企业,万科选择的标杆是美国的帕尔迪公司。从美国的模式中探索,再按照中国市场的规律去行动。从招拍挂模式转变为资源整合模式,积极合作、大胆收购。

不要忘了,1991年,万科是深交所上市的第二家公司。

然而,步子太急,会扯着蛋。万科在房地产牛市中快速扩张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引发业主和公众的不满,导致民间有这么一种说法:

万科有两家公司,一家是万科,一家是xx万科,比喻前后差距太大。尽管万科给人的感觉是勇敢和极富活力,是房地产的佼佼者和优秀公司的典范。

标杆企业都如此无耻了,房地产还会好吗?她病了,谁又得吃药呢?

我们为什么一边骂万科,却又默默排队买万科?|飞议

那时候,我踩的盘在北郊,叫万科金域华府。好东西就会让人觉得他就是好东西。比如可能某个人并不认识豪车,但是有人从轮毂,有人看长度,有人看玻璃,甚至有人看车漆明亮成都来判断这辆车是不是豪车,更不用提内行讲血统、看内饰、驾驶感、推背感等等。

美好的东西,他没有理由,就是好。当我走近工作,整个施工现场建材摆放整齐,看还是水泥毛墙的建筑外立面,平整光滑,极少见毛刺和裸露的钢筋,塔吊干净整洁,统一刷漆,后面刷有logo:万科。细节决定成败,当时就觉得万科:

让建筑赞美生命,名不虚传。

我们为什么一边骂万科,却又默默排队买万科?|飞议

我们为什么一边骂万科,却又默默排队买万科?|飞议

大众有车型烧机油,有的断后轴,但并不影响其屡次成为中国销冠;Apple公司产品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争议,但即使众多安卓厂商从各方面发力,但iPhone依然是新产品发布会被“碰瓷”最多的那一个,甚至直接全盘抄袭iPhone设计;万科即使再出现绯闻,信不信当下开盘也是日销盘,甚至现在需要摇号抢购?

久病不一定会成良医,而大部分人并不是任何行业的专家,有口碑,有保证,用钱买省心才是很多更看重的东西:大众车皮实耐用,德国人的严谨为其背书;Apple手机即使再贵,依然有拥簇,一方面有人因为颜值,有人确实喜欢苹果系统的干净省心;有人选择高价买万科,并不是因为人傻钱多,而是在乱象丛生的房地产界,买房前你不是爷爷,买房后一定是孙子的房地产行业乱象丛生,人们咬牙买的,就是图一省心和品质。

希望万科,能不忘初心,用建筑赞美生命,而不是用建筑欺负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