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高品質生活的距離,差的不只是錢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從小到大這種思維禁錮了我們。其實,只要換個思路,省錢的同時也可以過上很有品質的生活。

1.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買質量最好的

什麼是自己能力範圍?給自己畫個標準,買正常價格2-3倍的,且明顯提升品質,延長使用年限的物品,越是大件物品,越要捨得多花點。

2. 減少不必要的物品種類

有些物品,比如錢包,以前會買長錢包、短錢包、零錢包、卡包,每次出門配合著包包使用。

後來發現很多品牌的長錢包本身有足夠放卡片的位置,而且錢包型很瘦不會臃腫佔地方;可以刷卡的地方一律刷卡,避免一次性取錢太多和找零錢太多。

總體說來,能精簡的功能要精簡,繁瑣的事情少做。

你和高品質生活的距離,差的不只是錢

3. 減少同一種物品的數量

比如衣服,同樣款式和顏色相近的衣服真不少,那能不能換個風格呢?

過年在天貓囤積了一堆WSJ和抽紙,到現在都沒用完,以後是不是不要跟風囤積呢?

4. 保持40%的留白空間

大多數人的櫃子和抽屜裡都是滿的,但是預留一定的空間才讓人更舒服,不管你家有200平豪宅,還是50平蝸居,這個道理都是通用的。

虧則損,滿則溢。凡事都要留空間,留餘地。

你和高品質生活的距離,差的不只是錢

5. 謹慎對待贈品

人們大多有“只要不花錢,不要白不要”的思維定勢。但是,那些東西真的是你需要的嗎?

買奶粉贈送的塑料奶瓶質量超級差,根本無法用;老爸朋友送的古風桌擺屏風雖然不錯,但是根本不適合家裡的裝修風格。對於你不需要的東西,不必花費關注度。

你和高品質生活的距離,差的不只是錢

如果說有錢、能滿足物質條件就叫生活質量,是不是窮人永遠沒有生活質量?我想不是。

生活質量是一種求好的精神,是在一個有限的條件下尋求該條件最好的風格與方式。高慾望與低成本難以協調,但高品質與低成本並不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