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對話余承東:解密華爲手機AI戰略 單品銷量增長近千倍

深度對話餘承東:解密華為手機AI戰略 單品銷量增長近千倍

看點:人工智能,將會成為未來5-10年裡影響手機行業競爭格局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深度對話餘承東:解密華為手機AI戰略 單品銷量增長近千倍

昨天,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餘承東在國內正式發佈了華為P20/P20 Pro系列手機,這兩款手機搭載了麒麟970 AI芯片,採用“窄劉海”異形全面屏設計,且P20 Pro還採用了全球首款徠卡後置三鏡頭配置,並同時支持指紋解鎖和麵部解鎖。(華為P20系列國內上市 同步推出首款無線耳機與eSIM智能手錶)

深度對話餘承東:解密華為手機AI戰略 單品銷量增長近千倍

▲極光色華為P20 Pro

至此,第三款搭載麒麟970 AI芯片的華為手機機型也正式向國內觀眾見面(前兩款分別為華為Mate10系列、榮耀V10系列)。隨著AI進一步落地移動終端,從芯片到應用、從軟件到生態,整個手機行業無不在方方面面接受著人工智能這一新興技術所帶來的衝擊與升級。拍照更好看、翻譯更準確、語音助手更方便……以上種種固然是人工智能能為手機行業帶來的升級,然而,其作用遠不僅於此。

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趨近飽和、甚至逼近負增長的當下,手機行業進入洗牌期,馬太效應日益增強,全行業競爭將進一步演化為少數巨頭間的爭霸賽。以蘋果、三星、華為首的全球三大手機廠商已經佔領了整體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這一數字還將繼續擴大。

▲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餘承東

“人工智能,將會成為未來5-10年裡影響手機行業競爭格局的最關鍵因素之一。”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餘承東對智東西記者這樣說道,“它所支撐的不僅是智能終端人機交互模式的變革,更關鍵是的,它能對用戶喜好進行智能挖掘,未來甚至變革手機行業的商業模式。”

在P20/P20 Pro發佈期間,智東西在上海採訪了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餘承東,圍繞華為手機手機AI生態建設、AI是否具備殺手級應用、華為在全球競爭中的破局優勢、以及2018年最值得關注的技術突破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AI生態將成為華為制勝法寶

目前,全球三大手機巨頭都已經具備AI芯片打造能力,其中蘋果和華為都在去年發佈了搭載自主研發AI芯片的旗艦手機,而業內關於三星AI芯片的傳言也不絕於耳。

不過,手機的AI能領衡量標準絕不僅是AI芯片能力,還包括手機終端打造、手機AI應用生態打造等能力。

在全球手機市場競爭日益集中的當下,蘋果、三星、華為這類手機巨頭的廝殺自然也日益激烈;餘承東認為,在巨頭競爭中,華為在AI方面的優勢與突圍點最終可能是AI生態打造。

畢竟,芯片的AI能力再強,最終還是要落地到軟件與應用場景,才能真正提升用戶體驗。餘承東表示,華為手機AI生態及應用將實現“從內向外”的三層打造步驟:

首先,華為將從原生態應用(如拍照、輸入法、相冊整理等)入手,調動AI芯片NPU的強大能力,保證應用的快捷、高效、安全;

其次,華為將重點聯合合作方里的高頻場景(比如購物、社交、旅遊等),調用AI的圖像和語音功能,將AI能力賦能給高頻應用。據智東西瞭解,目前已經有不少第三方應用已經接入了華為HiAI平臺的AI能力,比如我們熟知的快手、抖音、京東、美團、Prisma等。它們有的採用視頻處理優化技術、有的採用圖像識別掛鉤電商技術、有的則採用濾鏡美化類技術,圖像處理速度最高能達到原來安卓機器性能的10倍。

最後,則是整個AI生態的建設。今年,華為消費者雲服務部將聯手1000家應用合作伙伴,通過和第三方合作的形式打造完備的AI生態建設。這是華為今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在下半年的麒麟980芯片發佈、以及下一代Mate系列旗艦機發布的時候,華為將會向大家交出成績單。

不過,期待AI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的用戶恐怕要失望了。餘承東認為,目前大家期待AI的殺手級應用是很難實現的,就像當年大家期待3G、4G時代出現一個顛覆級應用(比如高清視頻、沉浸式遊戲等),但是我們始終沒有等到一個這樣的應用出現——事實證明,殺手級應用,而更多的是一個迭代過程。就像剛開始的AI應用體驗是50分、60分,之後慢慢迭代到70、80……最後逐漸到了某一天,用戶已經對它非常滿意,用成了習慣。

AI將驅動新一代人機交互變革

人機交互模式對於手機而言影響著用戶的終極體驗。此前,手機端人機交互方式已經經歷過從鍵盤到觸摸屏的躍遷,目前我們正在朝另一個人機交互界面發展——語音交互。

對於語音交互來說,有三個重要考量因素:硬件、軟件、服務。硬件主要是拾音和音質方面,提升起來不算太難。但是軟件的NLP和個性化理解判斷方面,目前仍是行業的技術難點。

而服務,則是這其中的重頭戲——目前,以虛擬語音助手為主導的人機語音交互界面正廣受關注,全球各大手機廠商都重金佈局,從華為的小E、三星的Bixby、再到最早的蘋果Siri,各大手機巨頭都在紛紛搶佔這一市場。而除了手機巨頭之外,谷歌、微軟、亞馬遜等公司也毫不示弱,正試圖以智能音箱為載體佔領家居語音入口。

不過,語音技術門檻相對高,目前進展不太快。語音助手調用APP其實是個手機廠商與APP廠商博弈的過程,APP允許這種調用的話,相當於把自己的資產接口開放給手機廠商。因此,現在在推進語音助手調動APP使用方面,即便是Siri這類“早鳥”也進展不快。雖然現在語音識別率已經逐漸提高,但是語意理解、知識圖譜、第三方應用打通等環節都有待發展,需要2、3年時間才能形成新格局。

而且,由於語音和數據密切關聯,因此在NLP技術上各家有各家的優勢:比如阿里擅長電商、騰訊擅長社交、華為擅長操作控制,不過總的來說終端廠家由於數據沉澱會更有優勢。

此外,語音交互的更下一步則將會是視覺交互。目前的人臉識別解鎖、手機AR遊戲等已經是視覺人機交互界面的初步嘗試,下一步還將進化到流暢的視頻通話、身臨其境的視覺感觀燈。不過由於電池續航能力、網絡帶寬、光場技術等限制,現在還是發展早期。

AI驅動商業模式變革 蛋糕要有新分法

此外,AI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產品層面、功能層面的改革——甚至還會帶來商業模式的變革,這塊蛋糕該怎麼分?誰動了誰的奶酪?

隨著AI的賦能,手機將會變得越來越智慧,越來越“懂你”,未來的手機將會根據你的使用習慣主動將服務牽引給你,而不是靠現在的安裝APP方法。在這一商業模式的變更下,手機應用軟件分發——佔據了一塊“大蛋糕”的市場——將被重新洗牌定義,佔據用戶服務入口的廠商將在這一時代中佔據極大的主動權。

▲華為手機可以根據應用情景為你智能推薦應用

目前不少公司都在進行應用分發的嘗試,比如騰訊就推出了小程序、即用即走等。對此,終端廠商們也緊步不怠,比如華為就推出了“快應用”,手機會隨著你的使用習慣,自動推送應用給你,用戶無需下載APP。比如你跟朋友聊到一部新上映的電影,系統自動給你推送訂票服務入口——此時,推貓眼電影還是淘票票的入口,決策權在終端廠商手中。

不久前,華為還聯合小米、OPPO、vivo、中興、一加等其他九大國產手機廠商,一起推出了“快應用”標準和平臺

2018年最值得關注的兩大手機技術突破

最後,餘承東告訴智東西,在Mate10、V10、P20等重點機型推出後,2018年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上,值得持續關注的新技術突破有以下兩點:

第一點比較令人意外的——並不是AI——是全面屏技術。現在的“真全面屏”還在發展當中,需要很多的細節創新、技術創新。要做到真正沒有劉海的全面屏,那麼原先屏幕中的攝像頭、指紋、按鍵都要消失,這些挑戰其實非常大,物理層面的演進都需要兩三年。

第二點則是AI,而這其中又包括軟硬件兩方面。軟件方面,AI目前集中在拍照、錄像、降噪、翻譯等技術上,但這些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攝像頭、麥克風、芯片等技術的發展,AI的軟件能力要配合硬件一起演進。

此外,餘承東還透露,華為的手機在今年會有技術上的大突破,通過軟件的方式讓現有手機性能大幅度提升。

“逆流而上”的華為

餘承東認為,在AI時代,華為將會擁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在以前的智能手機時代,華為只是一個行業追趕者。

“你都不敢相信,我們第一款手機還沒賣到5萬部,以前是2萬臺的標準,現在的目標是2000萬臺,短短几年裡增長了1000倍。”餘承東笑著說。

但是,這些年裡華為在前沿技術研發中進行了持續大規模投入,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這些研發投入將會陸續進入爆發點,陸續推出更強的技術引領同行。

深度對話餘承東:解密華為手機AI戰略 單品銷量增長近千倍

在行業飽和、市場逼近負增長的洗牌期,三星、蘋果的市場份額都有一定程度下跌,但根據今年2月IDC發佈的2016/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報告顯示,華為的市場份額從2016年的9.5%上漲到2017年達到10.4%,手機總出貨量與總營收都有著明顯增長。

而AI,恰恰將會是下一個破局的關鍵節點。

深度對話餘承東:解密華為手機AI戰略 單品銷量增長近千倍

結語:人工智能已成為巨頭遊戲

正如前文所言,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日益趨近飽和、甚至逼近負增長的當下,手機行業的競爭已經成為巨頭間的競爭,並且呈現出越來越激烈的戰況。

而人工智能,這項近年來大火的前沿技術,已經一躍成為繼電池、攝像頭、全面屏之後,手機行業又一塊嶄新的競爭戰場——所不同的是,這塊戰場的規模將會前所未有的宏大,所涉及的創新研發投入、應用生態打造、以及終端設備體量都將巨大無比,人工智能已經逐漸成為巨頭間的遊戲。

不過,巨頭間的競爭緯度除了產品本身外,還包括了圍繞產品而生的品牌營銷、渠道零售、用戶服務等種種方面。餘承東坦然表示,在這些方面,華為還需要繼續加強。

除了終端設備廠家外,還有一大批軟件企業也開始踴躍嘗試將人工智能融入手機中,比如最近頻繁曝出融資消息的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人工智能獨角獸創業公司,無不個個摩拳擦掌,開始了“手機APP圈地搶奪戰”,好不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