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這一招遠勝舌戰羣儒,是說服孫權抵抗曹操的關鍵卻鮮爲人知

諸葛亮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舌戰群儒"的那段成為彰顯諸葛亮口才的經典橋段。因為小說《三國演義》對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這段描寫寫的太過於形象具體頗具文學觀賞性,所以如今這個故事被廣為流傳,膾炙人口。可是真正的歷史上舌戰群儒是不存在的,諸葛亮成功說服孫權抵抗曹操跟舌戰群儒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因為諸葛亮的這一招堅定了抗擊曹操的信念的。

諸葛亮這一招遠勝舌戰群儒,是說服孫權抵抗曹操的關鍵卻鮮為人知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劉備在退守江陵路上被曹操追擊的時候,被打得慘敗,無奈之下逃到江夏下與劉表的兒子劉琦會合。當時的荊州只有劉琦鎮守的這一個郡在抵抗曹操,其它的大部分地區都被曹操接手,當下情勢對劉備極為不利,如果孫權與他一起抵抗曹操還有勝算,如果孫權也學劉劉琮投降曹操,轉而和曹操一起進攻自己那劉備就凶多吉少了。就在劉備擔心的時候孫權派來的使者魯肅來到了劉備面前,魯肅代表孫權來表達要和劉備一起對抗曹操的意願,劉備於是就派諸葛亮作為自己的使者去出使孫權處。

諸葛亮這一招遠勝舌戰群儒,是說服孫權抵抗曹操的關鍵卻鮮為人知

在孫權陣營中很多人面對曹操的壓倒性優勢,表現的非常恐懼,發表投降觀點。而主張投降的人佔多數,以張昭這個孫權陣營最具影響力的人為首,虞翻、步騭、陸績等人也是投降派的中流砥柱。在諸葛亮未到的時候孫權就開會討論過是否投降曹操的事,當時大部分人都是主張投降的,魯肅這個主張抵抗的少數派在眾多投降派的會場都不敢發表意見,趁孫權上廁所的時候偷偷私下跟孫權說出自己要堅決抵抗曹操的態度。其實當時孫權也想抵抗曹操,只是面對太多投降派不好開口而已。這時諸葛亮的作用就要發揮了。

諸葛亮這一招遠勝舌戰群儒,是說服孫權抵抗曹操的關鍵卻鮮為人知

諸葛亮到了孫權這裡後,和主張抵抗曹操的魯肅天天在一起研究如何能讓更多的人支持抗曹主張。他們每天都去到處遊說孫權陣營中的要員,不斷鼓舞主戰派的士氣,拉攏中立人士一起加入主戰派。雖然劉備處於劣勢,但曹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沒有把劉備殺掉或者測底趕出荊州,而劉備一直在和曹操為敵。這個事實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堅定了諸葛亮和孫權陣營主戰派的決心,也是諸葛亮說曹操沒有多麼了不起的依據。

諸葛亮這一招遠勝舌戰群儒,是說服孫權抵抗曹操的關鍵卻鮮為人知

在諸葛亮看來曹操控制荊州沒有那麼徹底,曹操在荊州並沒有站穩腳跟,荊州有很多人是採取觀望態度並不是真心的臣服於曹操。曹操勞師遠征水土不服,又不善於水戰,孫權可以憑藉強大的水軍優勢上下一心,在加上劉備和劉琮兵馬,是很有勝算的。諸葛亮能在孫權陣營遍佈投降派的情況下憑藉自己的口才,成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拉攏大部分人成為主戰派,這才是諸葛亮說服孫權的絕招。最後孫權敢於砍掉桌角大喊:"誰若再敢發表投降言論就格殺勿論",也是因為現在大部分人都認可諸葛亮觀點的這個原因。

諸葛亮這一招遠勝舌戰群儒,是說服孫權抵抗曹操的關鍵卻鮮為人知

而所謂的"舌戰群儒"是不可能發生在真正的歷史上的,因為即便是當今社會的一些名人都很少因為自己的某個觀點和別人不同就和別人面對面的爭辯誰是誰非,更何況諸葛亮和張昭這種政治家呢?就拿現在國與國的外交人員會面,也沒聽說過誰和誰面對面的舌戰的事,更沒看見誰把誰說的理屈詞窮。因為政治上的事不是比誰的口才好,而比的是實力強弱,比的是贊成你觀點人數的多寡,正所謂"人言可畏,唾沫也能淹死人"。當時諸葛亮作為劉備的使者,而張昭作為孫權陣營的重要官員,他們都具有很高的身份,他們說的話是兩個政權之間的政治洽談,不可能會當面的互相爭論。最重要的是"舌戰群儒"在正史中沒有任何相關的記載。

諸葛亮這一招遠勝舌戰群儒,是說服孫權抵抗曹操的關鍵卻鮮為人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