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里慧能作偈呈心,是真的嗎

慧能與神秀作偈呈心,

而獨得弘忍的付與衣法,

這是出於《壇經》的,

是慧能自己敘述的。

這一部分,

近人懷疑的不少。

神秀與慧能的作偈呈心,

是否《壇經》舊有的部分,

是值得研究的。

《壇經》裡慧能作偈呈心,是真的嗎

龍朔元年(六六一),

神秀與慧能同在弘忍會下。

那一年,

弘忍有傳法的意圖,

神秀與慧能都就在這一年走了。

當時有沒有作偈呈心的可能呢?

“偈”,是印度文學形式之一,

通稱為偈、頌,

而實有好多類。

在經典的傳譯中,

五言、七言、四言,

也偶有六言的偈頌,

到唐代已有六百年的歷史了。

唐代新文學——詩的日漸隆盛,

中國佛教的應用偈頌,

也就受影響而盛行起來。

早在鳩摩羅什與慧遠(西元五世紀初)的時代,

已用偈來表達心境了。

《壇經》裡慧能作偈呈心,是真的嗎

禪者是直觀的,

與藝術者的意境相近。

所以禪者的文學,

不是說理的、條理嚴密的散文,

多數表現為詩偈的形式。

慧可早就是“乍託吟謠”;

答向居士書,

就是七言十句的偈頌。

在敦煌本《壇經》中,

發現說話部分而含有偈頌一類的句子。

“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

愚痴佛眾生,智慧眾生佛。

……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

(大正四八.三四四下)

《壇經》裡慧能作偈呈心,是真的嗎

敦煌本沒有“偈曰”字樣,

而書寫者卻寫成每行二句的偈頌形式。

在至元本中,這不是偈。

此外,如無相懺悔的

“前念後念及今念,

念念不被愚迷染”等,

也是偈。

這可以看出,

《壇經》的說者——慧能,

在說話中雜有可以諷誦的偈頌,

這對於不識字的禪師是非常適合的。

總之,

這類偈子是沒有必要去設想為後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