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近年来,河南省宁陵县把加强驻村干部管理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选派机关干部到农村脱贫攻坚第一线锻炼、培养、使用,提升了全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促进了富裕、和谐、魅力、生态、平安新宁陵建设。

一、选派驻村干部基本情况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工作启动仪式上宣誓

2015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部署推动机关干部到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后,宁陵县按照上级要求,在先期向全县贫困村选派106名驻村第一书记的基础上,2017年5月又向253个非贫困村全部派驻了驻村第一书记,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其中省派第一书记3名,市派第一书记10名,县派第一书记346名)。在原有1500多名帮扶责任人的基础上,又择优选派了4500多名优秀干部,每人帮扶5户贫困户,实现了贫困群众帮扶“全覆盖”。

二、在驻村工作中培养干部的主要做法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一)念好“三字经” 严管厚爱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县委书记李振兴、县委副书记袁其杰检查指导驻村工作

一是“选”。县委组织部把选派优秀干部入村担任第一书记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选派工作坚持优中选优、实事求是原则,选拔了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身体健康、适应基层工作的优秀党员干部。本着党政部门驻弱村、政法部门驻乱村、经济部门驻穷村、专业部门驻产业村以及就地增派、因村制宜、资源均等的原则进行合理分配。全县359个行政村实现了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县政府县长马同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蒋云兰看望驻村第一书记

二是“管”。为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的管理,县委组织部抽调了精兵强将,组成了驻村工作管理办公室,落实专项管理经费,形成工作合力,完善管理措施,确保工作到位。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工作的通知》、《宁陵县驻村第一书记召回办法(试行)》等文件。县驻村办对驻村第一书记基本信息、在岗在位、所驻村的现状与问题、驻村帮扶成效等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建立工作台账。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县委组织部为驻村第一书记提供免费体检,联合县人寿公司为驻村第一书记购买保险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蒋云兰看望慰问驻村第一书记

(二)树起“四面旗” 明确任务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一是“党建旗”。引领驻村第一书记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协助乡镇党委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在农村优秀人才中发现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抓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帮助村“两委”健全工作制度,提升素质能力,为派驻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指导村党支部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设岗定责、结对联系贫困户、困难户。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县委组织部选派驻华堡镇老君屯村第一书记周士来组织本村全体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二是“发展旗”。引领驻村第一书记制定发展规划,指导村“两委”围绕“五个一批”,找准发展路子,立足实际制定脱贫整体规划,明确每年的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发展特色产业,指导村“两委”用好扶贫项目资金,因地制宜发展1个以上的脱贫主导产业,培育农民合作社,协调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市场营销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对贫困户的具体帮扶措施,指导村“两委”认真分析建档立卡贫困户现状,“一户一策”、“一户多策”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完善贫困户工作台账,动态管理、及时更新有关情况。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协助村“两委”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办法,培育形成1个以上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项目。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县人社局原选派驻石桥镇黄兰芝村原第一书记苗松,带领本村党员在“老坚决”墓前重温入党誓言

三是“服务旗”。引领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助村“两委”积极协调争取资金、项目等支持,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办好惠民实事。完善便民服务制度,指导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民事村办等制度,提供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落实残疾人、五保户、孤儿、“三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各项保障政策,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四是“治理旗”。引领驻村第一书记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指导村“两委”规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落实好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接受群众监督。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督促村“两委”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治理,动员干部群众搞好村庄净化、硬化、绿化、美化,改善派驻村人居环境。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指导村“两委”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落实矛盾调解化解制度,及时妥善处理矛盾纠纷,树立新风正气,营造文明和谐的村庄环境。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 ■■■■

(图左)县检察院选派驻乔楼乡吴庄村第一书记冯业彪引导群众种植金银花,图为采摘后的金银花;(图右)省司法厅选派驻宁陵县阳驿乡潘集村原第一书记都泓泽,引领群众发展大棚种植,图为修剪大棚内葡萄。

(三)结出“五项果” 成效显著

一是“战斗堡垒”果。农村要发展、农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全县驻村第一书记坚持把建强村支部作为首要任务,通过走访群众和面对面与党员交谈,找到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的症结所在,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对症下药铁腕整改。着力培养和发展年轻党员,严明党员职责,规范党建工作制度,健全组织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制度化,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深入落实“三五工作日”制度,大力推进“三会一课”规范化,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虽然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眼前的困难还是让他始料未及。996人的胡二庄村,仅贫困人口就有196人;全村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像样的产业;基础设施落后,唯一的主干道破破烂烂,群众出行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更为严重的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软弱涣散,18名党员平均年龄61岁,党员的宗旨观念淡薄;村民互不服气,上访告状不断。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省司法厅派驻城郊乡胡二庄村原驻村第一书记王利彬正在村室填写扶贫档卡材料

“第一次开党员大会,等了很久,才来了六七名年老体弱的党员,他们表情木然,谁也不说话。”王利彬回忆道。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很多时候是班子出了问题,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有了受群众信任的基层党组织,胡二庄村就有了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的基础,才能脱贫致富。我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王利彬说。

王利彬一方面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建立健全了党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他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把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热心服务群众的党员选进村两委班子。他还自掏腰包多次组织班子成员到先进村学习,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紧迫感。在王利彬的带领下,班子成员干事创业的劲头儿、廉洁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干劲越来越足了。

二是“特色农业”果。思路决定出路,为所驻村找到一条好的经济发展路子,是驻村第一书记的重要任务。驻村第一书记入村以后,即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走村入户,访村情,察民意,充分了解贫困群众的贫困现状,认真分析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制约因素。在乡镇政府指导下,和村两委干部共同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帮扶规划,确定脱贫工作目标和措施,帮助本村干部群众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引导他们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习惯,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他们还把村里的致富能人召集在一起,共谋脱贫产业,抱团发展经济。

王孝普是2015年1月商丘市宗教局派驻宁陵县乔楼乡白庄村的第一书记,刚到白庄村就立即开展走访调查,通过走访王孝普发现白庄村委辘轳湾村有一定的桃树种植基础,王孝普认为这可以作为白庄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于是王孝普便立即召开了村委班子会议、党员大会,决定逐户动员扩大桃树种植面积,为了科学种植桃树,王孝普专门请教专家,查阅资料,研究桃树品种,让村民选种不同品种的桃树。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市宗教局原选派驻宁陵县乔楼乡白庄村原第一书记王孝普带领村民群众种植桃树发展特色农业

“照现在的行情,这两年挂果的桃每亩可卖4千元,到明年每亩可卖6到7千元。能摊上你这样的驻村书记,是俺老百姓的福!”该村贫困户王积山开心地说。该村贫困户王积山有9亩地,原来栽了3.5亩,在王孝普的建议下他又把剩下的5.5亩全栽上桃树新品种,今年有4亩小白桃已挂果,桃刚成熟,他亲自采摘了1箱鲜桃送到村委,以表谢意。到目前,辘轳湾村的676亩地已全部栽上了桃树,并已辐射周边其他村委。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个万亩桃园景区已初具规模。

三是“项目建设”果。开展项目建设是贫困户增收的一大法宝,驻村第一书记借助政府重点扶持政策,结合当地实际,通过一批项目建设切实解决了一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县粮食局派驻赵村乡孔庄村第一书记王海涛与村民群众交谈

赵村乡孔庄村原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宁陵县粮食局派驻孔庄村第一书记王海涛来到后,把村内的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深度结合,积极申请扶贫车间项目,吸纳具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进入车间,带动一批贫困户走向了脱贫之路。

该村贫困户李家振现在逢人便高兴的说:“我以前生活困难,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我在家门口木门加工扶贫车间打工,一天能挣60块,一年下来就是万把块钱,另外我还种了点地,也能见个千把快,现在我感到很满意”。

四是“精神文明”果。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驻村第一书记将精神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树新风、提素质”,开展了一系列具体工作。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在宁陵县张弓镇管庄村群众心中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每天晚饭过后大家就招呼着、相携着,三三两两、摇着扇子、拎着板凳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村民文化广场。

今年以来,县委组织部在全县29个村建立了红色文化广场,并让驻村第一书记担任节目“下单员”、“播放员”,打造了一直凝心聚力的“红招牌”。通过广场大显示屏上轮番播放党建宣传片、党员警示教育片、红色电影,农业种植知识讲座、畜牧养殖技术讲座和戏曲文艺节目等,不同类型的节目设置符合了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群众了解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了脱贫致富的必要技术,同时又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县委宣传部派驻宁陵县乔楼乡八里曹村驻村第一书记宋涛在带领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同时,着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行移风易俗,在村内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要求每户办理红白事前,向村红白理事会申报,按标准执行;对不按标准执行的,红白理事会不提供理事服务,并在广播上通报批评,取消其在村内的评先资格,是低保户或贫困户的予以除名,通过移风易俗工作的推动,切实减少了群众负担。

乔楼乡八里曹村贫困户张明德见人便高兴的说:“现在经过村里的规定,孩子结婚彩礼不能超过3万,待客有规定要四菜一汤,以前要给孩子娶个媳妇至少得10万,现在一下省了那么多,不用那么愁了”。

对宁陵县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的做法,2016年11月河南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交流会进行了表扬,2017年2月5日,人民日报就《宁陵县农村版红白事,如何节俭办(移风移俗气象新)》进行了专题报道。

五是“民生服务”果。全县驻村第一书记把为民办实事、服务群众当做驻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真心实意为群众做了一批好事、事实。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县供销社选派驻华堡镇胡庄村原第一书记商德领深夜走访群众

瘦高个儿,戴副近视镜,夹个记事本,经常在村里转这家串那家。这是胡庄村老老少少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县供销社派驻华堡镇胡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商德领。商德领始终把为民服务办实事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自驻村以来,商德领经过多方努力,为胡庄村争取了打井、修路、发猪、发羊等扶贫项目,胡庄村正由被动落后的贫困村变成奋发前行的希望村。该村贫困户李玉文围着蓝围裙,一边给猪拌料,一边高兴的跟调研家访的县乡村领导唠嗑。“俺的第一书记给送来了两头种猪,现在有25个小猪仔,等出栏以后,赶上了好行情,一定能卖出个好价钱!”

让宁陵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成长

马腾青是县里为数不多的一名女第一书记,在到华堡镇后屯村进行走访时,后屯的村民都反映村内的道路现状很差,特别是下雨天的时候,车辆根本无法出入,村民行走也比较困难,孩子上学都是大人背着送;马腾青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方设法申请上级硬化村内胡同路指标,在马书记的努力下,老百姓再也不担心下雨踩泥了。如今,华堡镇后屯村村民高兴的说:“以前俺村里到处都坑坑洼洼,现在水泥路都修到了家门口,骑车出门不用再一身土、一身泥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