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爲什麼說紅杉與幣安類紛爭會越來越少?

原創|為什麼說紅杉與幣安類紛爭會越來越少?

前言:如果是這類區塊鏈企業,員工做夢都在笑吧。

作者 | 林君

近日,香港高等法院的判決書讓紅杉和幣安長達半年的糾紛引入公眾視野,雙方的糾紛關鍵點在於幣安是否違反此前簽署的《A輪優先股出售條款》(“Sale of Series A Preferred Stock / BitDJ Limited / Summary of Terms”)。該事件中,除了關於“排他性合作”的討論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關鍵:那就是“幣安超乎想象地成長起來,不再需要機構融資了”。

幣安為什麼不需要融資?

根據公開資料,趙長鵬和紅杉在去年8月開始就投資幣安進行談判,對幣安估值約8千萬,紅杉獲得將近11%的股份。由於這場談判持續了幾個月,這段時間剛好掐在9月份國家監管政策出臺,幣安迎來大好機遇,獲得迅猛發展。

去年12月份,幣安團隊告訴紅杉,8千萬估值不符合股東預期,雙方合作不了了之;但此前的協議規定幣安在今年3月前不能接觸除紅杉以外的投資者。目前,幣安公開的股東只有泛城資本、黑洞資本。

原創|為什麼說紅杉與幣安類紛爭會越來越少?

據Coinmarketcap.com的數據,幣安在過去的24小時內數字貨幣交易額超過150億人民幣,這是追蹤的有手續費市場中最多的交易所;資料顯示,幣安在2017年7月正式上線,截止到2017年9月,幣安第一個季度實現淨利潤750萬美金;截止到2017年12月,幣安第二個季度實現淨利潤2億美金;預計2018年幣安Binance全年淨利潤超過8億美元。此前還有體報道披露,幣安的上幣費最高達2000萬。

由此來看幣安的確不需要外部的資金”。賺大錢之後,幣安不用受制於股東,可以根據需求進行業務擴張,尤其是海外佈局,上個月更是宣佈將在歐洲島國馬耳他開展業務。

在非數字貨幣領域,幾乎不可能有幣安這樣迅猛擴張的案例。

苦等機構融資的時光一去不返

區塊鏈改變的不是生產力而是生產關係。由於區塊鏈的特殊屬性,在該領域創業的團隊或組織在成長過程中不一定要經歷互聯網企業漫長的融資過程。

區塊鏈項目和團隊不需要“古典投資機構”融資,僅憑藉早期的1CO(首次代幣發行)就能實現融資需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期因為競選節點被廣泛討論的EOS,以及爭議頗大的孫宇晨主導的Tron,前者眾籌持續了320期,融了約520萬個ETH,後者則在“空氣幣”和爭議中不斷推進。

原創|為什麼說紅杉與幣安類紛爭會越來越少?

去年九月份國家出臺政策禁止1CO後,區塊鏈項目公募融資基本消失匿跡,但是私募、代投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好的項目基本上是不缺錢”。

另一方面,區塊鏈的分佈式自治組織(DAO)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以前的開源社區雖然能夠發揮愛好者們的積極性,但缺少嚴格組織運營這個社區,Token出現後,能夠很好地把該機制的引入社區,使得產品質量有了實質性提高,實現開源產品(或者說半成品)的不斷迭代與優化。

以自治的方式運作整個組織,實現人人皆“股東”的目的,DAO看似烏托邦,但在區塊鏈團隊和應用中,已經出現此類嘗試,比如當前區塊鏈項目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就是設立基金會,取消傳統意義上的公司,選擇以基金會模式運作,可以保證產品和組織正常運作;採用Token獎勵對產品有貢獻的個人,保持社區參與者的積極性。

雖然紅杉訴幣安一事已經以前者敗訴落幕,但可以預見的是:像幣安這類區塊鏈企業短時間內變成黑馬,不再需要融資的現象還會再次出現,甚至可能會成為接下來區塊鏈企業組織運作的常態。樂觀地說,區塊鏈世界裡,將實現組織社群化運營、人人皆股東,只不過還有大小股東的差別罷了。

每一次的商業革命都是生產關係的變革,而技術本身則充當了變革的工具,區塊鏈也不例外。

---end

©推薦文章,請看《有一種厲害,叫17分鐘讀懂中本聰白皮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