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軍校的首任校長是誰?

梓傑醫藥袁以江


無論是在書籍、電視劇、還是電影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國民黨高級將領稱呼蔣介石為“校長”,而不是他的職位“委員長”或“總統”。原因很簡單,因為蔣介石真正發跡,也是他起家的根本,正是在他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期間完成的。



1924年,為培養革命軍人才,在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了一所軍校,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黃埔軍校當時正式的校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剛決定興辦黃埔軍校時,校長的第一人選並非蔣介石,而是程潛,蔣介石和李濟深擔任副校長。


但是,深知黃埔軍校重要性的蔣介石,不甘心在程潛之下只做個副校長,於是,他他辭去了軍校籌備委員長職務,跑到上海消極對抗,以示抗議。最終,孫中山在1924年5月30日,將蔣介石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

軍校成立後,除了蔣介石擔任校長,廖仲愷成為國民黨黨代表,而李濟深、鄧演達則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後為正主任)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黃埔軍校彙集了國共兩黨一大批最精英的人才。


站在民國最大的“風口”之上,再加上彙集了全國人才,黃埔軍校迅速成為中國最具傳奇的軍校。國共雙方的主要將領,尤其在抗日戰爭期間和解放戰爭期間,幾乎都出自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近代中國將軍的搖籃。

而蔣介石憑藉校長的身份,在擔任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期間,大力拉攏軍校的教官和學生,並以此為根基,牢牢控制著國民黨的中央軍。蔣介石最終能夠成為國民黨領袖,並牢牢佔據“大位”,也得益於對軍隊的牢固掌控,而顯然,這一切都離不開黃埔軍校師生對他的幫助。


深知黃埔軍校對他重要性的蔣介石,自從擔任黃埔軍校首任校長以來,一直未曾卸職,直到1947年,方才改任為名譽校長。此時,蔣介石已經擔任黃埔軍校校長23年之久了。


鳶飛九天2018


提起黃埔軍校,那個是名將輩出的地方,是中國近現代軍事將帥的搖籃。那麼,黃埔軍校的首任校長是誰?這個毫無疑問,當然是國民黨軍中喜歡稱呼的“蔣校長”蔣介石啊!


黃埔軍校,是一所意義非凡的軍事學校。從這所學校走出去的軍官學員,很多人成為國共兩黨的高層軍事指揮官,人才扎堆、橫空出世,編織了近現代史上一幅幅叱吒風雲、波瀾壯闊的軍事史詩!


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全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一所軍事學校,這裡誕生了眾多國共兩黨的軍事將領。

黃埔合照:孫中山(中)蔣介石(右)



孫中山在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講,指出創辦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諸位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創立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才能成功。”

1924年1月孫中山及國民黨決議建立軍官學校,選址廣州黃埔,6月正式創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人們通俗叫的名字為“黃埔軍校”。


“校長”人選波折

其實,在校長人選上還有一段小波折,因為最初校長的人選,並不是只有蔣介石一人,當時校長候選人還有程潛、李濟深等人。


蔣介石(青年時期)


程潛的威望和資歷,都比蔣介石要深,又是孫中山大元帥府軍政部長,而且程潛於1920年就曾在廣州建立過一所軍事學校,具備較豐富的辦校經驗,蔣介石並沒有十拿九穩的把握成為校長。

後來,在校長人選之爭上,據說蔣介石曾“以退為進”,和國父孫中山鬧情緒,說自己德薄力微,準備撂挑子不幹了。還私下四處走動關係,其中還讓結拜大哥張靜江奔走聯絡,尋求多方支持。最後,蔣介石奪得“校長”寶座,且其要求不設副校長。


“黃埔軍校”教務人員


黃埔軍校:孫中山發表演講


待到黃埔軍校正式成立之時,公佈結果:

1、蔣介石為校長,統管黃埔軍校事務;

2、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

3、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

4、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

5、戴季陶、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

6、何應欽為軍校總教官。

7、周駿彥、俞飛鵬為軍需部正、副主任

如此一來,黃埔軍校出來的教官和學員,很多人都成了蔣介石的“門生”,他們平日裡張口閉口都是“校長”。


黃埔教官何應欽、陳誠、顧祝同、陳繼承、劉峙、蔣鼎文、錢大鈞等一批人成為蔣公黨羽,蔣介石的“黃埔系”漸成規模。隨後,蔣介石成了整個黃埔權力最大的人,這些人也為蔣介石後來奪取國民黨最高軍政大權,打下了班底基礎。


“黃埔軍校”名稱演變歷史

1924年,建校初期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1926年,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1929年,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改製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1946年末,改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1950年,國民黨在臺灣復建“陸軍軍官學校”延續至今


“黃埔軍校”前期歷任校長

第一任 蔣中正(1924年5月—1947年10月)

第二任 關麟徵(1947年10月—1949年9月)

第三任 張耀明(1949年9月—1949年12月)

第四任 羅友倫(1950年8月—1954年8月)


“黃埔軍校”趣事

1、“哭著進黃埔軍校”的胡宗南

幸好他及時施展“哭”功,連哭帶責問考官,“為什麼不讓我參加國民革命?革命是每個年輕人的義務,個子矮怎麼了,拿破崙的個子也不高,總理孫中山先生的個子也只有1.68米,廖仲愷先生更矮嘛,國民革命怎能以相貌取人呢?”

這話連帶哭聲,正好驚動了屋裡的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說我矮?有趣),廖仲愷當即批准他進入考試,胡宗南就這樣“哭”進了黃埔軍校。

沒有料到的是,就是這個當年差點被“pass掉”的小夥子,後來成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成為蔣介石最寵愛、最器重的將領,指揮40餘萬精銳部隊,被稱為“西北王”,他就是胡宗南。


2、“靈不過陳賡的腿”的陳賡

在黃埔軍校時,胡宗南的死對頭就是陳賡同學,兩人都是黃埔軍校一期生,而且兩人向來不對付,二人思想不同,經常激烈爭辯,有時候同學之間糾集兩派,打打架是家常便飯。

陳賡大將


有一回,在一次集會上,兩派又起爭鬥,鬧成一團。陳賡開始和李仙洲對陣,胡宗南跑過去幫李仙洲的忙;陳賡一時火起,操起一隻板凳追趕胡宗南,把後者趕得狼狽逃竄,帽子都跑丟了。

二人不僅在黃埔學生時期過招,在後來風雲突變的國共戰場上更是冤家對手,各自指揮大軍頻頻過招,直到解放戰爭還沒停息。後來胡宗南,敗退臺灣,才算結束。

陳賡成名很早,被稱為“黃埔三傑”(另兩人為蔣先雲和賀衷寒)之一。當時有一首打油詩說:“蔣先雲的筆,賀衷寒的嘴,靈不過陳賡的腿。”

說的是陳賡在第二次東征中,蔣介石在華陽鎮一役中遇險,陳賡揹著蔣介石,靠著兩條長腿健步如飛,最終在槍林彈雨中讓蔣過河脫險,救蔣介石一命。

而當年這個意氣風發的小夥子,就是後來的新中國的開國大將、建國元勳陳賡。


“黃埔軍校”出過的著名國共將領


從1924年6月到1949年底遷往臺灣之前,黃埔軍校在大陸開辦了二十三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培養出了23萬多畢業生。

其中,很多畢業生成為國共雙方的骨幹將領。胡宗南、林彪、劉志丹、羅瑞卿、杜聿明、黃維、趙一曼、鄭洞國、戴安瀾、胡璉、徐向前、陳賡、趙一曼...........等等一批又一批軍事指揮骨幹,沒有他們,整個中國近現代史或都將黯然失色。



峰子奇觀


從1924年到1947年,黃埔軍校校長一直是蔣介石,他這個首任校長幹了23年之久。他最喜歡屬下的黃埔畢業生稱呼他校長,而不是委員長或總裁,因為他終身以黃埔軍校校長為榮耀。

那麼,蔣介石是如何當上黃埔軍校校長的呢?這多虧了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

第一,蔣介石是陳其美的小弟,足夠忠誠

陳其美是革命老前輩,跟孫中山淵源深厚,深得孫中山信任。蔣介石年輕時也是熱血青年一枚,追隨陳其美幹了不少大事,成為其左膀右臂。1908年,陳其美介紹蔣介石加入同盟會,後來還把自己的這位小弟兼同鄉引薦給孫中山,使得蔣介石初次見面便得到孫中山欣賞。

1916年,陳其美遇刺身亡,孫中山開始倚重陳其美的小弟蔣介石。

第二,蔣介石具備較高的軍事素養,算是海歸派。

蔣介石曾進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前身)學習,算是科班出身,後來又東渡日本在東京振武學校學習(他自己對外宣稱在逼格更高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但事實證明這是他偽造的假學歷),也算是海歸鍍金派,自然是有軍事基礎的。

1922年6月,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變,派兵攻打大總統府,孫中山所處形勢一度危急,蔣介石不失時機地趕赴廣州,貼身保護孫中山,40多天不離左右,積極為孫中山出謀劃策,抗擊叛軍,忠心耿耿的態度和嶄露頭角的軍事才華,使得他進一步取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不久先後被任命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

第三,孫中山屬下軍事人才匱乏,矬子裡拔將軍。

國民黨內部真正懂得軍事的人才並不多,陳其美、鄧鏗、朱執信算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幾個,但不是遇刺身亡,便是戰鬥犧牲。數來數去,既忠誠又聰明,還年輕有幹勁,懂軍事擅謀略的似乎只有蔣介石一個人,矬子裡拔將軍,蔣介石也是最合適的人選。

第四,蔣介石曾赴蘇聯考察,具備現代軍事建設知識。

1923年,孫中山與蘇俄達成合作協議,8月至12月,國民政府派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學習,擔任代表團團長的便是年輕有為的蔣介石。期間,代表團訪問了蘇軍第144步兵團,考察了蘇聯的軍隊建設、訓練、政治和黨務建設等軍事管理經驗,並達成了蘇聯給予軍事支援的協議,這就包括派出優秀師資,幫助中國訓練軍事人才。

這次蘇聯考察,實際上表明孫中山已經把蔣介石視為未來軍校負責人的主要人選了。

1924年籌備黃埔軍校時,有許多人想都謀取校長之職,為自己的仕途發展積累資本,但孫中山明確表示:“新辦的軍校,如果不叫介石當校長,寧可不辦。”

蔣介石作為當時最高領袖,為何兼任黃埔軍校校長,一干就是23年?

我們知道,終蔣介石一生,其最核心的軍政班底便是黃埔系師生,既包括黃埔軍校教官出身的所謂“八大金剛”(何應欽、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陳誠、劉峙、張治中、陳繼承),也包括黃埔軍校培養出來的眾多軍事人才(如胡宗南、王耀武、宋希濂、鄭洞國、 杜聿明等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黃埔系”。

黃埔軍校不僅教授軍事知識,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蔣介石尤其強調“忠義禮智信”這套儒家倫理觀念,因此黃埔軍校培養的不僅僅是優秀的軍事人才,更是忠於國民黨、忠於蔣介石個人的爪牙鷹犬(此處無貶義),正因為如此,蔣介石才把黃埔軍校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一直到1947年,蔣介石終於不再兼任黃埔軍校校長,改任名譽校長。


狄飛驚


黃埔軍校是在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東省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是原來的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當時校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9年正式更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

那麼黃埔軍校的首任校長是誰呢?

黃埔軍校的首任校長是蔣介石,當時蔣介石就任校長之前還有一段小插曲。黃埔建校的時候,關於校長人選,最初孫中山的決定是由程潛擔任。蔣介石和李濟深為副校長人選。那麼後來蔣介石為何當上黃埔軍校的校長呢?



蔣介石呢,不想在程潛之下。自己和孫中山先生當時也走得很近,蔣介石對孫中山表現得及其殷勤,並且很忠誠。他本身也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並且又年輕有為。蔣介石那時候才剛剛30出頭,因此得到孫中山的信任。蔣介石深知自己和孫中山的這層關係,並且在辦學之前曾到蘇俄考察過軍事。就衝這一點,校長理應是他,而不是從程潛。於是蔣介石就跑到上海,並派好友張靜江找孫中山說情。

孫中山考慮到蔣介石確實有才幹,智謀過人。蔣介石早年曾在保定陸軍學校,和日本士官學校受過軍事教育。蔣介石又有積極向上的精神,並且毛遂自薦的志願要當這個校長。於是考慮再三,介於程潛本人也不想和他爭奪此位。因此決定由蔣介石出任黃埔軍校校長。



當時蔣介石出任校長一事,在國民黨內部曾有較大的爭議。不少人反對蔣介石,並要求孫中山出任校長。可是孫中山堅持自己的主張。最後還是任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首任校長。

孫中山為什麼執意要選蔣介石為黃埔校長呢?這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


分析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因為蔣介石是陳其美的徒弟,而陳其美呢,很早以前就追隨孫中山先生,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後來陳其美介紹蔣介石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因為這種關係,孫中山對蔣寄予厚望。蔣介石參加過討袁鬥爭,並提出過北伐作戰計劃,深受孫中山的好評。特別是在孫中山廣州蒙難時,蔣介石更是冒著生命危險,秘密的登上永豐艦,為孫中山出謀劃策。因此得到孫中山的器重。

二,蔣介石接受過正規軍校的培養,有較高的軍事素養,並且在日本留學四年。並且去過蘇聯,進行過軍事政治考察。蔣介石具有一定的軍校組織領導能力

三,當時在民國時期,孫中山屬下軍事人才匱乏。曾經有幾位略懂軍事的人才。都先後遇刺身亡。所以孫中山考慮到必須要創辦一所正規的軍事學校。辦校宗旨就是為國民革命培養有能力的部隊軍官。而蔣介石恰恰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介於當時的情形,也只有蔣介石適合當這個校長。因此,孫中山綜合考慮,最後才決定由蔣介石出任黃埔軍校校長。

就這樣蔣介石成了黃埔軍校首任校長。


任馳贏天下


黃埔軍校,雖說是孫中山創辦的,但是首任校長是蔣介石,這個毋庸置疑,並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讀懂了黃埔軍校,你就讀懂了中國近現代史。

這所軍校成立於1924年,創辦者是孫中山先生。在軍校大門前樹立著一座木製大牌坊,兩邊的對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創辦之初的地點是廣州,後來搬遷至南京,現在搬遷至臺灣。



校本部是由兩個四合院組成的嶺南風格祠堂式樓房建築,從空中俯瞰成“日”字形,是軍校舊址的核心部分,佔地總面積9444平方米,建築面積10600平方米,原本為清朝陸軍小學堂校舍。 黃埔軍校第1期學生入校時有400多人,由於經費短缺,教室和宿舍等都是臨時搭建的葵棚。


當時的教學機構,包括總理、校長、黨代表以及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等部,共40個部門。 蔣介石擔任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為教授部主任;戴季陶擔任政治部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

值得一提的是,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孫中山說:要用這個學校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黃埔學生立一個志願,步先烈的後塵,像他們一樣捨身成仁,犧牲一切權利,專心去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像這個樣子,才能夠變成一個不怕死的革命軍人。 事實上,黃埔軍校就是這麼幹的。

在那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年代,黃埔軍校借力于軍隊,儼然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革命的軍事學校。民國時期從這所學校一共走出有3053名將帥(包括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抗戰期間,黃埔軍校在各地設立分校,培養軍校學生,為抗戰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補充前線兵力。 黃埔軍校的畢業生,也包括在黃埔軍校培訓過、上過學、或者上過一段時間又退學的人加起來,總共大約20多萬人,他們為國家統一、民族獨立、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可以好不誇張的說,沒有黃埔軍校出來的一批批優秀將帥,歷史可能會被改寫。

而據《國民黨研究資料叢書: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戰場史料選編》考證,抗戰期間國軍一共陣亡132萬人,黃埔生在戰後倖存者僅1萬1000多人,犧牲率高達95%,其中少將以上陣亡將領就達100多人,粗略的計算一下,陣亡的黃埔生大約佔全部犧牲國軍的14.4%,也就是說每陣亡100名國軍官兵,就有至少14人是黃埔生。


這是多麼可怕的數據,那麼黃埔軍校犧牲的官兵中,有哪些人是非常值得人們深入瞭解一下的呢?簡單列舉一下,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蹟。

隆桂銓,被譽為黃埔軍校抗戰犧牲第一人

1937年8月12日夜,南口戰役中,國軍第89師師長王仲廉下令,由第529團團長羅芳珪親自率領第3營的第7、第9連,向南口鎮陣地的日軍坦克部隊發起逆襲。

第7連連長就是隆桂銓。他和戰士們全身掛滿手榴彈,毫不猶豫地衝向日軍坦克。在日軍大炮和機關槍等瘋狂轟炸、掃射下,活著的國軍不顧一切的接近日軍坦克,把手榴彈往坦克窗口裡丟,把手槍伸進去打,以血肉和鋼鐵相搏,日軍的多數坦克見勢不妙,慌忙撤退了。

但仍有6輛坦克逃跑不及,被國軍炸燬。 在激戰當中,隆桂銓壯烈犧牲,他畢業於黃埔七期武漢分校,湖南人,時年25歲,是抗戰8年間犧牲的黃埔第一人。

因為大戰在即,全體官兵在整訓期間,精神振奮。在某次校閱當中,第529團一名排長因成績落後,當即舉槍自殺,可見氣氛的嚴肅認真。

在南口戰役中,僅第89師就陣亡1948名將士,眾多的青年英雄的犧牲和付出,使得從8月7日至8月26日,日軍始終未能攻克居庸關。

多年後,師長王仲廉仍自豪地寫道:我軍各部均有堅守陣地決心,雖死傷枕藉,血肉橫飛,亦誓不放棄,此為南口戰役之特點,堪以告慰國人者。 南口戰役國軍司令官是黃埔一期畢業的湯恩伯,著名記者範長江在《大公報》上寫道:他因為日夜操勞的結果,瘦的不成樣子,兩隻眼睛深深地凹入,整個身體剩下了皮包骨頭……已半月未曾得一安眠機會,整天和電話、地圖接近,時時注意敵人一尺一寸的移動。

這場戰役,國軍以傷亡3萬3000多人,打死打傷鬼子兵1萬5000多人。

身為最高統帥的蔣介石,在日記當中稱:居庸關我軍固守未退,堅守半月,足寒敵膽,而予懲創;湯恩伯真是罕世之名將也。

其實,早在抗戰爆發前就有諸多黃埔生犧牲在前線。

比如1932年128事變中,第87師營長朱耀章,在葛隆鎮戰鬥中身中七彈,壯烈殉國。

他在殉國前作了一首詞: 月愈濃,星愈稀,四周婦哭與兒啼。男兒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人生長壽只百年,無須留戀,聽其自然! 為自由,爭生存,滬上麾兵抗強權。踏盡河邊草,灑遍英雄淚,又何必氣短情長。寧碎頭顱,還我河山!

1933年初,日軍進攻古北口,參戰國軍中有3個師長承擔古北口防務,他們全部畢業於黃埔一期,即第2師師長黃傑、第25師師長關麟徵、第83師師長劉戡。

在激戰中,關麟徵中彈負傷,仍堅持指揮戰鬥;他的部下、畢業於黃埔三期的第149團團長王潤波陣亡。

這次戰役中,國軍以傷亡1萬6000多人的代價,堅守陣地一個多月,打死打傷日軍7000多人。

在已經淪喪的東北,畢業於黃埔5期的趙尚志等人,在帶領抗日武裝和日軍英勇作戰中,先後壯烈犧牲。

全面抗戰爆發後,以黃埔生為支柱的國軍更是擔負起抗戰重任。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從一線排長甚至班長開始做起,從基層起步,經歷過一刀一槍的衝鋒陷陣後,凡大難不死者都能很快成為中高級指揮官,少數優秀人才更是成為高級將帥。

這批熱血青年,堪稱是當時國家的少壯派軍官,主張對日作戰,並且不怕犧牲,也有打擊日寇的決心和能力。

而當時日軍的師團長普遍在50歲左右,因此有人說,中日之戰是一群青年人與老年人的戰爭。

這群青年人用自己的膽識、能力和犧牲、以及犧牲精神,抵擋並戰勝了那群邪惡的老頭子的進攻。

值得一提的是,淞滬會戰中,參戰的國軍主力的重要將領幾乎都是黃埔系,包括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杜聿明、張靈甫、顧祝同、陳誠,羅卓英、胡宗南,王敬久、孫元良、宋希濂、彭善、霍揆彰、黃維、李樹森、李延年、李玉堂、陳沛、夏楚中、周磊、李鐵軍、李文、陶峙嶽、俞濟時、王耀武、桂永清、黃傑等。

高級將領如此,基層連排長也大都是黃埔軍校第7至11期畢業不久的學生。前線官兵相互勉勵,誓死保衛祖國,其抗戰意志之堅定,戰鬥士氣之高昂,令人敬佩。

胡宗南帶領國軍主力第34集團軍堅守楊行,與鬼子兵展開血戰。他和將士們白天隱蔽在竹林和村莊裡,任敵機投彈掃射,一動不動。等到敵機離去,他和將士們則一躍而出,反擊和打退著日軍步兵的一次次衝鋒。

在死守陣地一週時間裡,他除了下令進攻和反擊,從不向上級抱怨和要求支援。接到撤退命令時,他才說:傷亡慘重,我準備明天也要拔槍上火線頂替了。

汪化霖,黃埔軍校畢業,第401團副團長,他在羅店血戰10多天後,又主動請纓,親率一個排前進到金家宅構築新陣地,掩護全團搶修工事。出發前,他表示:成功不敢預期,成仁確有決心,不到日暮決不生還。

當天,在日軍戰機、艦炮等的狂轟濫炸下,他和全排壯士始終堅守陣地,打退了日軍步兵的一次次衝鋒。至黃昏,全部壯烈犧牲。

寶山保衛戰,同樣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姚子青,率全營600官兵死守陣地,全部壯烈殉國,舉國稱頌。

這場會戰後期,率軍擔任掩護任務的是國軍第524團團長謝晉元,他畢業於黃埔一期。1937年10月26日,他率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4晝夜,有效地牽制日軍,掩護中國70萬主力部隊撤退。

此戰中,陣亡的團長以上黃埔系將領,還有第88師旅長黃梅興,第67師旅長蔡炳炎,第90師旅長官惠民,第58師旅長吳繼光、以及秦霖、龐漢禎等;還有第18軍的團長李維藩、汪化霖、路景蓉、李遠新、韓應斌、蔣先維,第1軍的楊傑、李友梅;第9師的竇長青、稅警總團的丘之紀等。 接下里的南京會戰中,黃埔系的國軍第87師旅長易安華、第88師旅長朱赤、高致嵩、團長韓憲元、第156師參謀長姚中英、教導總隊的團長李昌齡、謝承瑞等人,均先後陣亡沙場。



此戰中,犧牲的黃埔生基層軍官更是數不勝數。 肖山令:誓死捍衛南京 與中山陵同在 有人做過統計,1936年第10期黃埔同學畢業後分派到部隊,經淞滬抗戰和南京會戰後,僅僅數月裡已傷亡過半。

另一份統計表是,1937年9月,黃埔軍校昆明分校第11期同學,被分配到第58軍的有117人。經過1938年長沙三次會戰,陣亡同學達60餘人。戰鬥之激烈、悲壯,由此可見一斑。

同一時期,在北方進行的忻口戰役中,畢業於黃埔四期的林彪取得了平型關大捷,消滅日軍約1000人。

在整場戰役中,國軍在黃埔系的高級將領如衛立煌、李默庵、彭傑如、劉戡、陳鐵和李仙洲等人,以及其他國軍部隊指揮下,激戰20多天,打死打傷鬼子兵1萬多人。

徐州會戰,參戰的黃埔生將領有鄭洞國、李延年、李玉堂、董釗、周士冕、李仙洲、羅奇、王文彥、黃傑、桂永清、王耀武、馮聖等。

在此後的幾乎所有中日大會戰中,黃埔將領都承擔起主要責任,同時也是犧牲和付出最多的。

武漢失陷後,蔣介石主持召開第一次南嶽會議,宣佈中國抗戰轉入戰略防禦階段,明確將1/3部隊留在敵後作游擊戰。

黃埔生李默庵由此在晉南多次發動對日軍車站、運輸隊的擾襲,予敵以重創,由14軍軍長升任33軍團的軍團長,被譽為國軍中的游擊戰幹才。

二戰中,中國軍隊聲名遠揚的一次戰役,莫過於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在這次中國第一次遠征緬甸的戰爭裡,國軍統帥杜聿明是黃埔一期出身。

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首次進入緬甸。 入緬作戰的第一戰是同古戰役;中國指揮官、國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同樣是黃埔軍校畢業的。

戰役後期,戴安瀾壯烈殉國,年僅38歲。犧牲前,他的遺言是:現在孤軍奮戰,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反攻反攻!祖國萬歲!

就在一天前,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血灑太行。左權,黃埔一期畢業。他和徐向前、陳賡是同學。13年後,徐向前、陳賡分別被授予元帥和大將之銜。

衡陽保衛戰中,國軍第10軍軍長方先覺是黃埔3期畢業。他帶領衡陽守軍1萬7600多人堅守47天,最終成了中國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

中日最後一次大會戰湘西會戰中,總指揮是黃埔畢業的王耀武,參戰的國軍將領基本出身於黃埔系,包括施中誠、李天霞、韓浚、李玉堂、牟廷芳、丁治磐、王敬久、胡璉、侯鏡如、張靈甫等。

這次會戰徹底打掉了鬼子兵的自信,此後直到抗戰結束,日寇再也不敢發動大型會戰。 除了正面戰場,負責敵後戰線、情報工作、反諜工作和暗殺任務等工作的,是軍統局。

而軍統局的負責人戴笠,畢業於黃埔6期。戴笠的兩個助手,毛人鳳和徐遠舉,分別畢業於黃埔4期和7期。

早在1937年初的一次軍事會議上,戴笠就很堅定的說,這次我們一定要打了。

國民黨元老吳稚輝問,我們武器和經濟差的那麼遠,拿什麼打呢?他回答:哀兵必勝,豬吃飽了等人家過年,是等不來獨立平等的。

抗戰中,軍統局的犧牲者達到1萬8000人以上,佔全部註冊人員的1/3。而沒有註冊、又犧牲的附屬人員,人數則更多。

抗戰期間,20萬黃埔將士與日軍英勇作戰,譜寫出許多驚天動地泣鬼神的悲壯詩篇。他們為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作出的卓越貢獻將永載史冊;他們以自己的熱血和犧牲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他們永遠值得人民懷念。 毫無疑問,黃埔軍校撐持著中國的抗戰。



1965年8月15日,日軍戰敗20週年之際,日軍退役中將吉田在東京發表文章說:中日之戰,日軍之敗是由於統帥部對中國20餘萬受過黃埔教育之軍官的英勇愛國力量,未有足夠的估價。 這番話,是有客觀事實做根據的。相反,如果沒有黃埔軍校所培養的這些軍事人才,如果沒有黃埔系將士在一個個戰場上的奮勇殺敵、浴血奮戰,中國的歷史有可能會被改寫。紀念抗戰,離不開紀念黃埔軍校。


參考文獻:《國民黨研究資料叢書: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戰場史料選編》


小小嬴政


咱們今天都知道黃埔軍校的首任校長是蔣介石,但這中間還有段典故。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決議建立軍官學校選址於廣州黃埔,最早的校長人選是程潛,蔣介石、李濟深是副校長。選程潛一方面是他資歷夠深,對孫中山有大功,是孫中山大元帥府大本營軍政部長;另一方是程潛有辦軍校的經驗,1920年就在廣州建立了一所培養軍事人材的軍校。

然後咱們的蔣介石蔣校長就不滿意自己的地位,撂挑子不幹和孫中山鬧情緒,實際上就是一個以退為進的手段。同時蔣介石暗中讓自己的結拜大哥“革命聖人”張靜江幫自己奔走聯絡,最後把黃埔軍校校長的位子搶了過來。蔣介石怕別人影響自己的地位,還要求不要設副校長職務。

反正經過一通折騰,最後黃埔軍校正式成立時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蔣介石成了整個黃埔權力最大的人。

之後蔣介石利用職務之便,拉攏軍校教官何應欽、陳誠、顧祝同、陳繼承、劉峙、蔣鼎文、錢大鈞等人成為自己的黨羽,黃埔系漸成規模,成為蔣介石篡奪國民黨軍政大權的最有力幫手。


當狗容易做人難


黃埔軍校的校長當然是器宇軒昂,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蔣介石蔣委員長的啦!

黃埔軍校的歷史地位

在《亮劍》中第一集,當楚雲飛看到八路軍新一團正面突破坂田聯隊後,問此人是誰!參謀說是李雲龍,楚雲飛立刻說,黃埔前五期當中肯定沒有此人,難道是保定軍校,或者各個講武堂?

從側面反映出,在抗戰時期黃埔軍校的影響力,在民國時期也就保定和黃埔兩所軍校厲害一點,剩下地方的如東北講武堂、雲南講武堂雖然也培養了不少軍官,但是論規模和影響力都比保定軍校和黃埔軍校相差甚遠。

縱橫認為雖然保定軍校從教學質量和教學規範上來說,保定軍校質量更高一點,但是保定軍校是為北洋軍閥服務,黃埔軍校是為國民革命軍服務,並且二者呈取代之勢,所以,在抗戰時期,黃埔軍校,尤其是前六期為革命輸出了大量的軍事人才。

從而確定了黃埔軍校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黃埔軍校建立之後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中和解放戰爭中聞名遐邇的軍事指揮官。

另外,黃埔軍校不同與以往的軍事培訓學校的地方在於,黃埔軍校主要是為革命培訓人才,孫中山在成立黃埔軍校的時候就給當時的學員說:"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

黃埔軍校的首任校長之爭

由於黃埔軍校關乎國民革命成敗,所以黃埔軍校的校長人選也是重中之重,關於黃埔軍校的校長,孫中山先生也是思考再三。

最終蔣介石脫穎而出,像一匹黑馬成為黃埔軍校的第一任校長,當然,這並非如後來我們看到的那樣水到渠成,在競爭校長的時候,蔣介石是處心積慮,機關算盡才得以成功。

在當時孫中山決定“以俄為師”後是很重視這件事的,1923年孫中山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府的時候任命老蔣為參謀長,但是不久老蔣就辭職了,並且主動請纓到蘇俄去考察。

這次赴蘇俄考察軍事之旅,為老蔣出任黃埔軍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回國後孫中山讓老蔣籌備軍校事宜,但是蔣介石深知,國民黨希望孫中山親自兼任校長,而孫中山卻想程潛和許崇智擔任校長,讓蔣介石和李濟深為副校長,這種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老蔣自然不願意,因此,負氣出走上海。

但是老蔣一面在上海停頓,一面給孫中山寫信,並且搬出了曾經的結拜大哥,孫中山的左膀右臂之一的陳其美,一想到陳其美,孫中山自然有愧疚之心,要知道,陳其美沒殺後,連個收屍的人都沒有,只有蔣介石冒著生命危險前去收屍。

所以,孫中山再三要蔣介石回廣州,蔣介石掛著籌備軍校委員的職務卻遲遲沒有到位,後來廖仲愷、許崇智等人又前去請,蔣介石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後孫中山只好認命老蔣為黃埔軍校校長兼任粵軍參謀長。

蔣介石的黃埔集團

孫中山兼軍校總理,廖仲愷任黨代表,但是不久之後孫中山辭世,廖仲愷被暗殺,蔣介石真正的一飛沖天,徹底掌握了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是蔣介石政治生涯中一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正是當上了黃埔軍校的校長,讓老蔣這個在國民黨內沒什麼地位的他,迅速掌握了軍權,進而掌握了國民政府的最高權力。

在蘇俄的裝備支持下,老蔣利用黃埔生組建黃埔教導隊,在此基礎上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兩次東征陳炯明大獲全勝。

除此之外,老蔣最信任的就是他在黃埔期間培養的派系,以及忠誠於老蔣的學生,他們最終形成了老蔣的黃埔嫡系。

最後北伐成功後,1928年張學良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完成全國形式上的統一。

老蔣也走向人生巔峰,這一切都是源自於黃埔軍校校長這個職務。


史論縱橫


黃埔軍校的校長一直是蔣介石。

網友們耳熟能詳的史料我不說,我講點你可能不太熟悉的。

當年孫中山心目中的首任校長人選是同盟會老資格的程潛,李濟深、蔣介石均是副校長人選。為什麼最終老蔣能上位,原因之一是蔣的盟兄張靜江的推薦,張靜江是對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作過極大貢獻的,他曾對中山先生經濟上提供過極大幫助的,他是孫中山生命中的貴人;二是蔣介石當年在陳炯明發動反革命叛亂、炮轟孫中山的總統府時,情況萬分危急,孫中山化裝成醫生才成功脫險,懷孕的宋慶齡在警衛營長葉挺掩護下,才突圍,但慶齡因此流產。蔣介石值此危難時刻,登上永豐艦追隨孫中山,這個出身於上海交易所、青紅幫的,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投機,從此深得中山的信任。



蔣介石當上了校長,為自己在軍界培植了膨大的個人勢力。

蔣介石利用黃埔軍校校長之有利地位,大肆培植個人勢力,最終成為國民黨的總裁、國軍總司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開始了在大陸的二十多年統治,甚至到了臺灣,仍大權在握。

第三點要強調的,蔣介石還是很會籠絡人心的,僅舉四例。

他在黃埔時,遇到江南來的學生動輒發四十塊大洋,而出身西北的學生只十塊大洋,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別呢?江南富、西北窮。

杜聿明有嚴重疾病,淮海戰役雙方激戰正酣時,他竟然派飛機去接前線總指揮杜聿明回南京!他還在杜的母親大壽時,派兒子親送賀禮!

他還賜中山劍,賜合影、授特別通行證給極少數有功將領,甚至對薛嶽、衛立煌、傅作義、黃伯韜等非黃埔系列的也予以重用!最終,黃伯韜在淮海為他殉葬!

他喜歡讓出身黃埔的師生稱他校長,拉近了黃埔師生和他的感情!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黃埔軍校可謂是中國近代軍事人才的要,人才輩出,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抗日將領,而黃埔軍校的首任校長更是憑著這個得天獨厚的資源,成為其叱吒風雲的資本,但他險一些就與校長職位失之交臂,可能就沒有後來的故事了。

黃埔軍校,重建於1924年,又孫中山先生一手創立,而且還是一所軍事學校,其目的就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因為位於廣州的黃埔島,因此簡稱黃埔軍校,創立之初它叫“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的首任校長差一點就與蔣介石失之交臂了,當時孫中心先生本來打算讓程潛擔任黃埔軍校的校長,而蔣介石任副校長。這一下蔣介石不同意,他認為自己的職位太低,不甘居於人下,他請辭職位,以退為進,最後在多方的斡旋下,改有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的首任校長。後來,蔣介石就是憑藉著黃浦軍校的軍事人才,叱吒風雲,假如他當時真的錯過了這個校長職位的話,就沒有他的出頭之日了。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軍事人才的搖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成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脊樑,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密探零零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