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這五種習慣,正在悄悄毀掉你。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最近,上海兩名小學生被害的案件,全國揪心。

當時是學生放學的高峰期。上海徐匯世外小學的幾名學生和家長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從後面被人拿著菜刀一頓亂砍。

他們完全沒有還擊之力,三名男童和一名家長受傷,其中兩名男童送院以後搶救無效,不幸死亡。

大家都怒了:什麼人那麼無恥,居然還去砍小學生?

兇手很快被制服,而他的作案動機讓人震驚:他今年29歲,大學畢業,今年6月初來到上海找工作,找來找去都找不到,生活無著,一氣之下想要報復社會,於是拿起菜刀在路上無差別攻擊,砍死了無辜的人。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這麼美好的生命,就因為這種垃圾的理由而提前結束了。

在我看來,這個兇手不僅罪大惡極、極度無恥,而且還極度無知:

一個大學生在上海找不到工作,這再正常不過的事,為什麼非得拿別人的生命消氣?這一點都不能解決問題。

在上海找不到,可以去別的地方找,也可以回老家,條條都是活路,現在非得選擇一條死路。

國家法律不會放過他,民眾也不會放過他。可以說,他的無知就這樣把自己給毀了。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幾天前還發生了一條新聞,也很讓人無語。

在杭州,一位碩士畢業的李女士報警說自己被騙。她的被騙經過是這樣的:

她先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說她被人舉報發送大量垃圾信息。如果她主動去長沙報案,可以暫緩起訴。

接著她被轉接到了一個自稱是“長沙公安局”的地方,還在QQ上收到了一張警察證,這個警察自稱叫紀警官。

這個紀警官說她涉嫌非法集資,要逮捕她,關她45天,還會把她和殺人犯、強姦犯這些垃圾關在一起,不死也得一身羶。

更加離奇的是:這個警官居然還要求李女士去辦信用卡,幫警方取證,辨認“犯罪嫌疑人”。等她辦好以後,還“好心”幫她遠程激活。

結果,後續發生的事情大家都應該想得到:她的信用卡和貸款,短短一個月就被人盜刷了150多萬,連公積金都被人提光了。

當得知她是研究生以後,採訪她的記者都奇怪了:這些騙人的伎倆,你都看不出來嗎?

李女士說:平時工作忙,也沒時間關注社會。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看到這條新聞,首先,當然要恨那些該死的騙子,還假裝國家立法機關,罪加一等;

但我更覺得可惜的是,一個研究生畢業的人,居然可以對社會如此無知。

我想起我認識的另外一位女碩士:幾年前,她在廣州工作,突然接到自稱是銀行客服的電話,說她的信用卡刷卡消費款項有問題。

在得到她的身份證號以後,又說她的賬戶涉嫌詐騙,讓她提供資產交付監管。

我這位朋友為了自證清白,到處借錢,總共有200萬,連自己的房子首付都押上去了。

幸好被她親友發現了,報了警。落網的,是一個境外的犯罪團伙,據招供,騙她的那個人,頂多小學畢業。

這兩件事情,和上面的上海殺人案聯繫起來,雖然案件類型不一樣,但背後反應出來的,卻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我們對社會、對生活和對世界的認知,其實並不隨著年齡、學歷的增長而增長。

我們生來無知,但卻一直放任這樣的無知,一直讓自己活在幼稚的世界裡。它可以讓我們情緒失控,也可以讓我們損失慘重。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最近看了一本書——瑞典統計學家漢斯羅斯林的《真相》。

在這本書裡,他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通常都會犯一些很基本的錯誤,為什麼哪怕是學歷很高的人都會把一些事實認錯?

他的答案是:我們的思維中存在幾個誤區,這幾個誤區,如果沒有經過刻意訓練去避免,無論學歷再高、年齡再長也依然會存在。

其中有幾個思維誤區非常有代表性,我挑出來和大家討論。

  • 人類思維的誤區之一:Gap (差距意識)

用漢斯羅斯林說就是:“人類的身份千差萬別,但我們卻傾向於相信人類只有兩種:高級和低級。”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習慣於將人分成好的和壞的、可以信賴的和絕對不要相信、正當職業和不正經職業,等等,非此即彼,而不會想到處於中間的絕大多數情況。

比如說,在杭州的李女士看來,警察就是絕對的好人。

真正的警察當然是好人,但騙子就是利用了這一個思考的誤區:

一旦你認定了這個人的身份是好人,這個身份代表的特質就會佔據你整個思考,你甚至都不會思考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具有這種特質。

用身份直接代替你的思考,這是很可怕的。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有個人對一個農民說:“我給你兒子找個老婆,你給我50萬,行嗎?”

農民不理他,那人接著說:“如果我能給你的兒子找本地大富豪的女兒做老婆,你願意給我50完嗎?”

朋友一聽:本地大富豪的女兒!別說50萬,5000萬都能給!

然後這個人跑去找富豪,說:“聽說你女兒還沒嫁出去,我給你介紹一個年輕人,本地銀行的副總裁。如果他們好上了,作為介紹費,你可以給我50萬嗎?”

富豪一聽是銀行副總裁,他也答應了。

最後這個人去找銀行的總裁,對他說:“我給你推薦一個副總,本地首富的女婿。作為獵頭費,你可以給我50萬嗎?”

總裁一聽是首富女婿,他也馬上答應了。

結果,這個人用三句話,輕鬆賺了150萬,還令三方得益。

這個故事,其實讓人細思極恐:富豪和銀行總裁都不知道農民的兒子是什麼樣的人,光聽到“銀行副總裁”和“富豪女婿”這樣的身份,立馬不做思考,作出決定。

而很可能,這個農民的兒子是個一無是處的廢物。

這種情況,就跟那個杭州的女碩士盲目相信“警察”是一樣的。

漢斯羅斯林說:“這種‘差距思維’,反映了人並不想要接受外界的即時信息,直接就把‘外在身份’的信息代入,這其實就是人性的懶惰。”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 人類思維的誤區之二:Fear (恐懼思維)

他的意思是:在所有我們能獲取的信息中,恐懼的信息是最先被我們抓取的。

在杭州那位女士的事件裡,一開始騙子說的是:你涉嫌詐騙了,你即將被捕,還要跟那些罪大惡極的人渣關在一起。

其實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你恐懼,然後大腦一片空白,任人宰割。

科學研究表明:當人接觸到一個未知信息、並且感受到受威脅的時候,叫杏仁核的大腦組織就會高度運作,你就會渾身緊張、瞳孔擴張,感到焦慮。

恐懼的“情緒”迴路遮蓋了你的“思考”迴路,讓你放棄思考,被別人牽著走。

在漢斯的書裡,關於這個恐懼思維有一張很有意思的圖: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大家仔細看一下:

能讓你恐懼的信息,初看起來很多都是像鋸齒一樣,隨時把你吃掉。

但是你一旦繞過自己的“情緒”迴路,讓“思考”迴路振作起來,其實很多信息都深藏著一把鑰匙,那是隨時給你解決問題用的。

但很多人,被危機所支配,不知道“危”可以轉化為“機”。

這就是為什麼在現代社會,“販賣焦慮”總是最奏效的營銷手段:

“你的同齡人已經月入百萬,而你卻還在賴床。”“你的情敵已經瘦成了閃電,而你還掙扎在小龍蝦和巧克力新地之間。”……

被恐懼支配著的同時,你也就被人收割了智商稅。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 人類思維的誤區之三:Negativity(消極思維)

人會傾向於接受負面消息,相信社會變得越來越壞。

我想起了中國現在面臨的狀況,那就是道德滑坡。

被騙案件、兇殺案件被報道出來了很多,比如前面提到的兩個發生在中國的案件,很快就有很多人罵:

“中國人的道德水平已經滑坡到歷史最低點。”“經濟發展了,人卻變得越來越禽獸。”“現在的人都是這麼壞的嗎?”

但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

作家曉星燃回憶了自己小時候、也就是70、80年代的中國。在他上小學的時候,他被人劫過無數次,班上沒有沒被劫過的孩子;

經常被小痞子打,堵在小衚衕裡使勁兒打,甚至鬧出人命;

城市裡經常可見街頭鬥毆,而且往往無人過問。

那個年代的人,對生命和權利的觀念是漠視的:

“警察有權力衝進市民家裡,看你倆是不是一起看黃碟;

法院有權力判刑以後,把你五花大綁去遊街;

別說是約炮,那個年代連“非法同居”的後果都不堪設想。”

那不是一個淳樸的年代,那是“沒有尊嚴,沒有權利,也不懂得人何以為人的年代”。

而現在,情況好多了:只要你不傷天害理、違法亂紀,基本是自由的。

我很贊同連嶽說的話:“市場經濟並不導致人的道德低下,相反是提高了人的道德。”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人有錢了,心裡感到充實,也願意幫助人,道德水平自然就上去了。社會越來越好,道德水平也就越來越好。

而那些相信以前更好、社會變得越來越壞的人,我只能說:不是這個世界消極,而是你這個人消極。

就像那個砍倒兩個小學生的29歲大學生,以自己的消極情緒對抗社會,最終毀掉的只有你自己。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 人類思維的誤區之四:Size(以小推大)

這個思維的意思是說:一旦出現了一個很小的狀況,我們就會認為事情普遍如此,也就是以小的事情推論大的事情。

我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討論“食物相剋”這種說法的科學性。

很多人拿食物相剋來說事兒,就是因為看到了這樣一些個別事例:有人吃完橙子再吃海鮮,中毒了,於是就說水果和海鮮不能同吃。

相信食物相剋的人,一旦出現了一些個例,就會將事情無限擴大,還用各種似是而非的理論去解釋,實際上都是胡說八道。

事實是:科學家就曾經做過實驗,水果裡的維生素C和海鮮裡的五價砷,哪怕會反應生成砒霜讓你中毒,那也得你一次吃30斤大蝦才行!

很多看似科學的說法,其實一分析都是荒唐透頂的事。

正如漢斯羅斯林說:“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大小錯覺’,原因是我們看得太少,瞎想太多。”

只要你不斷保持信息輸入、不斷關注社會和世界的變化,隨著你的見識越來越多,很多所謂的大事,在你看來無非就是小事。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 人類思維的誤區之五:Destiny(相信宿命)

漢斯認為:人,往往年紀越大越相信宿命論、決定論。

通常與宿命論聯繫起來的,是BBC一套非常著名的紀錄片——《56UP》。這部紀錄片記錄了14個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經歷。

這部片得出了一個結論:高級階層家庭出身的孩子,長大了也依然是高級階層;而低級家庭出生的孩子,長大後依然過得不好。

然而我想引用另一份數據。美國紐約大學石溪分校一位社會學教授,曾經在當地社區做了一個採訪,問題只有一個:“你是否相信宿命論這種東西?”

結果,在他採訪的中產階級裡面,78.9%的人回答都是“否”,而在他採訪的低下層中,83.2%的人都認為有宿命這種東西,所以他們永遠無法擺脫自己的處境。

與《56up》不一樣,這位教授得出的結論卻是:“某種程度上,宿命是人自己給自己設定的主觀屬性。越努力的人,自我設定越多,命運變化也就越大。”

也就是說,人之所以要把自己的人生失敗歸於宿命,其實要麼掩蓋自己的無知,要麼掩蓋自己的懶惰。

對待宿命論,我覺得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這樣的:

其實好比你今天借了人家十萬,無論如何你都是要還的。

有因必有果,這就是宿命。

但是,你還錢的狀態完全可以不一樣:

借了十萬,如果你揮霍一通、好吃懶做,把這十萬花光了,到了還錢的時候就很痛苦;

但如果你勤懇努力,把這十萬拿來做本金,去創業、投資,發展再生產,到了還錢的時候你可能已經賺了二十萬、三十萬,那麼你還錢的時候就可以歡天喜地。

其實沒有人可以定義你的宿命,除了你自己。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最後想分享給大家的是:想要自己生活過得更好,除了鍛鍊自己不要落入這幾個負面的思維方式,其實還要訓練自己的正確思維方式。

網易公開課曾經介紹了幾種很好的思維方式,在這裡推薦給大家:

  • 立刻去做,拒絕“過度準備”;
  • 懷疑一切,保持獨立思考;
  • 覆盤錯誤,記得反思犯過的錯;
  • 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先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 認清自己拖延的原因,各個擊破;
  • 多換位思考,多強迫自己,少強迫別人。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國館:用文化溫暖人心,讓好書滋養心靈,以好物點綴生活。品味有內涵的好書,遇見精緻有品的美物。

女碩士被小學生騙走200萬:什麼樣的人最容易被這五類習慣毀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