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1

三四年前,中學、大學同學的孩子陸續開始參加高考,人數逐年增多。每年這個時候,同學群裡討論孩子報高考志願的話題頻度也迅速增加。

討論志願,自必說到專業。說專業,盯著的是職業。最終的話題,往往在“哪些職業活得久”上兜一轉。結論或共識,卻也不出意外。

還在去年夏天,有同學女兒考入滬上一名校,同學親自護送上學。我去上海南站接站。路上閒聊,他突然說,在出站口,幾乎沒有見到我們上學時擠得滿滿的“拉客的”。對他們的印象,是以介紹“住宿”、“坐車”為名,面目可疑而又熱情過分,外地人被宰上一刀,當然也屬尋常。

不止他一人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也都想到了背後的原因。拜移動互聯網技術進步、產業發展所賜,曾經對很多人來說是麻煩,甚至潛藏風險的出門食宿行諸事,如今一部廉價智能手機就可以搞定。要做到這一切,幾乎沒有學歷、技術和財富的門檻。那還要“拉客的”做什麼?就算還有需要“拉客”的潛在客源,人數也已少到足以將大部分服務提供者驅離。

“少了的可不止這些人。”我對同學說。

僅僅十年前,即便在上海,我還多次親眼目睹街頭扒手作案。現在呢?我已經很少在人多的時候警惕地打望四周,擔心被扒手盯上了。事實上,我很有幾年沒有使用錢包,大部分時候,身上連一分錢現金都沒有。特殊情況下需要現金,無卡取款也很方便。至於手機,現在有幾個人不是時時被手機控在手裡呢?我也想能遠離手機,給扒手一點機會呢。

多次看見網上新聞,忍俊不禁:小賊盯目標好久,偷到手不過數元人民幣,面對民警,一臉喪氣。

誰也沒想到,《天下無賊》,“傻根”竟成絕唱;“天下無賊”,因“無現金社會”到來近乎可能。包括監控普及在內的技術進步,至少在某種意義上,消滅了扒手。在被消滅了職業的那些扒手看來,這一次移動互聯時代的科技進步史,當是驚心動魄的,而且,好快。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電影《天下無賊》劇照

“科技進步真是了不起啊。”同學感慨。

“真的嗎?可是,你怎麼知道那個被技術進步消滅了職業的人,不是自己呢?”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2

扒手的職業是黑色的。出站口的各色“拉客的”,是灰色的。有些人的工作,既不黑,也不灰,但他們的職業,也快被科技進步消滅了。

以往上下班必經的上海錦江樂園地鐵站,夜間出站口曾經是摩的的天下。司機大部來自安徽、江西等省。他們是都市夜歸人解決最後一公里的指望。每當夜幕降臨,他們排出長列,齊齊伸出胳膊,擺向出站口,如待檢閱的飢渴的鵝。他們披星戴月沐雨梓風,每次掙通常不足道的五元錢,卻也總能笑容滿面。

不知道是不是偶然,唯一一次目睹摩的司機鬥毆,是在共享單車出現之後。兩個為了爭奪拉客位置而動手的摩的司機打成一團,被其他司機拉開,其中一個兀自咒罵不已,手中一把長長的螺絲批猶向下用力捅刺,映上燈光如同眼中兇光一閃一閃。

只是,無論他們是否日漸焦慮,無論他們憤怒地想方設法破壞共享單車的鏈條、車座、鎖,或是將二維碼刮花,摩的這個職業,在新生的共享單車面前,像太陽下的冰激凌,迅速融化,並無還手之力。如今,仍留在那裡的摩的司機,已經寥寥無幾。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中國城市迅速發展的共享單車

另一次,從虹橋車站打車回家。司機是位六十來歲的崇明人。嫌我到家距離不夠遠,只有五十多元,對不住他排了一個小時的隊,一路罵罵咧咧。我表示憤怒,他說你可以下車(在高架上);我要投訴,他冷笑:“你儘管去呀!我都退休了又僱我回來的,公司缺人,你去投訴哇,看他們能把我怎麼樣?”

最終氣氛還是大為緩和。他大概覺得前面過於粗暴,主動給我講起行車故事,居然也顯出笑容可掬。但談及公司境況,嘆氣不已,歷數敗落相種種後,罵到共享出行,罵到滴滴,最終咬牙切齒地說出一句:“都怪馬雲!讓老百姓啊,開車開不了,開店也開不好!”

我莞爾,提醒他滴滴和馬雲離得還遠,他斬釘截鐵:“哎呀就是他啦,反正這些搞互聯網的都一樣!”

問他,為啥沒有考慮也去開個共享出行,他一拳砸在方向盤上,幾乎是用盡充溢胸襟的怨氣叫道:

“我們老了,怎麼學得會那些東西!”

車子危險地在高架上拐行了一下。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3

前兩年,在與共享出行相關的公共討論中,針對多地出租車行業對共享出行的杯葛,有論者提到了當年小汽車剛出現時,也對馬車行業造成了類似的碾壓,遭遇過抵制。更早,英國和其他國家的早期工業歷史中,認為受到不公待遇的工人,還有搗毀機器的運動。

最終,還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回眸一望,大部分人能選擇給予的態度,在兩個方向上:更多的同情,或更具硬度的理性——“哀其不幸”,或“怒其不爭”,無非是比例如何搭配。

2017年,看過一個新聞視頻,大概是河北省某市宣佈路橋收費站停止收費,遭到了工作人員的強烈反對,因為撤銷收費對他們而言就意味著失去工作。當地政府部門召集收費站工作人員做思想工作,表示會依法給出相應賠償。其中有一個員工這樣回應:“我們來的時候都很年輕,我現在36歲了,人家都要30歲以內的,一聽我36了,對不起,我們不要你了。”“我們學東西也學不了了,比20多歲的都慢了,也都不方便了,都不喜歡我們這些勞動力了。”

視頻下的評論,不問可知。

但也有另一些情況,觀感並不像上面這個例子那麼清晰。比如國企中下崗的員工。加入國企,算是他們的“原罪”嗎?

還有一個當下的例子。隨著全國各地城市地鐵建設迅速推進,各地城市的地鐵安檢人員人數,已經相當可觀。

這些安檢人員大多年輕力壯。如果正面評價,這些崗位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員。但是,反過來說,假如幾年後,對國內社會治安形勢的判斷有了改變,或是安檢技術進步,需要縮減安檢人員,那麼,這些大部分工作時間裡只做最簡單安檢動作的年輕人,會有河北某市路橋收費站工作人員一樣的想法嗎?他們應該獲得同情嗎?

這不是預言。國內許多車站,已經用人臉識別技術部分取代了檢票員的工作。

而從這些年輕人的角度,如果有安全輕鬆甚至有些光鮮地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誰願意去富士康流水線呢?

是不是另外一些環節出了問題,有什麼該做而沒做的,或者,更可能的是,不該做而做了的,導致某種市場信號的扭曲?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說到底,無非一聲嘆息。而且,大部分情況下,人們更傾向於“怒其不爭”:“他們為什麼不去努力改變和學習呢?”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4

不談具體的法律條文,類似於出租車司機抵制滴滴,或早期英國工人砸機器的行為,很多人都會將其視為一種愚昧的行為,一種對待進步冥頑不靈又徒勞反抗的行為。

我在之前大部分時候也是這麼認為的。

在很多國人的認知中,進步太重要,進步太顯然,技術在進步,社會在進步,誰螳臂當車,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可笑又可憐。

但現在看,這樣說,至少有些不夠公正。

在《英國早期工人的搗毀機器運動真的無效嗎?》一文中,左翼近代史學者霍布斯鮑姆一方面認為這種行為增強了工人的團結,是有效的,另一方面認為搗毀機器並不代表工人對機器本身的敵視。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英國早期工人搗毀機器

某些“舊”對“新”的抵制,誠然有“既得利益”的存在,但也常常交織著無力的焦慮。

“他們為什麼不去努力改變和學習呢?”

他們當然有機會去改變,也應該擁抱改變。被消滅了崗位的摩的司機,可以去做快遞員——互聯網經濟在“消滅”了很多工作,不是也創造了很多工作機會嗎?

但是,人不是《西部世界》裡的接待員,可以隨時更改技能設置,可以“死”後再重啟,可以不必顧忌那麼多倫理、情感上的限制。對大部分人來說,跨越行當的變化,技能的重新輸入,工作環境的適應,都是需要時間的。對有些人來說,這種跨越甚至永遠無法靠自己實現。

對一個家庭來說,這更可能是一種巨大沖擊。當年“砸三鐵”導致的“下崗潮”,雖然最終大部分被消化,但給很多家庭留下的創傷,至今猶存。不同的家庭,衝擊造成的影響,差別很大,未必人人都敢說“深有體會”,也不是完全可以用個人是否進取,或區域、階層文化差異來判斷的。

在一個市場與法治始終健全的社會,在一個人們有更多空間互助的社會,這些也許不會是太大問題。不然呢?有些傷害,就只能被視為進步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當然也是值得的代價。可是,誰來判斷這種代價是否值得?把少數人甚至多數人的利益損失當成“進步”的必要代價,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在人類歷史上,教訓還不夠多麼?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美劇《西部世界》劇照

技術變革不能罔顧人性倫理和社會現實。那些“搗毀機器者”,要的是一種補償機制,可以讓他的被剝奪感降低一點,讓他覺得進步與他有更多的直接關係,甚至更明確一點,讓他能從技術進步帶來的經濟發展中,獲得相對平滑的轉型機會(如果不被理解為分一杯羹的話)。對他而言,這不應該是一場零和遊戲——確實並不是,但對他個人來說,週期太長且不確定,與零和無異,也就與“被機器砸掉飯碗”無異。

就算是進步,步子邁得太大,也容易“扯著蛋”。不是要把前進的雙腿捆縛起來,但是,相應的機制安排,還是要有的。

但從“進步”中獲取巨大收益的人,甚至不會知道“失敗者”的真實情緒,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在進步主義者的眼中,“怒其不爭”才是給社會競爭的“盧瑟”們最後也最恰如其分的判決。

這隻能帶來撕裂與隔膜。任何這種級別的撕裂與隔膜,都會是絕望與焦慮的溫床,甚至是眼中偶爾一閃的兇光。

相似的焦慮幫助特朗普上了臺。在美國,階層之間有強大的公共媒體資源與交流溝通機制,可還是沒能阻止焦慮的發酵。

“全球化”是另一種被長期標識為“進步”的名詞。現在看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包括一些中國學者,開始重新審視全球化,特別是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財富分配不均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等弊端。

未來猶不可知,但過去與當下已經可見。其中一個結果,是全球性鐵腕、強勢、權威以及更具克里斯瑪特質的領導人走紅,比如剛在馬來西亞發生的。對權威的需求有多大,撕裂與隔膜的程度就有多嚴重。

這是一個顯著的徵兆。有人認為那些“太老太懶太笨而無法學習改變的人”,他們的意見不值一提,也該考慮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了。技術進步最終有可能給所有人帶來增量福祉,但在這個過程中,人性和現實,是不能忽略的因素。這不是對市場和法治的反動,恰恰可能是對缺失的必要彌補。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5

很想給每個即將報高考志願的年輕人一些有用的建議,讓他們避免選擇“短命”的職業。

但世界還將有更多的進步。單以技術進步而論,AI的發展,也許不至於像《西部世界》中表現得那麼驚悚,但毫無疑問,它已經並且將繼續消滅很多職業。悲觀一點說,目前我們已知的絕大多數職業,最終都可能被消滅,或者被AI替代。今天高考你選擇的吃香專業,十年內也都可能被消滅。反過來想一想,今天社會上最有競爭力的(職業)專業,十年前,你想象得到會出現嗎?

全世界的傳統媒體,雖然都不甘心就範,但也在被迅速擠壓。看一看最近兩年中國紙媒停刊的數量,已經一目瞭然。

連銀行和證券公司的職員,也將面臨壓力。事實上很多銀行的基層員工,早就感受到了技術進步帶來的壓力。

更不要說駕駛員。那些對共享出行的同行心懷不滿的老司機,需要關注一下自動駕駛技術的進展狀況了,畢竟它們最先侵入的,很可能就是物流與公共交通領域。

反正大部分職業都會被消滅掉,還焦慮什麼呢?

假如一定要說,那麼,我堅信,最不可能被技術進步(AI)消滅的職業,一定是關注人心、人性乃至靈魂的職業。我也願意相信,這些職業必備的技能之一,就是能夠去關注和理解被進步的快車甩在邊緣的人們。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電影《竊聽風暴》劇照

毫無疑問,未來的年輕人將可以不去做那些失去靈魂的人所做的工作——那些因為社會或技術的進步被消滅,卻讓人們由衷慶賀的職業,像電影《利迪策》中的劊子手,或是《竊聽風暴》中的“史塔西”僱員。

這也是我認為技術進步不會徹底消滅所有人類職業的信心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