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個詞,意味著什麼?|心理學解讀:做母親的4種心理狀態

大家有沒有想過,“媽媽”這個詞的背後意味著什麼呢?一個女人在有了孩子之後,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面臨著改變。甚至有人說, 一個女人在做媽媽前後“判若兩人”,母親節之際,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去走進我們的母親,更好更科學地去理解和體諒她們。

“媽媽”這個詞,意味著什麼?|心理學解讀:做母親的4種心理狀態

為什麼做母親前後會“判若兩人”?

  • 生育時期激素的超常分泌,使女性更加情緒化

人體的機制為了增加母體與孩子之間的吸引力,孕期和產後女性大腦中與焦慮、抑鬱、強迫、恐懼相關的區域會被激活。高度活躍的杏仁核區域,會使母親對嬰兒的需求變得極度敏感。

這也導致了女性在這個階段更加情緒化,大約六分之一的女性會經歷產後抑鬱,更多的人會出現強迫性行為,比如反覆洗手、反覆查看嬰兒呼吸;腦海中會出現強迫性思維,比如不斷地擔憂嬰兒的健康狀況。

  • 女性的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她們必須快速適應“母親”的新角色

在有孩子之前,女性僅僅是“她自己”;而有了孩子之後,她的角色發生轉變,成為了一名母親。儘管現在儘管越來越多的家庭也出現了父親作為首要照料者的情形,我們還是會覺得“母親是孩子的首要照料者”。所以成為母親後,女性必然需要讓渡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將生活重心猛烈而迅速的轉移到孩子身上。

  • 同時,社會對“母親”這一身份的期待,又會讓新晉媽媽們陷入焦慮

我們的社會對“母親”這一身份有著既定的標準和期待。例如我們認為女性需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完美母親”的形象:忘我無私、每時每刻都在愉快地撫養孩子,用愛和包容去對待孩子,無時無刻不優先考慮孩子。

為了達到主流標準,女性會改變自己的行事風格。如果無法達到這個標準,她們甚至會感到失敗、內疚、焦慮。

並且,由於“完美母親”的形象並不允許女性表現出負面情感,所以雖然她們往往都為了孩子壓制這部分感受。

也就是說,為了迅速投入到對孩子的照料,或者為了符合社會對於“好媽媽”的標準,女性會快速轉變自己的行為,以適應自己的新角色,這會讓她們顯得“判若兩人”。

“媽媽”這個詞,意味著什麼?|心理學解讀:做母親的4種心理狀態

做母親之後,她們具體的心情有哪些呢?

心理學家們將母親們的心理狀態特徵歸納為4類:

1. 落差

大多數女性在成為母親之前,都是準備不足的,她們對於如何做母親的過程還很模糊。在做母親前,知道會很難,但以為只是“情景喜劇式的困難”,儘管不一定都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但在過程中總會有無數的“小高潮”時刻,讓你覺得生活還是充滿歡笑和美好。

2. 被榨乾

身體和精神上的疲倦,會同時困擾著成為母親的女性。大量重複的勞動、缺乏完整的睡眠,會使她們感到精疲力盡、身體已被掏空。

其中,比起照料孩子的事務性勞動來說,嬰兒不間斷的情感需求,甚至會給她們更大的壓力。

“媽媽”這個詞,意味著什麼?|心理學解讀:做母親的4種心理狀態

3. 孤獨

在絕大多數時候,成為母親是一件需要獨自承擔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女性會感受到缺乏社會支持,尤其是來自伴侶的支持(甚至媽媽們無奈地將養育孩子的過程稱為“喪偶式育兒”)

並且即便在得到伴侶幫助的情況下(比如在出差期間,由丈夫照看孩子),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提起這段經歷時,會表現出愧疚和矛盾的心理。在大多數時候,她們有一種“沒有依靠、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覺。

4. 喪失

喪失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包括時間和精力的喪失,朋友和社交圈的喪失,也包括過往的生活方式的喪失;以及,因為有了孩子而無暇顧及與丈夫的親密關係

更嚴重的是,她們還會遭遇自我感的喪失,感到自己生活的中心不再是自己,而是將關注的重點轉向孩子。很多人會突然發現,“這已經不是我自己的人生了”。她們也會經常懷念那些生產前的自由自在的日子。 並且,在遭遇挫折時,她們容易懷疑自己作為一個盡職的母親的能力,因而自尊、自信都會受到影響。

“媽媽”這個詞,意味著什麼?|心理學解讀:做母親的4種心理狀態

正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使得女性產後的行為似乎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並不是每個女性在生完孩子都會在各個方面變得“判若兩人”,這種改變在整體上也並不是負面的。

最後我們想說,在“母親”這個身份之前,女性首先是她們自己,也永遠屬於她們自己。作為子女,我們應該站在她們的角度,去理解她們,學會體諒她們,懂得感恩。

今天是母親節,你有什麼想對自己的媽媽說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