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演員怎樣吊嗓子

歐陽中石

歐陽中石,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所長。歐陽中石博學多才,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有較全面、精深的造詣。他還是一位京劇藝術家、研究者,是“奚派”創始人奚嘯伯先生的嫡傳弟子,曾長期協助奚嘯伯先生工作,對“奚派”藝術的完善有著重要的貢獻,此外舉凡京劇的歷史淵源、音韻、各派藝術特色及表演實踐等都有專門的研究,創穫頗豐。

 嗓音練習最基本的辦法大概就是以上幾種。用這樣的辦法喊上一陣子,嗓音就有了一種野味兒,回來再跟著琴師吊嗓子。吊嗓的“吊”字,也可以寫成“調”字,既有調動之意,也有調理之意,但一般人都習慣用“吊”字。

 吊嗓兒的主要目的,除了練習音準、熟悉唱段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使嗓音收斂一下,把野味兒轉換為韻味。喊嗓兒是提高聲音的響度和亮度,吊嗓兒是培養嗓音的控制能力和運用能力。嗓音練習講究的是持之以恆,不但學戲期間要堅持每天練習,即使是已經掌握了一定演唱技巧、有了一些演出經驗的演員,甚至是已經走紅的演員,也都堅持每天練習。像早年走紅的一些藝術家們,他們在繁忙的演出間隙,仍然堅持每天喊嗓、吊嗓。

京劇演員怎樣吊嗓子

餘叔巖

 一般情況下,在演出之前一定要先吊嗓兒,一來可以熟悉唱段,二來可以提早發現自己嗓音的不足之處。餘叔巖先生在演出時,從一起床就要吊嗓兒,大約需要一個小時,開始調門稍低,而後慢慢長高,這是因為他抽菸的緣故,抽菸對嗓音非常不利,所以他要用調嗓子的辦法,把嗓子慢慢地唱開來,才能在演出時運用自如。吃過晚飯以後也一定要吊嗓兒,由李佩卿操琴,一般先唱《八大錘》的“漢室中”或《馬鞍山》的“老眼昏花”,然後再吊別的段子,每次吊七、八段,偶爾也吊十來段,先二黃後西皮。吊嗓兒之前必用笛子測調門,然後閉目凝神,把注意力放在字音上,而不太重腔調。吊嗓兒之後即赴戲院準備演出,在後臺扮戲時,他絕對不再說話,以保持嗓音的輕鬆和心態的平靜。一出臺簾,精神抖擻,與臺下判若兩人。

 吊嗓兒的目的主要是調動和調理嗓子。一是讓嗓子更加耐用,二是讓嗓音具備各種人物所需要的聲音。如開口音、閉口音、亮音、嬌音、老音等。譚鑫培先生的嗓子有幾種外人難以學到的聲音,如“炸音”,《定軍山》中“管叫他”的“他”字,就是用一個炸音衝上去的。很多演員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多少年都練不出這個昔兒。再如“貫堂音”,即由喉頭下貫胸腔、聲音出來後滿堂響。《捉放曹》中的“陳宮心中亂如麻”的“麻”字;《賣馬》中的“擺一擺手兒你就牽去了罷”的“罷”字,都唱得厚圓有力,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力。

京劇演員怎樣吊嗓子

譚鑫培之《定軍山》

 演員需要練好開口音和閉口音,開口音主要集中在“發花轍”中,閉口音主要集中在“一七轍”中。這兩個轍口是唱腔中常用的,也是比較難唱的。“發花轍”的開口音,要注意放得開收得住,有的演員能放得開,但收回來的功夫就有些欠缺,如《搜孤救孤》中的“我與那公孫杵臼把計定”的“把”字。“一七轍”的字,特別是“一”字,令很多演員頭痛,因為既要閉口又要響堂,這是一對矛盾。

 另外各個行當還有各自的特殊的音兒,例如武生的“呔!”字,這個聲音在武生中特別講究,要有相當的爆破力,不練是喊不出來的。還有花臉“哇呀呀”的炸音兒,而小生則要練真假聲的結合。

(《京劇藝術漫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