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大衆日報報導了奎文這個經濟專業合作社!

厉害了!大众日报报道了奎文这个经济专业合作社!

厉害了!大众日报报道了奎文这个经济专业合作社!

近日,大眾日報《區域觀察》,以《集體經濟壯 幸福指數高》為題,報道了奎文區廣文街道李家經濟專業合作社先進經驗。

李家經濟專業合作社

到底有什麼魅力?

一起來了解一下~

大河漲水小河滿。濰坊市奎文區廣文街道李家莊的村民,切身體會到了村集體經濟壯大後的幸福感。這個昔日的“城中村”,2009年掛牌為李家經濟專業合作社後,失去土地的村民變身股東,在合作社平臺上就業創業,目前集體資產達3.2億元,是以前的3倍多。

盤活大市場 源頭清水來

李家莊歷來是遠近聞名的農業生產模範村。20年前,村裡十幾家紡織、機械加工企業,因產能相對落後,集體經濟日漸沒落,只有南下河市場還在正常運營。

2009年,這個“城中村”採取“戶決制”表決方式,做出了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的決定,村民佔80%的股份,村集體佔20%的股份。如何讓南下河市場發展壯大,成為李家經濟專業合作社成立後的首要問題。

厉害了!大众日报报道了奎文这个经济专业合作社!

△南下河市場

從事冷鮮肉批發的村民唐中學,對南下河市場以前的狀況記憶猶新:“當時的市場破亂不堪,地面坑窪不平,停車是大難題,衛生條件也差,好多顧客來一次就夠了,留不住‘回頭客’,我都打起了退堂鼓。”

從合作社組建開始,李家莊就對南下河市場進行了改造。2016年又投資2700多萬元,拆除老舊建築面積4800多平方米,從14個方面166項內容著手,對10個區全部進行改造,使南下河市場面貌煥然一新。2017年,對南下河市場中層崗位和管理人員進行調整,引入競爭上崗機制,通過筆試、面試、民主測評和綜合考察等程序,不拘一格選拔優秀人才,進一步提升了服務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集體大河漲水,村民“小河”便有了源頭活水。“以前一天營業額最多三四萬元,現在平均每天6萬元多。”唐中學對市場前景充滿了希望。如今,南下河市場佔地117畝,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20個交易大廳1100戶業主,年收入3000餘萬元,年上交合作社1500萬元,是濰坊市最大的“菜籃子”,成為省、市兩級的食品安全標杆單位。

激活新業態 紅利年年增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李家莊又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對老舊小區改造、房屋對外租賃等途徑,進一步盤活了集體資源,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轄區開發廣文苑小區用於安置村民,同時建設了東辰大廈、東辰賓館等沿街樓宇,新增沿街房2.7萬平方米,使合作社集體資產新增1.7億元,每年僅租賃收入就達1200多萬元。

厉害了!大众日报报道了奎文这个经济专业合作社!

△領到股金滿臉笑意的股民

在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合作社分紅標準也逐年提高。目前,合作社擁有千業色紡、南下河市場、潤潔物業、東晨置業等4家企業,年可支配收入達到3000多萬元,近年來為村民分紅達2000多萬元,讓全村1501名村民享受到了合作社經濟發展的碩果。

說起合作社帶給村民的福利,村民潘寶榮如數家珍:“一家分兩套房子,都是200多平方米的。我們大病有醫療,吃飯分面錢,洗澡有洗澡票,冬季有取暖補貼,還定期組織我們村裡的老年人出去旅遊、參觀……”

家門口就業 幸福感增強

產業振興,吸引著年輕人回村發展。村裡的大學生李鑫,在外打拼多年後,愈加流連家鄉的魅力,便向村裡申請回家發展。村裡根據他的能力、學歷、專業,安排了相應的工作崗位。幹勁十足的李鑫,現在已是李家經濟專業合作社的辦公室副主任。他對這項工作無比熱愛:“合作社給我提供了發展平臺,工作沒有後顧之憂,每年光現金福利就4000多元,學的知識能服務家鄉父老,我感到很自豪。”

厉害了!大众日报报道了奎文这个经济专业合作社!

△村民展示股金與股權證

截至目前,李家莊凡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全部在合作社落實就業,同時合作社每年投入1200多萬元,保障村民的住房、醫療、保險等,合作社資產由成立之初的1.06億元,增長到了目前的3.2億元,並且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長。

“村集體不僅讓村民富裕,更要讓生活有保障,有創業發展的激情。”李家經濟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張建民說,鄉村產業的振興讓“城中村”跨越到了“城中城”,實現了“失地不失業、人人有工作、戶均兩套房、病養有保障”的目標,村民的幸福感越來越強。

厉害了!大众日报报道了奎文这个经济专业合作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