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道」的思想早已經根植於每個國人的心中

在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道”的思想早已經根植於每個國人的心中

在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完善後,“道”的意義又不僅僅侷限於某個學術領域,它豐富的思想內涵早已經根植於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一、“道”是本原。“道”是天地萬物的本體和來源,一切都是由道演化而來。宇宙萬物之間既相生相剋,又渾然一體。按照現代科學理論,我們可以從宇宙誕生之前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高的那一個爆發點中去尋找“道”的起源。

“道”是規律。“道者萬物之奧”,就是說“道”中包含著萬事萬物運動的規律。“道”雖“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但一切事物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約,其規律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違反的。否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必將受到規律的懲罰。

用現代觀點來分析,“道”對“規律”的闡述,應該包括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部分。比如“道”對於萬物生成、轉化規律的探索;對生命極限的挑戰,都與今天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不謀而合。而老子夢想中“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世界,絕不是唆使人與世隔絕。用無形又無所不在的“道”將人們緊密聯繫在一起,建立一個高度分工配合、不相爭鬥、不相干涉、各取所需的社會,不正是千百年來人們組成國家或“地球村”的最終目的嗎?

三、“道”是法則。道家將“道”視為必須遵循的法則。老子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意思是說人們應該善於從已經發生的事實(古)中找出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以駕馭現實(今),這就是遵循道法的具體表現。作為唯一延續了文化和宗族血脈的文明古國,審讀歷史,從中發掘祖先世代傳承的生存和發展之“道”,是今天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四、“道”是辯證法。“道”是一個複雜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以陰陽轉化為代表,中國的賢哲早於黑格爾等人近兩千年就奠定了現代哲學中“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基礎。“萬物負陰而抱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陰與陽即是“道”的化身,它們相輔相成,相互轉化,又最終迴歸於“道”,諸如有無、難易、禍福、強弱、剛柔、善惡等一系列矛盾關係,都可以用陰陽的對立統一加以解釋。同時,大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運行的軌跡始終是一個圓圈。日月旋轉,春夏秋冬……空間聯繫著時間,時間聯繫著空間,在“道”的時空裡,一切都在週而復始地輪轉。

五、“道”是生活態度。“道”離現實並不遙遠,它就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邊。從養生保健到為人處世的福與禍、剛與柔,乃至治國平天下,無處不見“道”的延伸。對於“道”的執著追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海一樣深沉、寬廣的大智慧。尤其是在充斥著各種似是而非的理念的今天,求道的目的將不再是成仙,而是幫助人們透過種種表象的誘惑去探求事物最簡單、最明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