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中心」爭奪戰!這幾個城市最有潛力……

文/ 東南偏北

前兩天,本號發了一篇《中國下一個科技中心在哪?南京、成都、廈門有希望嗎》的文章。

文章作者從不同維度列舉了,南京、成都、廈門等城市成為中國下一個“科技中心”的各種優勢。

當然,從留言來看,不買賬的網友也有大把:有力薦合肥、西安的、有質疑成都、廈門的、也有精心維護自己所在城市的網友,大家爭的很樂乎。

“科創中心”爭奪戰!這幾個城市最有潛力……

其實,不光網友很在意自己所在城市的“調性”。就連城市官宣時,也會特別強調自己的“頭銜”,比如國家中心城市、世界級一線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一系列稱謂,都是城市做宣傳時“炫耀”的資本。

在今年年初時,鳳凰網就曾根據各城市的頭銜定位,在全國338個地級市中,評選出了最有野心的十強城市,分別是:

第一,深圳。目標是國家中心城市,世界級一線城市,世界創新發展中心。

第二,武漢。目標是國家中心城市,世界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國際大都會,國家一線城市,國家科學中心城市。

第三,成都。目標是國家中心城市,創客中心城市,一線城市,國際大都會,國家科學中心城市。

第四,鄭州。目標是國家中心城市,一線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國際大都會,國家科學中心城市。

第五,長沙。目標是國家中心城市,一線城市,文娛之都,國際大都會。

第六,重慶。目標是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大都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世界一線城市。

第七,南京。目標是國家中心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國際大都會,一線城市,中國十強城市,國家科學中心城市。

第八,蘇州。目標是一線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國際大都會,十強城市。

第九,西安。目標是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大都會,一線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國家科學中心城市。

第十,杭州。目標是國家中心城市,國際互聯網金融中心,世界科技創新中心城市,一線城市,國際大都會。

筆者機智地發現,這十個所謂最有“野心”的城市中,除了長沙外,全都與“科技創新”掛上了鉤。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而城市又是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要驅動者,所以各個城市都力爭成為“科創中心”自然也不足為奇。

一個城市能否成為科創中心,與太多因素掛鉤,比如研發投入、營商環境、名企數量、發明專利數量等。上面提到的這些城市,標榜自己是科創城市,多少也有點自賣自誇的意味在裡面。

筆者擬從與科技創新掛鉤的指標“發明專利”、“實用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有效專利總量”四個維度,來預判各個城市成為“科創中心”的潛力。

“發明專利”、“實用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是目前國內專利法明確提到的三種有效專利,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發明專利。

無論是高校研發、還是城市裡的企業的產品創新,都會在“發明專利”這個維度得到體現,所以用這幾個指標來評判城市成為“科創中心”的潛力,在筆者看來還是較為客觀。

下面統計的是全國50個地級市以上幾個指標的排名情況:

一、有效專利總量

“科創中心”爭奪戰!這幾個城市最有潛力……

二、發明專利:

“科創中心”爭奪戰!這幾個城市最有潛力……

三、實用新型專利

“科創中心”爭奪戰!這幾個城市最有潛力……

四、外觀設計專利

“科創中心”爭奪戰!這幾個城市最有潛力……

從上面列舉的四個指標數據來看,這四個指標呈現出了很大的相關性,城市之間的排名基本上相差不是很大。

從含金量來看,其中發明專利通常最受到大家關注,在大家的認知中,它也早已成為創新產品和前沿技術的代名詞。所以下面在分析的過程中,重點分析的指標還是前文中提到的“發明專利”和“有效專利總量”。

通過對這兩個指標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從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發明專利的量級來看,目前在國內真正意義上能夠稱得上“科創中心”的城市,只有“京滬深”三個城市,與其他城市拉開了顯著差距。

申請發明專利最多的機構,一般是“大學”、“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城”等。在這幾個領域,北京都是一家獨大,擁有著全國最牛逼的大學,清華在全國所有大學中發明專利排在第一。企業方面,無論是全球500強,還是獨角獸企業,北京都是“碾壓級”的。“科學城”、“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如此,就拿國家重點實驗室來說,全國255家重點實驗室(2015年數據),就有79家在北京,佔全國總比的31%。

如果說北京是一個全能型選手,各方面指標都十足優秀,那上海、深圳,則更像特長型選手。上海的最大優勢就是開放,把上海稱之為繼香港之後,最發達的城市一點都不為過,上海的發展經歷很大程度上都秉承著“以商興港、以港興市"的發展理念。300多年前,東方文明就是從這裡楊帆起航。深圳在教育資源上不如北京,在創新資源上不如上海,可以說深圳並沒有什麼研究院和好的大學,深圳靠得就是科技創新機制,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也是政府去引導的:深圳是根據競爭、市場需要,需要什麼我就幹什麼,即大家經常提到的營商環境。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公佈,2018年上半年各企業發明專利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別是:華為(深圳)、中石油(北京)、歐珀移動(東莞)、國家電網(北京)、中興通訊(深圳)、京東方(北京)、格力電器(珠海)、聯想(北京)、騰訊科技(深圳)、中石油(北京)。據此可以看出,企業的發明專利這塊,基本上被北京和深圳給承包了。

二、二線城市中的蘇州、杭州、南京、武漢、成都、西安,在這幾項指標中表現格外突出,其中蘇州、杭州、南京這三個城市,甚至已經超過了一線城市中的廣州。

可能有些人就納悶了,坐擁百萬級大學生的廣州,為什麼在這一指標上,竟然都比不過“蘇杭寧”了,實在不應該啊。在筆者看來,全國的“科創中心”,其實不外乎兩種模式,一種是“北京模式”,另一種是“深圳模式”。

什麼是北京模式,北京的科技進步主要依靠三股力量,強勢政府+頂級院所+卓越人才,這是名門正派的打法。後來北京把這種模式輸出到了上海、南京、武漢和西安等中心城市。

另一種就是深圳模式,深圳在資源上並沒有太大優勢,原始資源比不上北京,教育資源甚至比不上一些省會城市。如果也要給深圳科技的進步羅列三股力量的話,筆者認為,深圳模式屬於服務型政府(很少干預企業)+傑出企業(華為、騰訊已成為科創的排頭兵)+風險投資(在金融+科創的大背景下,初創企業相比其他城市更容易拿到風投)。

我們再按照以上提到的幾個維度,來分析下廣州。先說人才,說人才就不能說教育,廣州的在校大學生、大學數量確實是排在全國前列,但是也確實存在著人才多而不精的情況,這一點從全國大學“有效發明”專利的情況就可以看出,有效發明專利排名前50名高校中,廣州只有華南理工大學和中山大學兩座,不要說跟北京比,就連武漢、南京、西安都比不過。

“科創中心”爭奪戰!這幾個城市最有潛力……

另外兩個就是政府模式和營商背景,在筆者看來,廣州這些年之所以這麼受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錯失了“金融”和“科技”(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城市,基本上都是靠的這兩個)。

三、在筆者看來,繼京滬深後,二線城市中最有潛力發展成為“科創中心”的城市,莫過於蘇、杭、寧、津、蓉,這五個城市,如果要再加兩個的話,就是武漢和西安了,因為前面提到的五個城市,優勢更加明顯,所以就重點講下這幾個城市。

蘇州、天津,這兩個城市本質上都屬於同一類的城市,談天津不談北京,談蘇州不談上海,都是耍流氓。京滬不沒落,蘇州、天津就不會沒落,京滬的很多溢出產業,都讓蘇州天津承接了,而這些企業大多是一些製造業,中國不能只有金融業而沒有製造業,蘇州、天津很大程度上也就承擔了從京滬溢出來的製造業的研發,這種模式估計將繼續延續下去,只是從城市地位來看,天津直轄市的地位要比蘇州高得多,所以在筆者看來,要比較的話,天津成為“科創中心”的概率也要比蘇州要大得多。

另外三個城市是杭州、南京和成都。這三個城市中,杭州、南京是競爭關係,無論是國家中心城市,還是現在的“科創中心”,這兩個城市,都是競爭更多一點,浙江、江蘇又是兩種不一樣的發展模式,很難說誰好誰不好,如果這兩個城市比較的話,成為科創中心的可能基本上是五五開吧。

最後一個就是成都,成都在提到的五個城市裡,雖然綜合指標並不是最強的,但在我看來,成都是這幾個城市中,最有可能成為“科創中心”的城市。可能很多人反感成都,因為成都的首位度太強(全國第一),甚至有人吐槽它為成都省四川市。但這已經是一種既成事實,西南地區包括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和重慶直轄市,你們想想,除了成都,還有比它更適合成為“科創中心”的城市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