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買房,你的生活會過的怎樣?

01 “典當了夢想,只為換取鋼筋混凝土的房子

最近在一家餐廳遇到了我一同學,上前寒暄了幾句,發現他的精神狀態並不是特別好。

後來才得知他得了輕度抑鬱症,大家都嘆息著說是與房子有關。

其實在我們同學群中他一直屬於那種逗樂大家的角色,熱愛繪畫藝術,有著自己的人生目標,每次談到繪畫都是神采飛揚,意氣風發。

去年他和幾個朋友籌劃了很久準備在深圳開一家工作室,後來因為要和女友結婚了,雙方父母都希望他們能過上穩定的生活,迫於壓力。將開工作室的資金拿來付了房子首付,也因此也和朋友鬧的不歡而散。

放棄了自己熱愛的事業,找了份穩定的工作來供房

也許,一瞬間破滅了自己的夢想,他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愛,被房貸的壓力推著走,開始自我否定和消沉,是抑鬱的一個誘因吧。

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可能在某個城市某個角落發生著

02 一定要有房,是一種刻在內心深處的社會主流價值觀

如果不買房,你的生活會過的怎樣?

現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你的收入永遠也追不上房價”,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去追逐呢,摔的頭破血流也不放棄?

@浪裡個浪:

“我在深圳這個城市生活,如果我住不起房子,我會看不起自己,在有房的朋友面前我不好意思抬起頭,難道換成你,你不會這樣嗎?”


@遊者:

“沒有自己的房,便似芝草無根,男人覺得這是沒能力沒責任感的表現,女人覺得沒有房子沒有歸屬感,父母覺得自己有義務給孩子留套房,大多數年輕人覺得買房應該是這輩子首要完成的目標“

中國人對房子確實是有情結的,在很多人的意識裡,房子是能力、責任、必須品的體現,是內心的寄託、歸屬。也是現在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例如回到家鄉三姑六婆會問你買房了嗎,沒房怎麼娶老婆。又有多少人是為了一套房子掏光了二老的全部積蓄。

我們對於房子的這種認知,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的,它是一代一代遺傳下來的經驗,已融入我們的血液。它逼迫著我們不管房價有多高,我們有多不堪,再累也要偏執的去買一套房子,是充滿壓力必須完成的任務。

房子等於歸屬感,房子延伸成你作為人在社會得到別人認可的一種標配。這種觀念,這種渴望,是你的朋友、父母、長輩都有的。在這個等式面前很多人都還沒來得及問“為什麼”,就被推著往前走,拱手把其他的生活方式全部推開。

如果不買房,你的生活會過的怎樣?

03 買不買房,取決於你自己的價值觀

“有一套房子,會讓自己內心安全一點,但是安全感真的來自於一套房子嗎?歸根結底,還是價值觀的問題。”

——高曉松

“買房,是很個人的選擇。”

它應該是一種選擇,是可以由你來掌控的。

可是在社會主流價值觀、經濟、人文還有身邊人的影響下,房子,這件事早就超越了事情本身的意義。

大多數人眼裡,它就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

如果沒有完成,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安、自責、自卑、懷疑等負面情緒。

對於這樣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如果沒有自我的價值觀,沒有自我的思考,那麼它也會佔據你的思想。

如果你想跳出這種框架,嘗試去做“不被房子綁架的人”,去接納因不買房而“不安、自責、又自卑”的你,那麼你就要嘗試建立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可以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能分辨出什麼樣的生活是你可以承受的,來分辨你人生的首要和次要選項,分出緩急輕重,那麼你就可以想通房子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你唯一的選擇。

當你能構建出自我的價值觀,能清楚知道你想要的生活是什麼,那麼房子=歸屬感,房子=於社會地位等價值觀,那些壓迫你必須買房的原因或者不買房會遭受的後果,其實都不是絕對的。

不買房,你需要付出一些東西,但是同樣,你也會因此在別的事情上獲得你想要的。

如果不買房,你的生活會過的怎樣?

04尋找屬於自己的平靜,獲得自己的幸福

網上有名的旅行者老極,帶著妻子小豬和孩子到處環遊世界,他和妻子小豬的收入都屬於中等水平,但是迫於當初杭州的房價高昂,兩人決定用這些錢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兒子出生,他們帶著孩子環遊世界,孩子兩歲,他們三個在菲律賓生活了三個月,孩子每天和海龜嬉戲;孩子兩歲半時,他們又騎摩托車從西雙版納出發,一路穿越老撾、柬埔寨、斯里蘭卡、土耳其、希臘最後到達北極。

如果不買房,你的生活會過的怎樣?

這樣在旁人看來很另類的生活,他們卻樂此不疲。

花這麼多錢去探險旅遊 老極是個很有錢的人嗎?

老極的妻子回答:“認識他以後,我就意識到有兩種生活選擇,一種是當工程師、做上班族的生活,另一種就是我們現在這樣,有些不著調的生活,他覺得後面這種才是應該過的生活,我發現自己也喜歡這種有些不一樣感覺的生活。”

如果不買房,你的生活會過的怎樣?

老極剛來千島湖時,也是租房,現在已經在千湖島買了房,還是個不錯的湖景房。

“這個房子價錢只有上海的七八分之一,但我的人生就可以少在這上面消耗七分之六或八分之七。我很喜歡千島湖這個地方,也特別喜歡杭州。接下來一家人打算一直在千島湖生活下去。”

老極的想法與主流社會的價值觀有很大的不一樣,但他依然過的很好,比常人更加熱愛生活

有些人認同老極,也有些人否定他。但是老極並不在乎,他與妻子有共同又獨立的價值觀,付出了代價也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小空講述這個故事,並不是要批判用自己的拼搏去買房子的人,也不是想證明老極的生活方式是正確的,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當你構建出自己的認知和思想,你會發現房子是一種生活方式,但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只有當你有選擇的時候,你才是自由的。

如果你一定堅持,不管我能不能達到,犧牲再多其他東西,我也要在這城市裡有我自己的房子,我的孩子一定要有城市戶口,我才能過去自己心裡的坎,我才能認可自己的價值和人生,這也沒有錯,只是這種執著會讓你走進一條很窄的路。

在這個社會我們需要看到更多類似於“老極“這樣的人存在著,如果我不想被房子壓著走,不想用我最好的三十年光陰去承受買房的高額按揭,不想活在這樣一種精神負擔裡,哪也不敢去,工作不敢辭,熱愛的東西不敢去拼搏,甚至連病都不敢生,要穩定的每月供房,不能出現意外。那我就可以不買房,或者可以去郊區買相對便宜的房子,甚至是租房,用節省下來的成本換取我認為更重要的東西,那麼我就是自由的。

如果不買房,你的生活會過的怎樣?

有人會問那以後怎麼辦?

可是你現在就把自己困死在一個選擇裡,那你又怎麼能保證你以後可以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不買房不是一定錯誤的,買房也不是唯一的選擇。買或者不買,是一個很私人的決定,是人生大事,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需要你想清你的人生要怎麼過。

對你自己沒有辦法承受的部分,你要能允許自己放下或者接納,尋找屬於自己的平靜,獲得自己的幸福。

總結出來一句話,看你的取捨。

最後小空收集了一些在外租房需要注意的事,給在各個城市拼搏的你們,希望能對你們有幫助。

05小貼士

1.首先從找房的途徑說起,現在網上充斥著大量的虛假租房信息,不要輕信上面的圖片和介紹,說是精裝修,其實就是簡陋的裝修,就好比一間房子說是離地鐵站800米,但它沒有告訴你這個800米是步行距離還是直線距離,這800米中間可能隔著一條河,你想去地鐵站那你就要先步行再游泳,上岸後再騎個共享單車去地鐵站,所以說你要是想去到地鐵站你要做一遍鐵人三項。這就需要大家仔細的去鑑別,最好能親眼去看一看,推薦大家幾個比較靠譜的網站:搜房網、58租房、趕集租房、百姓網。

4.租前確認房屋安全,租房子不能只圖租金便宜,一定要認真檢查房子是否待拆遷或是危房。

5.明確預算和需求:看房前要確定好自己的心理預算,一般不要超過自己月薪的三分之一,否則生活會比較吃力,租房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自己的優先級。到底是要離公司近,還是便宜最重要,又或者是環境。有取捨,才不會猶豫不決。

6.關於租房合同,也有不少人踩過坑,一定要注意以下這些點:

  • 入住時間最好為合同開始時間。

  • 合同期轉租給其他租客是否需要手續費。

  • 合同期間退租是否扣佣金。

  • 承租別人轉租的房子,合同期結束後是否會漲價。

  • 承租別人轉租的房子,是否應該見房東重新簽訂合同。

  • 除了房租之外的其他費用清單和繳費方式。

  • 不“籤”口頭協議一定要三方協商後簽訂合同,不能只是口頭協議,以免租住後出現糾紛,切記要索取收據,好在退房時憑收據取回押金。

  • 簽訂房屋租賃合同時,要看清楚上面的條款,明確租賃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如租賃用途、租賃期限、修繕責任、變更與解除合同、簽訂轉租、違約責任等

  • 住前和房東交接屋內設備床、桌、椅等配套設施是否完好,哪裡壞了,要和房東當面交接清楚,避免日後引起糾紛(當面記錄水錶、電錶數字,檢查電開關,插座是否正常,下水道是否堵塞。)

如果不買房,你的生活會過的怎樣?

以上就是小空整理出來在租房時需要注意的點,希望能幫到正在某個城市某個地方拼搏的你。

對於買不買房不同的看法歡迎大家在留言區一起討論~(請不要攻擊小空嗚嗚嗚~~)

#空體,為新思想發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