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管理市場有望爆發,看騫雲科技如何拿下交通銀行等大型客戶

雲管理市場有望爆發,看騫雲科技如何拿下交通銀行等大型客戶

調研 | 張宏祥 彭晨

撰寫 | 張宏祥

中國大型傳統企業上雲速度加快,面對底層公有云、私有云、物理機、容器等複雜的架構,企業普遍遇到資源管理困難、運維難度加大、交付效率和資源使用效率低下、安全性難以保證等問題,日益渴求構建自己的企業雲。

通過雲管理平臺(CMP,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大型企業可以統一納管各項基礎設施,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然而,中國IT管理行業,多年來一直落後於歐美。

騫雲科技創始團隊2005年就開始在HP從事傳統IT管理產品研發,後來又在VMware負責雲管理產品,在相關領域有著深厚的積累。觀察到國內企業對雲管理平臺的需求不斷加強,他們於2016年初創立騫雲科技CloudChef,致力於為中國企業提供本地化雲管理產品。

雲管理市場有望爆發,看騫雲科技如何拿下交通銀行等大型客戶

先進管理理念+本地化,構建產品優勢

騫雲科技認為,雲的概念是資源能夠按需供給、快速交付、彈性使用,因此,企業雲的關鍵是資源使用模式的改變,讓傳統的以運維人員為中心的管理,轉變為以服務為核心的管理。

圍繞這一理念,騫雲科技打造了SmartCMP智能管理平臺,統一管理公有云、私有云、X86物理機、容器等異構雲資源,以可視化應用藍圖建模技術為基礎,實現各類基礎資源的自助式交付和控制,並且能夠對雲的使用和成本進行追蹤和優化。

未來隨著企業雲化程度不斷加深,SmartCMP的功能也會不斷拓展,最終目標是實現ITOM和ITSM的統一管理。

目前國內CMP領域,主要有三類玩家:

第一類,海外傳統IT管理公司。海外市場前六大CMP廠商包括了HP、IBM、VMware、思科、微軟等傳統IT管理巨頭,順應雲計算的發展趨勢,在之前的管理產品線上逐漸完善對雲資源的管理。

第二類,傳統硬件廠商、雲計算廠商等底層基礎設施公司。圍繞著自己的底層產品體系,向上延伸推出CMP產品。

第三類,和騫雲科技類似的創業公司。從2017年下半年至今,國內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從DevOps、費用優化、監控告警等角度切入雲管理領域。

與這三類競爭對手相比,騫雲科技均有自己的優勢。

首先,與外企相比,騫雲科技有著更好地本地化服務能力。由於中國市場有自己特有的管理理念和生態體系,企業級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要求差異不小,外企管理巨頭在國內存在產品市場匹配度低,也就是水土不服的問題。

其次,與底層基礎設施公司相比,騫雲科技更專注於CMP領域,產品更加中立。CMP與底層基礎設施之間存在技術鴻溝,底層基礎設施公司缺乏IT管理領域的經驗積累,產品並不完善。更重要的是,它們的產品缺乏中立性,企業為了避免雲鎖定,會更願意選擇像騫雲科技這類中立廠商的CMP平臺。

參考美國的IT管理行業,BMC、CA都是比較獨立的軟件公司,而不是底層的基礎設施提供商。

最後,與同類創業公司相比,騫雲科技在IT管理領域的經驗積累更加深厚。多數CMP創業公司還停留在簡單的雲資源管理階段,騫雲科技創始團隊出身海外IT管理巨頭,已有10餘年經驗積累,對IT管理的趨勢和痛點理解更為深入。

騫雲科技認為,CMP不能僅僅是交付底層資源,而是要通過強大的編排能力,將資源抽象成更上層的服務進行交付,實現以雲服務為核心的運營資源管理。

雲管理市場有望爆發,看騫雲科技如何拿下交通銀行等大型客戶

近日,愛分析對騫雲科技創始人兼CEO方禮進行了訪談,他對騫雲科技發展情況、未來戰略,以及CMP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現分享部分內容如下。

快速迭代,不斷提高產品化水平

愛分析:騫雲科技成立以來,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

方禮:到目前為止,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產品研發階段。由於騫雲科技主要面對中大型企業的IT運維部門,客戶比較專業,產品的質量非常重要。公司成立後大約一年半的時間裡,主要精力都投入在產品研發上,之後才去跟客戶溝通,做POC。

第二階段,標杆客戶打造階段。第一階段後一年,騫雲科技逐步開始有了一些市場和銷售活動,打造標杆客戶。服務標杆客戶的過程,也是持續完善產品的過程。

第三階段,規模拓展階段。擁有了一批標杆客戶後,騫雲科技開始在更多行業更大規模地拓展新客戶。

愛分析:CMP系統在交付時,涉及到對接企業的各種異構架構,是否會有大量的諮詢等服務投入?

方禮:雲管理平臺涉及到管理體系的優化,甚至要重構整個IT管理體系和現有組織架構,所以在交付產品時,有一定的諮詢需求,需要和企業相關人員進行溝通。

但CMP產品的實施,不會像ERP系統的實施那樣重,各種底層基礎設施,總體來看,對於客戶基本上是統一的。騫雲科技在不斷完善與各個底層基礎設施平臺的對接,提高產品化率,讓產品能夠更加通用。

愛分析:目前騫雲科技的產品化率如何?

方禮:產品化率其實很難衡量,騫雲科技為客戶提供的平臺是統一的版本,而不是定製版。此外,平臺不斷的在更新迭代,產品交付時,遇到客戶新的需求,在解決方案落地後,騫雲科技都會將它完善體現到原有的產品平臺上。

愛分析:騫雲科技的項目交付週期一般多長,需要投入多少人力?

方禮:交付週期取決於客戶雲的規模和場景複雜度,管理幾百臺虛擬機的客戶和管理數千臺虛擬機的客戶,底層資源複雜程度完全不同,一般在兩週到兩個月。

目前我們產品成熟度比較高了,在現場的實施人員不多,根據場景不同,一般是1-2人,一個星期到一兩個月都有。騫雲科技更多地是在瞭解企業需求後,研發人員迅速迭代產品,更快滿足客戶的需求。

愛分析:在產品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後,騫雲科技是否會將服務外包給MSP等廠商?

方禮:已經有一些合作了,騫雲科技很願意通過合作伙伴來完成產品部署以及後期維護等工作。不過這個也取決於客戶的場景,如果是比較複雜的情況,初期還是有必要由雙方一起來做。

大力拓展渠道銷售

愛分析:騫雲科技的銷售模式?

方禮:銷售模式根據市場情況在逐漸變化。

初期更多依靠直銷,公司自己的銷售團隊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早期時產品並不成熟,也缺少標杆客戶,依賴渠道獲客是很困難的事情。

隨著客戶的逐漸增多,騫雲科技在保持一個相對精幹的銷售隊伍的基礎上,加大推進渠道銷售生態。

愛分析:目前主要有哪些銷售渠道?

方禮:集成商,運維外包服務商,IDC等。

愛分析:騫雲科技如何收費?

方禮:國內企業的IT付費模式比較靈活,CMP平臺產品是根據規模按照license收費,服務是按年收費,也可以統一按年收服務費。

愛分析:騫雲科技的客單價是多少?

方禮:幾十萬到幾百萬人民幣為主。

愛分析:騫雲科技的團隊規模?今年是否會繼續擴充團隊?

方禮:

員工共有70餘人,其中研發人員超過50人。

今年會繼續擴充團隊,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都需要加大投入。

國內企業需要完整解決方案,CMP行業集中度會很快提高

愛分析:CMP產品在獲客時,是跟企業的CEO還是CIO談?

方禮:一般是和CIO或者下面的運維總監去談,這裡存在兩種情況。

第一種,金融等IT水平比較高的行業,企業其實很清楚它們自己的痛點和如何解決,但它們在選擇CMP產品時,不知道哪家廠商的產品更好,更加適合自己。

第二種,IT體系比較弱的企業客戶,它們知道自己的痛點,但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時騫雲科技首先需要給它們做一些教育的工作,讓它們更加了解CMP的作用。

愛分析:國內與國外相比,在CMP產品接受度上有哪些差別?

方禮:國外企業在IT管理上的投入一直比國內多很多,傳統IT管理方面的問題已經解決的很好,只是目前在雲的管理上,多了一些新的問題需要去解決,這主要是進一步優化的過程。

國內的企業,在IT管理方面基本還是空白,當雲管理的問題出現時,它希望能有一攬子解決方案,可以一次性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在新的問題。騫雲科技的策略一直是整體方案平臺化,幫助企業解決問題。

愛分析:國內在使用CMP產品時,一般是先上外部平臺,再上生產平臺嗎?

方禮:有的客戶是這樣做的,比如說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就是先上開發測試,後續再逐漸推廣到其他資源的管理上。

但也有一些客戶,一開始就把開發測試和生產平臺都上了CMP,還有客戶直接上的生產,之後才上的開發測試。這都取決於項目的場景和接觸的部門,沒有固定的做法。

愛分析:美國的CMP市場比較碎片化,國內市場未來也會這樣嗎?

方禮:美國CMP市場集中度的確不高,儘管美國IT管理水平比較高,但CMP並不是很成熟的市場,前六大廠商也就佔了大概60%的市場份額。

國內CMP市場目前甚至更加分散,因為市場還在初期階段,變化也比較快。但我認為頭部的公司在不久後會快速集中,不僅是在CMP市場,國內2B的其他領域都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過去市場集中度的提高可能需要10年,現在也許4-5年集中度就會提高很多,國內CMP市場從兩年前開始發展,大概再過2-3年集中度就會比較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