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偉:銀行理財去年爲投資者創造收益首次超萬億元

中國網財經7月13日訊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13日在出席“2018兩岸暨港澳銀行業財富管理論壇”時表示,銀行理財業務2017年全年為投資者實現收益11854.5億元,首次突破萬億規模,收益增幅21.30%。隨著中國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財富管理領域也將迎來更多結構性機遇。

潘光偉指出,銀行財富管理領域將迎來三方面結構性機遇:

首先,財富規模大幅增長,為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據《中國私人銀行行業發展報告》統計,截至2016年末,中國大陸地區中產及以上人口占比明顯上升,高淨值家庭達210萬戶,千萬高淨值人群數量約134萬,億萬高淨值人群人數約8.9萬,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2016年末,中國家庭財富總值達23萬億美元,預計到今年末,私人財富總規模將達到40萬億美元。顯然,財富的不斷積累和高淨值人群的增長為我國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另外,財富資產配置結構進一步優化,驅動財富管理發展。過去很多年,中國家庭的財富配置與增值高度依賴房地產,根據有關研究數據顯示:“在中國家庭的總資產中,房地產的佔比長期徘徊在70%左右,比美國的兩倍還多”。財富高度集中配置在流動性較差的房地產領域,增加了中國家庭財富的脆弱性。隨著國家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政策定位以及房地產稅立法節奏加快,中國家庭財富資產配置結構更為多元化,私募基金、保險、另類投資、金融衍生品等逐漸加入中國家庭財富配置籃子,結構性轉化將為財富管理市場帶來良性發展機遇。

第三,投資者的財富管理心態和觀念日趨成熟,財富管理市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我國高淨值人群始終保持對宏觀經濟形勢變動高度關注,投資心態“穩中求變”,據統計,超過50%的高淨值人群考慮增加投資額度,並對預期收益較高的投資品需求提升,從過去單一購買某支產品向多品種的投資組合產品變化,投資者風險承擔意願和能力也不斷提升,風險偏好更為合理,對財富增值管理要求越來越高。

資管新規後商業銀行財富管理面臨轉型挑戰

潘光偉認為,資管新規發佈後,商業銀行財富管理進入了新的規範調整期,迴歸了資管業務的本源,也面臨著一些轉型與挑戰,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產品形態和產品體系將迎來轉變。目前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具有預期收益產品佔據主流、產品同質化較強、負債端成本高企不下、剛性兌付造成風險與收益不對等的特點。資管新規在打破剛性兌付、產品和投資者分類、淨值化管理和價值計量等規定將打破現行的產品形態、產品體系和客戶分類,銀行財富管理產品體系將迎來較大轉型。尤其是當剛性兌付不再成為投資者考慮的關鍵因素時,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將被及時反映並彼此對應,財富管理機構之間的競爭也將聚焦財富增值管理。

第二,投資將趨於標準化。資管新規在公募產品投向、三單管理、禁止資金池業務等規定將推動理財產品呈現出“投資標準化”的趨勢,而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要同時符合“等分化、可交易”“信息披露充分”“集中登記、獨立託管”等5個條件。對於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要求“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資管產品的到期日或者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因此,傳統的超短期開放式財富管理產品則因很難做到開放日與非標資產終止日的對應,難以配置非標資產,期限錯配帶來的收益將難以賺取。

第三,銷售體系面臨轉型。資管新規將投資者劃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類,對合格投資者的准入標準予以明確,並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信息披露以及代銷機構資質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些都將對銀行的銷售體系產生深遠影響。

第四,投研能力需進一步提高。近年來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發展較快,尤其是從2007年至2015年間,理財產品餘額年均複合增長率為50%,2016年以來,財富管理業務增速才開始放緩,呈現出更為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態勢。儘管理財規模高速增長,商業銀行在投資方面的主動管理能力卻沒有跟上,距離精細化、專業化還有一定差距,專業化、高素質的財富管理人才相對不足,更需要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造就一批精通國際業務規則、知曉客戶、熟悉境內外資產配置的精英型財富管理師隊伍。

本文源自中國網財經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