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希望之光 照亮大山村民前行路

記水城縣陡箐鎮花地村第一書記王智

他,已近不惑之年,曾經教過書,幹過鄉鎮工作,擔任過政教主任、綜治辦負責人、教育工委辦公室負責人等職。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偉大征程中,他帶著組織的期望,成為駐村第一書記中的一員,將希望之光閃耀在大山深處。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悍馬,奔騰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第一線,用實際行動交出滿意答卷。在農村產業革命轟轟烈烈時,他帶領全村上下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這個硬指標,牢牢把握推動產業革命“八要素”這把“金鑰匙”,帶領群眾開闢了脫貧致富新天地。他就是水城縣教育局工委辦主任、水城縣陡箐鎮花地村第一書記王智。

烏蒙新報記者 黃能

奏響“三評三改”曲 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閃耀希望之光 照亮大山村民前行路

如今,走進六盤水市水城縣陡箐鎮花地村,一幅欣欣向榮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漸次展開。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這一前無古人的偉業中,該村的村民們已經用實踐開闢出新的發展致富路。這一喜人變化,和一個人分不開,這個人就是王智。

王智到花地村後,把希望之光閃耀在大山深處,照亮了村民們前行發展的路。

7月12日,在通往花地村波浪組崎嶇的山路上,記者找到了工作中的王智,此時,他正忙得氣喘吁吁、滿頭大汗。當天,王智將47本《精準扶貧定量糧油供應本》全部發到花地村波浪五組47戶困貧戶手中。“貧困戶們拿到《精準扶貧定量糧油供應本》後,就可以享受政府補貼的糧油了。”王智說。

2017年9月,帶著組織的殷切期望,王智到陡箐鎮花地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到任後,他深知脫貧攻堅責任重大,唯有抓好黨建主業,強化黨建引領,堅持落細落小嚴字當頭,才能使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在王智的帶領下,該村黨支部緊扣黨員崗位職責,聚焦熱點、難點問題,重新制定了黨支部中心組學習計劃和黨員學習計劃,明確了一週一學內容。中心組的黨員幹部“白天工作晚上學”,普通黨員“自學之後集中學”,93名黨員紛紛帶著信念學、帶著感情學、帶著問題學,每月的集中學習會上,黨員同志紛紛闡述學習所得所悟,確保學習見成效。

把“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不斷推向縱深之餘,王智在該村大力推行“三評三改”制度,即農民評議黨員、黨員改思想;黨員評議支部、支部改作風;社員評產業、社團改方式。這個結合實際、推陳出新的舉措,被當地群眾稱之為整治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的“三把尖刀”。在農民評議黨員、黨員改思想方面,通過學習、借鑑塘約模式,精心制定了相應的評議方法和操作細則,提高了黨對群眾的影響力,優化了黨群關係。該村共有23個村民小組,1516戶農戶,按比例由各村民小組推薦不超過本小組戶數10%的農戶代表,組成150名的農民代表,每月召開一次評議大會,對全村常住黨員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識、服務能力、道德品質進行評議。在黨員評議支部、支部改作風方面,通過定期召開黨員大會,對村黨支部的貫徹民主集中制情況、工作作風、凝聚力、戰鬥力三個方面進行評議。在社員評產業、社團改方式方面,結合該村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等優勢,村裡的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把王興祥、付永榮、楊順偉等22名“土博士”“田秀才”納入產業評議“專家庫”,對所選產業進行評議,確保群眾因地制宜,明確選擇產業發展方向,促進增收致富。

聯繫愛心人士結對子 送溫暖到大山


閃耀希望之光 照亮大山村民前行路
“王書記,這麼早就下隊了?”“是啊,郭老伯,你家的桃樹嫁接完了沒有?”這是王智和村民們的對話場景,更是王智對群眾生產生活的高度關注。

在王智的倡導下,該村不斷完善政府和社會力量相銜接的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服務網絡。今年1月底,他們為龍氏昌、楊順光等31戶極貧戶送去大米、食用油和棉衣等慰問品,與貧困戶拉家常,同時為貧困戶貼春聯,鼓勵他們自立自強,爭取早日脫貧;今年3月25日,王智積極聯繫六盤水溫暖陽光愛心社相關人員,到花地村看望了紅巖中學趙天春、波浪小學趙萍等學生,在給予錢物資助的同時,愛心社還詳細瞭解困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並聯系愛心人士與困難學生結對子,進行長期幫扶資助,讓貧困家庭孩子和孤兒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及社會的關愛。

動員貧困戶搬遷 走上就業路開啟新生活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美好生活的開端,乾淨整潔的人居環境是幸福指數的體現。在王智的帶領下,該村以普遍改善村莊環境面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目標,以“乾淨整潔有序”為標準,全面實施村莊環境整治,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形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特色鮮明的鄉村新貌。

該村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以前通組路、串戶路不通,群眾出行不便。王智到任後,通過多過問、勤溝通等形式,協助抓好“組組通”公路建設,為群眾進出提供便利,進一步降低了產銷成本,解決了出行困難。與此同時,王智還與村支兩委班子一起,組織相關力量對農戶的庭院和串戶路進行精確測量,提前部署串戶路和庭院硬化工作。

黃正權等11家貧困戶交通較為閉塞、生產生活條件很是惡劣,一直以來居住在危房裡面。為了將這11戶貧困戶整體進行易地扶貧搬遷,真正幫助他們搬離“窮根”,王智和包組幹部多次與黃正權等貧困戶交談到深夜。通過他們積極動員,黃正權等11戶貧困戶最終搬遷到土法易扶搬遷點,並參加了黔之英鞋服廠的就業培訓。通過培訓,黃正權等人找到了工作,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另外,王智還組織村支兩委和駐村輪戰隊,製作人居環境整治宣傳標語46條,在各自然村寨及交通要道懸掛,印製人居環境整治告知書4500餘份,挨家挨戶發放,出動宣傳車來回宣傳。一方面組織各村民小組召開群眾會,討論制定村規民約,發動和組織群眾打掃房前屋後,改善室內環境;另一方面組織人居環境整治突擊隊,幹部職工帶頭,以“滾雪球”的形式,吸引和感召群眾加入突擊隊,對各類垃圾進行全面清理,進一步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

盤活沉睡資源 讓群眾腰包鼓起來
閃耀希望之光 照亮大山村民前行路
王智分析說,該村的279戶貧困戶中,除去政策兜底的低保戶、五保戶以外,大部分村民文化程度相對低,視野侷限,缺乏技術和致富思路,沒有產銷鏈接。找準了這個“癥結”後,王智致力“根治”。他通過集中培訓和群眾會、院壩會、送學送教上門、便民服務站早晚接訪等形式,或聘請專家授課,或示範戶現身說法,不斷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和培訓,幫助群眾熟練掌握至少一門實用技術,不斷提高農民致富增收的本領。截至目前,共開展培訓4期78人次。

如何讓有限的土地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其經濟價值?這一問題,王智從未停止過思考。思量成熟後,他一邊動員群眾將現有的櫻桃樹入股合作社統一管理和銷售,盤活現有資源;一邊和群眾算農業產業的“加減法”,為明年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奠定基礎,做好補植補種工作。截至目前,該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有油桐2000畝、瑪瑙紅櫻桃3000畝、蜂糖李和冰脆李1000畝、紅巖脆甜桃2000畝。共有櫻桃樹2萬餘株,蜂糖李和冰脆李8千餘株,紅巖脆甜桃1.6萬餘株。2017年流轉70畝土地打造了“小康桃花谷”示範基地,以一戶帶動多戶,以一片帶動全村,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戶一特”的產業格局。


總值班:楊小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