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蟲?李世民的太爺爺太能添亂了

李大嘴 大嘴讀史

老虎有一個別稱,叫做大蟲。這個別稱是從唐朝開始有的,原因是避諱。

避諱什麼呢?避諱唐太祖李虎,也就是李淵的爺爺、李世民的太爺爺,西魏八根頂樑柱之一。

武松打蟲?李世民的太爺爺太能添亂了

皇帝的名字不能隨便亂用,避諱的歷史很悠久,至少在秦始皇的時候就有了避諱的實例。因為秦始皇名叫嬴政,所以“正月”改成了“徵月”或者“端月”,“正乎法度”改成了“端乎法度”,連諧音也不可以。

李淵當上了皇帝,追封老祖宗是很正常的事情,李淵的爸爸叫李昞,這是個生僻字,避諱也就避諱了,反正用到這個字的機會極少,但問題在於李淵的爺爺名叫李虎,“虎”字是是個常用字,這下添亂了。

首先是各種地名、官名,基本上都是用“武”字代替“虎”字。

三英戰呂布的“虎牢關”被改成了“武牢關”,蘇州的“虎丘”被改成了“武丘”,杭州的“虎林”被改成了“武林”(武林門本來應該詩虎林門的),“虎牙將軍”被改成了“武牙將軍”,“虎賁”被改成了“武賁”。

其次是人名,本朝的人物必須改名,前朝的人物出現在典籍中也必須改名。

唐朝修訂的《隋書》中,隋朝大將“韓擒虎”的名字變成了“韓擒”,直接把“虎”字吃掉了;南北朝時期,梁國駐守合肥的將軍韋叡驍勇善戰,被稱為“韋虎”,結果在唐朝修訂《梁書》的時候,“韋虎”變成了“韋武”。

反正一句話,和“虎”有關的字眼統統要改。

武松打蟲?李世民的太爺爺太能添亂了

在唐朝版的《晉中興書》和《魏書》中,成語“騎虎難下”變成了“騎獸難下”;在章懷太子李賢修訂的的《後漢書》中,“畫虎不成反類犬”變成“畫龍不成反類狗”;在令狐德棻編著的《後周書》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變成了“不入獸穴,不得獸子”;李肇編著的《唐國史補》中說,“大蟲老鼠,俱為十二相屬”,連生肖“虎”也變成了“大蟲”。

最有趣的是“虎子”變“馬子”。

據《西京雜記》記載:“李廣與兄弟共獵於冥山之北。見臥虎焉,射之。一矢即斃。斷其髑髏以為枕,示服猛也。鑄銅象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之也。”“飛將軍”李廣射死臥虎,讓人鑄成老虎形狀的小便器,把小便解在裡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這個小便器被叫做“虎子”。

武松打蟲?李世民的太爺爺太能添亂了

被叫了幾百年的“虎子”到了唐朝也不能叫了,改成什麼呢?“馬子”或者“獸子”。

《通雅》中說:“獸子者,褻器也;或以銅為馬形,便於騎以溲也;俗曰馬子,蓋沿於此。”

其中“馬子”的說法後來就演變成了“馬桶”,當然,“馬桶”也不止可以小便了,適用範圍得到了擴大。

說起來,如果沒有李虎的存在,“馬桶”有可能被稱作“虎桶”的。

不要覺得避諱是一件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這可是大事,是有法律依據的,不遵守是要打屁股的。

《唐律疏議·職制》卷第十稱:諸上書若奏事,誤犯宗廟諱者,杖八十;口誤及余文書誤犯者,笞五十。

八十大板,就算活下來也去掉半條命了。

有人會問,既然不許說“虎”字,那麼唐朝詩人們怎麼可以用“虎”字來作詩呢?比如,大詩人李白在《留別廣陵諸公》一詩中有“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王建更是膽大包天,直接寫了一首《射虎行》,他們就不怕打屁股嗎?

好吧,這些詩在當時都是用“獸”代替“虎”的,李白的原詩是“騎獸不敢下”,還有李白的“欲往涇溪不辭遠,龍門蹙波虎眼轉”、劉禹錫的“汴水東流虎眼文,清淮曉色鴨頭春”等等,在當初都是用“獸”字代替“虎”字的。

後來流行的李白詩集是唐朝滅亡後重新編印的,早已時過境遷,無須避諱了。

如果武松打虎的事情發生在唐朝,應該叫什麼呢?武松打蟲?武松打獸?武松打武?

呵呵,李世民的太爺爺太能添亂了。

武松打蟲?李世民的太爺爺太能添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