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巨頭全面敗退,聯想真的被時代拋棄了麼?

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

這則經典的廣告詞來自於聯想集團。

又一個巨頭全面敗退,聯想真的被時代拋棄了麼?

(聯想廣告)

5月4日,作為全球五大股指之一的恆生指數發佈公告稱,自6月4日起,聯想集團將被剔除在恆生指數50只成分股之外。而這一次,已經是聯想第二次被剔除了。

又一個巨頭全面敗退,聯想真的被時代拋棄了麼?

(一路暴跌)

聯想在2000年加入恆生指數後,股價曾一度超過70元,成為中國最大的計算機企業。聯想第一次被剔除是在2006年,經過7年的調整後,於2013年重回恆生指數。但此時的聯想,股價已經累計下跌56%,市值蒸發59億美元,直到今年初,其股價已跌至瀕臨被剔除的邊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曾經如此輝煌的"聯想神話"一步步跌下神壇,走起了無止境的下坡路?

這要從"柳倪之爭"說起。1994年,時任聯想總工程師的倪光南和時任聯想總裁的柳傳志因在研發路線上的意見分歧而漸生不合。倪光南希望聯想可以對標英特爾,開展"中國芯"工程,柳傳志卻認為聯想應該發揮製造成本優勢,芯片和操作系統均採用"買"的方式。二人當年的路線之爭,後來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企業"技工貿"和"貿工技"兩條路線的爭鬥。最終,柳傳志勝出,而倪光南則被解除聯想總工和董事職務,聯想ASIC芯片等項目全部中止。

又一個巨頭全面敗退,聯想真的被時代拋棄了麼?

柳傳志(左)和倪光南(右)

倪光南走後,楊慶元被柳傳志任命為聯想電腦公司總經理,憑藉貿易優先的發展策略,聯想迅速成長為市值百億的大型高科技公司。

然而也是因為發展尚不成熟,聯想在接下來做出的失誤決策越來越多。

2005年,聯想以12.5億美元收購了IBM的全球PC業務。PC領域技術門檻低,入行壁壘低,註定了會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由於兼容機快速發展,市場上的低價惡性競爭,PC行業的利潤率大幅下降,因此1997-2003年間,IBM個人電腦市場份額也大幅下降。對於當時的聯想而言,持續性的低價策略抵制國外競爭者來爭奪市場份額,但在本土市場上卻陷入了惡性競爭、低利潤市場的困境。收購IBM的PC業務能夠順利幫助聯想擴大全球市場佔有率。然而這一決策並沒有太多的長遠考慮,首先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給了聯想一擊,隨後PC市場的動盪更使聯想繼續受損。

又一個巨頭全面敗退,聯想真的被時代拋棄了麼?

(柳傳志與IBM代表)

2014年,聯想收購了摩托羅拉,楊慶元將此視為複製收購IBM全球PC業務的一個機會。聯想的手機業務在一開始時可以說是做得風生水起,然而沒有自己科研團隊的聯想,在手機這條必須不斷更新升級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難,就算自己買下了摩托羅拉,也還是不能對技術進行更新。於是聯想在第二年便開始大步跌落,股價一落千丈,全年虧損約4.7億美元,不僅在美國裁員數超過2000人,公司在全球智能機市場的排名也跌到第八。面對失敗,楊慶元說:"我們低估了不同文化和商業模式之間的差異。"

又一個巨頭全面敗退,聯想真的被時代拋棄了麼?

(聯想從谷歌收購摩托羅拉)

那麼,真的只是因為對不同文化和商業模式差異的低估嗎?

又一個巨頭全面敗退,聯想真的被時代拋棄了麼?

(用戶在拉斯維加斯體驗聯想VR設備)

造成這一巨大差異的原因就在於,聯想選擇了"貿工技"的道路,在利益面前,把技術放到了後位。然而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國際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的環境之下,以貿易為導向的中低端技術擴張和規模擴張已經進入瓶頸狀態,科技公司需要不斷更新換代,進行技術升級,如果連"自我研發"的能力都沒有,必然會被原本在自己身後的競爭者甩在後面,甚至進入無力扭轉的虧損窘境。

又一個巨頭全面敗退,聯想真的被時代拋棄了麼?

(1994年,聯想集團在香港成功上市)

兜兜轉轉的聯想彷彿回到起點,在一次錯誤的抉擇之後步步摔跟頭。今年2月時承認諸多失誤的柳傳志,是否能讓聯想以技術為核心,來一把"翻盤"呢?

人類"失去"了聯想,好像也並沒有怎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