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從初唐入手是個好方法

學書法,從初唐入手是個好方法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很多初學書法的朋友,常常疑惑,學習書法從哪裡入手比較合適?這問題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今天,我們就提供一種比較普遍被接受的觀點,供大家借鑑。

初學書法,從初唐書法入手,是一條不錯的路子。這其中有什麼道理呢?

學書法,從初唐入手是個好方法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第一,初唐書法與六朝、魏晉書法一脈相承。

唐太宗崇尚“二王”書法,大力號召,可以說,初唐“二王”書風的流行,絲毫不亞於今天。當然,唐太宗推崇“二王”,也並非一時興起或單純的個人之好,這裡面是有傳承的。在此大背景下,初唐的士大夫大力學習“二王”,虞世南親承智永禪師的傳授,智永又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太宗曾向他學習書法;出自北派書風的歐陽詢、褚遂良,也不能不旁習右軍;懷仁受命遍搜王羲之的行書字跡,集成了《聖教序》;武則天也曾向王方慶索求右軍遺蹟。

初唐書法家們,以包羅萬象的晉人書法垂範作則,橫直斜正、各盡其體、各盡其勢,正如蘇東坡所說“短長肥瘦各有態”,以自然為法,法外求法。

學書法,從初唐入手是個好方法

薛稷書法刻本

第二,初唐書法家大都親眼見過晉人墨跡。

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他們曾親眼見到過晉人的墨跡,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晉人的用筆、用墨以及神彩氣韻,所以臨摹學習也容易上手。

初唐後,魏晉人的墨跡已漸入內府秘藏,外人已不容易見到。當時流傳的雙勾本,一些好的版本,又為人所寶愛,密不示人。還有一些版本是一勾再勾,點畫肥瘦也不免失真,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韓愈曾說“羲之書法呈姿媚”,很顯然,韓愈所見的也許就是這些版本,所以才會有這樣有失公允的評論。還有一些偽跡本,不學尚可,一旦學了,積習反而難改。

可以說,初唐以後,除皇家或米芾這樣接近皇家者之外,人們幾乎就見不到晉人真跡了,甚至精良的雙鉤摹本也見不到了。

學書法,從初唐入手是個好方法

歐陽詢《九成宮》

唐代的書法是法內求法,是在晉人的書法“定法”內求法,長此以往就受到了晉人的侷限,規矩愈來愈嚴,少了天趣,自然而然地就會使自己的天地越寫越小。

所以,黃庭堅說,“學晉人書,要從初唐入”,說的也就是初唐書法既有唐人的規矩法度、又有晉人的風範遺韻,由此入門,學成規矩,自可登堂入室。

趙孟所說“得古人真跡數行,用心學之,便可名家”,就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