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或許是「就醫難」的大救星

健康管理,或許是“就醫難”的大救星

導讀:

“看病難、看病貴”作為醫療問題的最突出特點,一直是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社會各層也在積極響應醫療改革的號召,其帶來的改變有目共睹,正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換個角度,看病難的根源,還是病人太多,尤其以慢性病為主,佔用了將近60%的醫療資源。絕大多數慢性病是由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而這完全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掉,可見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今天,灃華君試著從健康管理切入,同時借鑑美國在健康管理領域的成功經驗,一起來探討國內健康管理所存在的機會。

艾瑞報告數據:目前中國糖尿病患者約有1.14億。什麼概念?按2017年末中國大陸統計的13.9億人口,平均每12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

健康管理,或許是“就醫難”的大救星

為什麼不把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前來做?無數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心中拷問自己,永遠失去高糖、高脂美食的享用權有多苦,只有他們懂。今天我們來聊聊健康管理。

中國健康管理市場

其實,健康管理不是什麼新概念或者說新需求,在中國,4千多年前出現了中醫的陰陽平衡理論就是一套非常棒的健康管理理念,只是近30多年來我們崇洋媚外,把這些給丟掉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

影響人們健康和生存質量的因素當中,生活方式佔60%,很多疾病,比如說內分泌、關節和骨骼問題、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等都和生活方式相關。我們大多數人以為最關鍵的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其實只佔8%。也就是說,六成的疾病都可以通過預防來避免。

此外,健康管理還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

健康管理,或許是“就醫難”的大救星

2016年8月19日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健康管理的問題,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

從商業本質的角度:

其實這是因為,洞察和順應人性的商業一般都會成為剛需,市場巨大,但是健康管理其實有點兒反人性,是要和人性作鬥爭的產業。

首先人就是貪圖享樂的,熱愛美食,有些人還喜歡抽菸喝酒,這些都會給人帶來及時的感官享受和刺激;而反觀健康管理呢,它又需要自律,又要保持健康的作息、飲食習慣,還要有規律的運動。

健康管理,或許是“就醫難”的大救星

其次,面對延時而來的滿足,人就是更願意選擇即時的滿足,這就是治病是剛需,而健康管理就不是的根本原因,因為從收益的角度看,健康管理短期幾乎看不到啥收益,只有長期堅持才能看到效果。

從中國健康管理產業的現狀:

國內較早的是慈銘體檢,它是這個行業的開拓者。而國內健康管理產業過得最好的,也就是體檢系,但依然存在許多問題。

從完整的醫療產業鏈上來看,作為醫療服務一部分的體檢應該分為三段:前端健康諮詢,就是針對個人病史、家族健康情況等因素,為用戶提供適合的體檢方案。中間才是體檢服務機構執行這些項目進行檢查。而後端也很重要,獲得體檢報告之後,由專業的醫生或健康指導師給用戶正確的健康評估,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健康干預。

健康管理,或許是“就醫難”的大救星

在這條產業鏈上,中國的體檢服務缺乏前端和後端兩部分真正需要醫療能力的服務。

缺乏前端導致了銷售為王,體檢機構更傾向於複雜檢查項目,把複雜和項目多等同於高端服務,較少考慮用戶的真實需求;缺乏後端導致了體檢項目最終停留在儀器和技術上,缺乏核心競爭力,用戶很容易因為其他家更先進的體檢設備而流失。

美國的健康管理模式

美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健康管理體系,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點,美國的健康保險已經取代醫療服務成為整個健康產業鏈的核心。

相比國內醫保先墊付後報銷的模式,美國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意識到,持續地鼓勵會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給他們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從長期來看,就可以很有效地節省醫療賠付費用。經過30多年的發展,美國健康險的經營模式在20世紀90年代完成了由傳統的費用報銷型到管理式醫療的轉型。

所以,保險公司們就開始在保險權益中提供免費的健康篩選、體檢服務,甚至通過保費減免等方式鼓勵會員去健身房運動。

健康管理,或許是“就醫難”的大救星

作為商業保險最主要的買家,企業同樣受到保險公司的影響。面對持續增長的保費,企業有足夠的動力對員工進行健康管理,因為如果員工處於亞健康狀態,或者因病導致出勤率下降,更是會直接導致企業的工作效率下降。

健康管理,或許是“就醫難”的大救星

中國健康管理市場的機會

美國依託商業健康險的發展,整合了醫療健康產業的上下游。然而中國商業險發展尚不成熟,健康管理更是摸索階段,照搬美國模式,短時間內仍有較大困難。

但是從目前國內健康管理產業的發展狀況,以及美國健康產業模式的先進經驗,還是出現了一些商業機會。

針對個人的健康管理意識:

正如前面提到,健康管理是在和人性作鬥爭,要想讓人能夠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戰勝人性,那麼,能夠即時獲取反饋,就成了個人健康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所以近些年來,隨著可穿戴設備和即時診斷的發展,讓隨時獲取健康數據成為了現實。

健康管理,或許是“就醫難”的大救星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可穿戴設備能在你抽菸的時候就告訴你有多少細胞正在死亡,你在大口吃垃圾食品的時候告訴你會長出多少肉,你難道真的不會作出改變嗎?

目前的可穿戴設備還只實現了對“計步、睡眠、心率”的簡單數據監測,門檻低、同質化嚴重等特點導致了市場發展緩慢。

但是相比普通用戶,深受慢性病困擾的用戶表現出更為迫切的需求,對可監控的健康指標也有更多的要求,實現對血壓、學糖等特定指標的監控勢在必得。

即將赴港上市的小米,在它的小米生態鏈企業中,九安醫療iHealth深根家用醫療健康電子產品多年,公司主要產品涵蓋血壓、血糖、血氧、 心電、心率、體重、體脂、睡眠、運動等領域,具備較為完備的個人健康類可穿戴設備產品線。小米與九安醫療的聯手,讓可穿戴設備進軍醫療領域備受期待。

健康管理,或許是“就醫難”的大救星

針對醫療機構的商業模式:

全國絕大多數健康管理(體檢)機構仍以單純提供體檢服務為主,做檢前諮詢服務、檢後健康評估與干預跟蹤服務的很少。

而針對院後市場,海邦灃華投資的一家創業公司——健海科技,從院後隨訪服務切入,針對醫療院後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務、為患者提供連續的醫療健康服務。“相比院前,院後獲得的用戶對健康的需求更大。”健海科技總經理汪健說,這也是公司從院後市場切入醫療健康領域的主要原因。

健康管理,或許是“就醫難”的大救星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展(2015年)》發佈的數據,中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佔到全國總死亡人數的86.6%,導致的疾病負擔約佔總疾病負擔的70%。

如果中國的健康管理市場能夠順利發展起來,將慢性病患者的比例有效控制下來,曲線救國“就醫難”不失為一劑良方。

(如有其他觀點,歡迎各路大神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