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衣爲何沒能救生?

救生衣為何沒能救生?

普吉島沉船遇難人數已升至45人,人們在難過、痛心之餘,有一個奇怪的發現:出事海域發現的部分遇難者遺體上是穿著救生衣的。遇到海難時,救生衣被認為是生存的希望,但是為何穿了救生衣卻未能生還?救生衣到底有沒有用,該如何自救?

可能沒按要求穿戴救生衣

據普吉島的一位華人導遊說,因為怕熱,普吉島的一些船員不喜歡給遊客穿救生衣。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消防指揮搶險救援教研室主任王振雄11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由於沒有到現場,根據現場發回的一些照片和影像資料猜測,本次海難中,部分遊客沒有穿上救生衣或者在中途脫下了救生衣;還有就是錯誤的穿戴方式或救生衣本身設計問題,在海浪衝擊下造成了脫落。因此,只有正確穿戴救生衣並掌握正確的姿勢,才能保證人們漂浮在水面上。

普吉島沉船現場照片顯示,遇難的絕大部分人沒有系救生衣襠部的兩根安全繩。系不繫襠部安全繩差別在哪裡?有救援人員介紹說,穿救生衣卻不繫襠部安全繩,跳入海中的瞬間,救生衣很容易順著水壓從人的頸部脫落;或者由於救生衣迅速浮起後,順著身體向上卡在人的頸部,這時人的身體還在下沉,這一上一下,容易造成遇難者呼吸困難,進而溺水。

“如果救生衣的各個釦子沒有依照要求繫緊,當人落入水中時,救生衣的浮力就無法使人的頭部浮出水面,甚至會導致一些遇難者死亡。”王振雄提醒說。

避免陷於慌張恐懼不能自控

根據普吉島當地政府通報,事發時海浪高達5米左右。

王振雄說,在海難事故發生時,往往天氣過於惡劣,加上船在突然之間翻沉,風浪極為瘋狂,即便穿了救生衣也會被風浪打翻,甚至不斷被捲入海水中,不斷打翻、不斷捲入、不斷嗆入海水……由於事發突然,人們是很難冷靜下來的。“在無比慌張和恐懼中,估計很多人已經意識模糊了,這種情況是非常危險的!一旦失去意識,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狀態,就等於是把生命交給了風浪。”

“其實在水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威脅,那就是體溫下降過快。體溫下降到一定程度,人的意識就會喪失,意識喪失了,死亡也就不遠了。”王振雄說,部分人在海中不是被淹死而是被凍死的,這時即使是穿著救生衣又會游泳,也是沒有用的。

保持信心和正確HELP姿勢

什麼才是正確的被救姿勢?王振雄解釋說,在海上遇險時首先要保持信心,其次是保持HELP(Heat Escaping Lessening Posture)姿勢避免熱量喪失太快,團身靜待;如果人多的話,儘量多人環抱在一起,使身體儘可能多地接觸以保存熱量,如果有孩子,則把孩子放在中央,這樣藉助大人的體熱可以延長孩子的存活時間;還可以撈取浮游生物充飢。

據悉,人體不同部位的散熱量不同,頭部、頸部、體側和腹股溝是散熱量最高的地方,其中頭部占人體總散熱量的50%之多。HELP姿勢即減少熱量喪失姿勢,是國際公認的最佳等待救援姿勢——將兩腿彎曲儘量收攏於小腹下,兩肘緊貼身旁夾緊,兩臂交叉抱緊在救生衣胸前,頭部和頸部露出水面。這樣一來,最大限度地減少身體表面暴露在冷水中,也最大限度地減緩熱量的流失;頭部、頸部儘量露出水面,以保持視野和避免傷害。

對於出海,王振雄還提出了五點注意事項:一是提高警惕,不要在惡劣天氣出海;二是上船後,首先觀察瞭解逃生出口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數;三是注意看船上的逃生通道、上下樓和甲板集合點;四是留意救生衣、救生圈的位置,還要記住“七長一短”的棄船警報;五是熟悉並掌握救生衣的穿戴方法、落水後的漂浮方式。

王振雄提示道,其實,海水的浮力是很大的,但是想讓頭部保持在海面以上,依然需要一定的姿勢。常見的蝶泳、仰泳、蛙泳和自由泳四種泳姿中,仰泳是消耗能量最少的一種。儘量展平四肢,微弓身體,仰臥在海面上,即使頭可能半沒在水中,臉部也能自然地保持在水面之上,這個姿勢甚至可以支撐人們在海上漂浮的漫漫長路中睡上一小會兒,這樣生還的希望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