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條姐」陳慧麗:寫下萬張提醒紙條 讓辦事羣衆少跑冤枉路

“紙條姐”陳慧麗:寫下萬張提醒紙條 讓辦事群眾少跑冤枉路

陳慧麗

一張紙條,寫下的是方便,種下的是民心,她把“為人民服務”落實在平凡瑣碎的日常工作中,十年如一日,大道至簡,大愛至誠。她就是3月“荊楚楷模”陳慧麗。

陳慧麗,女,1963年生,武漢市國土規劃局駐政務窗口首席代表,長期在市區政務窗口一線工作,十餘年來,她為辦事群眾寫下了萬餘張提醒紙條,讓群眾少跑冤枉路;她始終站在辦事群眾角度“不懂拒絕”,為群眾解難事“不遺餘力”,十年堅守“不改其志”;十年來辦理30餘萬份土地證無一差錯,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紙條姐”。

她開創“七個一零距離”工作法,不僅在窗口全面推廣,還在全國國土系統得到了廣泛運用。她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湖北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湖北好人”等榮譽稱號。

她的事蹟被《人民日報》、《中國國土資源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中央省市媒體報道,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窗口”就是她的家,“窗口”就是她的愛,“窗口”是她人生精彩亮麗的舞臺,她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奉獻給了“窗口”這片小天地,通過這片小小的天地,她搭起了一座政府與百姓的連心橋,傳遞著社會需要的正能量。

她叫陳慧麗,一名普通的公務員,一個不起眼的政務中心國土規劃“窗口”負責人,像她一樣的人和工作崗位在武漢市有成千上萬,但她是這個群體的優秀代表,她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用樸實無華的工作行為深深地打動了無數百姓心,感染並激勵著身邊的人。她是一個標杆,把根牢牢地紮在為民便民的“窗口”。

迎著罵、賠著笑,得到一片掌聲

2010年6月的一天,一名中年男子到陳慧麗所在窗口辦理土地過戶手續。他提交的資料齊全,預審很順利,但在辦理簽字環節時,土地證上兩個使用人只到場了一人。按照規定,必須由兩個使用人同時到場簽字才能生效。但當陳慧麗對他提出這一要求時,他解釋說另外一個使用人是他的愛人,正在深圳打工,一時回不來,房屋交易已經談好,但家裡遇到急事等錢用,賣房子的事,愛人事先知道也同意,希望陳慧麗通融一下,幫他把土地證給辦了。

但陳慧麗表示,涉及到個人財產的事,必須要搞清楚,如果愛人不到場,又無法出示愛人的授權委託,土地證實在是辦不了。陳慧麗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反覆解釋,但該男子就是不能理解,情緒激動,髒話不斷,甚至威脅陳慧麗的人身安全。

面對無理的謾罵和攻擊,作為負責人的陳慧麗至始至終笑臉迎著,好言相待,做到不動怒、不還口、不迴避,禮貌有加,很好地詮釋了一名國家公務人員良好的精神風貌。事後有人問陳慧麗,無端的被罵你不覺得委屈嗎?陳慧麗認為,只要能幫群眾迅速辦成事、辦好事,其他的都不重要。群眾心裡有桿秤,只要能真心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就能最終得到群眾的認可。

陳慧麗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故事很多。每當看到殘疾人來窗口辦理土地證,她總是第一個迎上去,主動傾聽群眾的辦證需求,站在群眾的角度,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辦證瓶頸。在政務中心窗口,不少身患殘疾的群眾都留下了感動的淚水,殘疾人張達親切的稱“窗口”像家一樣溫暖。

2011年4月,身患肺癌的王冠生老人,在武漢市第二人民醫院楊汊湖分院接受治療,住院期間想辦理土地過戶,陳慧麗得知老人身患重病的情況後,第二天一大早便帶領工作人員趕到了醫院現場辦公,當天就完成了老人過戶的心願。事後老人對陳慧麗連連稱謝,感激之情無以言表,幾度感動落淚。

同年6月,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總公司退休老人謝婆婆到窗口諮詢,在接待中陳慧麗得知,謝婆婆家住5樓,因老伴腿腳不好,常年無法下樓,所以想辦證交易現有房產,再買套低樓層房屋居住以便生活。但無奈的是謝婆婆的住房還未進行房改,屬於單位產權,個人無權進行交易。陳慧麗考慮到老人生活艱難,於是,她給老人留下紙條和電話,告訴老人她會幫她協調解決辦證的事。當時是7月份,正是武漢最熱的天氣,陳慧麗頂著40度的高溫,陪同老人到相關部門查閱資料、又主動協調該單位,一邊查閱單位房改相關資料,一邊主動與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總公司相關部門聯繫,通過反覆的溝通協調,僅用一週的時間就為謝婆婆辦好了土地證,手攥證書的謝婆婆專程把感謝信和錦旗送到政務服務中心,言語哽咽的對陳慧麗表達誠摯的謝意。

10多年來,陳慧麗熱心服務的群眾不勝枚舉,下班後接聽過的電話更是不計其數,無論何時,她都始終做到“主動服務、熱情服務”,實實在在的為百姓做實事,用她那顆赤誠滾燙的心,贏得了眾人響亮持久的掌聲。

舍小家、為大家,丹心一片為公

2010年8月,陳慧麗的父親患胃癌住進了醫院,按常理作為女兒的她應休假陪護,但她沒有。她和家人商量,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在醫院照看父親,工作家庭兩不誤。在父親住院期間,她沒有請過一天假。父親出院後,陳慧麗人卻瘦了一圈,亮晶晶的眼睛變成了熊貓眼,白裡透紅的面頰就像塗了蠟,憔悴不已。

同年11月,陳慧麗的婆婆又因病住院,她依舊“盡責盡孝兩不誤”,直至婆婆去世。對此有人不理解,問她說:“你這樣拼命,既沒官升,也沒財發,到底圖什麼?”陳慧麗回答很簡單,說:“作為窗口的首席代表,我有自己應盡的職責。升官發財我沒想過,但我求的是問心無愧、踏實做人。”

2011年,全市開展直管公房土地登記審批工作,江岸區是老城區,承擔武漢市此項工作70%的工作量,為提前完成“超常任務”,陳慧麗和同事面對大量規劃審批資料不齊全的老舊社區住房,加班加點地跑現場、查數據、調檔案,夜以繼日的工作,可就在緊要關頭,她不慎在單位摔倒,導致左臂骨折。常言說“傷筋動骨一百天”,但她只休息一個星期,就打著石膏吊著胳膊又回到工作崗位上。對此,愛人急了,心疼她這樣不顧惜身子,擔心留下後遺症,勸阻她在醫院靜養。但陳慧麗不肯,堅持到單位上班,就這樣,她吊著受傷的手臂帶領著團隊,率先完成任務,為武漢市直管公房摸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4年3月,陳慧麗的母親胃出血住進了武漢市第一人民醫院,而此時恰逢國務院“國五條”出臺,房屋交易量出現“井噴”現象,土地辦證量從日均80件猛增到300多件,巨大的工作量重重地壓在陳慧麗的身上,讓她一天也脫不開身到醫院照顧母親。躺在病床上的母親嘆著氣說:“慧麗這丫頭什麼都好,有時就是有點傻,這樣沒日沒夜的幹,虧了身子怎麼辦?”多年以來,陳慧麗從沒有因為家庭瑣事請過一天假,在小家和大家的天平上,她始終一片丹心為公。

練內功、求創新,創建一流團隊

“創文明窗口,建一流隊伍”,“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始終提供最佳服務。”這是陳慧麗和她的團隊矢志不渝的追求。她注重團隊人員的思想教育,狠抓行政管理,大力加強業務技能培訓,著力培養一支思想素質好、業務技術精、工作作風硬、團隊意識強的專業隊伍。

她率領團隊制定了《窗口管理制度》、《窗口崗位工作職責》、《窗口服務承諾》、《綠色通道服務措施》、《預約服務、上門服務、延時服務制度》等規章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團隊服務能力和正規化辦事水平。

她推出了便民服務的“小紙條”,將辦事詳細程序及個人手機號留給不知名的群眾,隨時、隨地、不知疲倦的為群眾服務,拉近了政府與群眾的距離,提升了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

平時她善於結合工作實際開展崗位練兵,不斷提升團隊人員綜合業務技能;實施量化考核,堅持獎優罰劣,有效激發團隊人員工作熱情;注重細節研究,持續挖掘潛力,大力弘揚團體人員的創新精神,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她和她的團隊率先開闢了殘疾人和孤寡老人“綠色通道”,有效地解決了這類群體辦證難的問題。她和她的團隊永不滿足現有工作業績,2010年8月,在陳慧麗和她的團隊不懈努力下,個人住宅土地證辦理從“當日可取”變為“即辦即取”,這小小的變化實現了這個行業質的飛躍,更深得百姓一致好評。去年初,她聯合區政務中心一起,制定並推出了“七個一”零距離工作法,在服務群眾方式方法上,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她和她的團隊始終走在同行業的前列,她們服務百姓,方便群眾的腳步沒有停止,每一步都邁得堅實有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陳慧麗負責的國土規劃 “窗口”,先後被評為“湖北省巾幗示範崗”,“武漢市青年文明號集體”,“武漢市工人先鋒號”。她本人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湖北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湖北省優秀共產黨員”、“湖北好人”等榮譽稱號。《人民日報》、《中國國土資源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媒體先後報道了她的事蹟。《中國國土資源報》稱讚她們是“愛心窗口”,《長江日報》說她是“紙條姐”,《人民日報》報道她是“最美基層幹部”。

2014年12月,她調入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駐市民之家窗口工作,為給服務對象提供更規範、更高效的服務,她將開創的“七個一零距離”工作法進行延伸,在“市民之家”國土規劃窗口進行創新性的嘗試:

一是推行全網上審批服務。在“市民之家”窗口實現服務事項全網上審批,測繪項目註冊和測繪項目登記實現全互聯網審批,其他審批服務事項實現在局OA系統全網上審批。

二是標準化審批。通過審批事項標準化建設,固化審批服務行為,規範審批要求,積極協助處室組織編制了《政務窗口工作手冊》,使局系統各窗口能更好地做到同類項目“同標準、無差別”的標準化服務。

三是推行自助化審批服務。窗口推出了“礦產壓覆證明”自助服務系統,報件單位直接在一體機上點擊項目所在地位置即可獲取是否壓覆礦產的證明文件,經窗口蓋章後實現了立等可取,得到服務對象們的極大好評。

陳慧麗同志立足“窗口”服務百姓的事樸實無華,既無驚天波瀾,也不華彩壯美。說起她的這些點滴小事,或許會感到微不足道,可細細品味起來,就會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點滴小事,串起了公僕和百姓的心,拉近了政府機關與人民群眾的距離。社會需要正能量,社會需要釋放正能量的點滴小事。陳慧麗就是這樣一位堅持從小事做起,持續發光發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