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哈·侯赛因博士与鲁迅先生之比较

阿拉伯文学泰斗塔哈·侯赛因博士(1889~1973)和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创作范围、艺术特点、文学地位与生活年代都有惊人的相似。塔哈终生致力于埃及与阿拉伯民族繁荣,为此,他主张面向欧洲,吸引西方的现代文化与科学技术。他是现代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先锋与闯将,被誉为东西方文化合璧的世界文化名人。塔哈终生致力于教育与文学创作,认为教育对于人来讲,如同空气与水。他是20世纪初革新与保守、前进与倒退斗争中涌现出的现代阿拉伯复兴思想家、文学家与教育家。

一、生平之比较

伟大的中国文学家、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在中国著名文化名人重镇绍兴,阿拉伯文学泰斗、思想家、教育家——塔哈·侯赛因则于1889年11月14日出生在埃及上埃及地区小城马加加。鲁迅年长塔哈8岁,属同时代的文学家。

塔哈·侯赛因一生除荣获埃及开罗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外,还荣获英国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法国里昂大学和蒙彼利埃大学、希腊雅典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和巴勒莫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和格拉纳达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此外,他还多次荣获国家级荣誉奖。1936年,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1951年,希腊国王赠给他最大的“不死鸟十字勋章”。1961年,埃及政府授予他国家级荣誉奖——埃及最高奖,塔哈是获最高奖的第一人。1973年,联合国授予塔哈“人权奖”。同年,荣获美国“科学院奖”。

鲁迅曾用“风雨如盘、寒凝大地、万家墨面”一类词句来描写自己生活的时代。塔哈则以“黑暗当道、动荡不安、遍身枷锁”来叙述自己童年时的祖国。鲁迅出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塔哈则出生在沦为英法殖民地的埃及。当时的埃及和中国一样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下哽咽、流血。

鲁迅13岁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9岁时,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把大火烧毁了中国最大最著名的园林——“圆明园”,清政府却和西方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34岁时,北洋军阀政府和日本签订了近乎宣告亡国的《21条》。当时的鲁迅面对山河破碎、辱国丧权、生灵涂炭的祖国,大悲大泣,怒发冲冠,甘愿以一腔热血换取祖国的独立、自由。他从太平天国起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特别是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斗争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与曙光,全身心地投入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斗之中,最后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文学家与革命家。

塔哈博士出生前7年,埃及爆发了反抗英帝国主义占领的“阿拉比革命”。1904年塔哈15岁时,埃及与英法在严重损害埃及利益的和约上签字。25岁时,爆发了要求独立、反对占领、释放埃及政治领袖萨阿德·扎格卢勒的“1914年革命”。33岁时,埃及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名誉上虽取消了“保护国”称号,承认埃及的独立,实际上却明文规定保留英国在埃及的各种利益与特权。38岁时,埃及政府与英国签订条约,公开承认英国在埃及的合法性。47岁时,埃及与英国又一次签订不平等条约。63岁时,爆发了纳赛尔领导的1952年革命。塔哈大半生都生活在英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面对遭受帝国主义烧杀抢掠、哀鸿遍野、灾难沉重的祖国,塔哈奋起反抗,以笔为刀枪,支持革命,成为反对占领,支持独立,拥护革命的伟大政治文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与真理的一生。他东渡日本学医,意在医治民众的疾痛。但当他发现中华民族之躯体已病入膏肓时,便毅然弃医从文,拿起文艺武器,去唤醒民众的精神与觉悟,使东方古国能真正病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鲁迅先生逝世时,身上覆盖“民族魂”三个大字,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塔哈博士的一生也是不断追求真理与光明、进步的一生。他违背父母要他学习伊斯兰文化经典的愿望,全身心地追求新文化、新科学。为此,他北上法国学习历史与哲学,为的是使祖国——埃及独立、自强。塔哈以伟大的政治文人与历史哲人的面貌出现在阿拉伯现代文学复兴的舞台之上,满怀深情地关注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疾苦,用毕生的精力苦苦求索救国救民的复兴之路。他那卷帙繁多,浩大精深的哲学论著、文学评论、史学评论,是奠定他成为阿拉伯文学泰斗的基石。

鲁迅与塔哈不曾相识,但情感相同,作法一致。这个一致就是对祖国的酷爱,对人民的亲情。他俩面对山河破碎,政治窳败,不约而同地举起手中的笔,刺向侵略者,刺向腐朽,刺向民族之劣根,刺向愚昧与无知。使人拍案叫绝的是,当祖国伤痕累累,哀叹欲绝之际,他俩又都面向西方,接受了笛卡尔、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启蒙主义思想;他俩拜读过达尔文、赫胥黎的进化论,崇拜过叔本华、尼采等人。他俩得出的结论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救国必须先救民,要用手中的笔唤醒沉睡千年的祖国,用知识与文化培育祖国之希望青年一代。为此,两位文坛泰斗把文化与教育救国立为他们的主导思想,在各自的祖国,艰辛忘我地从事文学创作与教育事业。

鲁迅笔下的《呐喊》、《狂人日记》、《彷徨》等是他唤醒民众的血与汗,塔哈笔端涌出的《日子》、《星期三杂谈》、《失去的爱》等是他醒悟同胞的心与情。鲁迅小说中走出的祥林嫂、子君等人物,是他揭露批判黑暗社会的活教材;塔哈小说中出现的我们的朋友、妹妹等人物,是他控诉社会腐败的典型。

为教育民众,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鲁迅先生于1909年离开日本回国,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中学执教。1920~1926年,又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厦门大学兼任讲师、教授。以拯救埃及人民为已任的塔哈也始终耕耘在教育第一线。1919年,塔哈离开法国,举家返回埃及,任开罗大学古代史教授、文学教授,之后又三次出任开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2年,任亚历山大大学校长,1950年,任埃及教育部部长。

鲁迅先生除从事教育工作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与组织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政治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1931年“9.18事变”后,他撰写了许多杂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和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1931~1933年,他卓有成效地领导左翼文艺运动。1933年后,鲁迅不顾国民党政府的迫害,团结进步人士,参加营救在白区遇险遭难的共产党人,同形形色色的敌人与反动思潮展开斗争,粉碎了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为中国民主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鲁迅先生功勋卓著,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一生笔耕不止,为祖国留下了上千万字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被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文字出版。我国出版的《鲁迅全集》共20卷。塔哈博士除从事教育事业外,全身心地投入振兴民族文化,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滚滚洪流之中。他以笔为武器,以理论研究为手段,为埃及的进步繁荣日夜操劳。塔哈博士一生撰写的著作多达100多部,几乎涉及所有的社会科学,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史哲大师”。《塔哈全集》共17卷。

在宗教与国家这个棘手的问题上,塔哈勇敢地提出:“宗教属于真主,而祖国属于大众”。他主张每一个埃及人都要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兴旺繁荣而奋斗。塔哈明确提出,埃及属于穆斯林的埃及人与基督徒的埃及人。穆斯林的埃及人要与基督徒的埃及人携起手来,共同赶走英帝国主义占领者。要共建伟大的埃及,埃及属于埃及人的埃及。

塔哈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黑暗社会痛心疾首,他高举手中的笔,无情地抨击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黑暗统治。塔哈渴望民主、自由、独立的潺潺泉水,认为埃及有历史责任,与进步的欧洲共同协手为人类文明做出特殊的贡献。为此,他写下大量文化、社会改革与文学复兴的评论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曾激起巨大社会反响,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话题,其中最著名的有《复兴宣言》。塔哈指出,阿拉伯民族的组成本身就是历史的开端。7世纪开始的伊斯兰征服世界浪潮,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阿拉伯人已经不是阿拉伯半岛的贝杜因人,而是众多被征服民族的统一结合体。所以,阿拉伯民族内在的包容性是任何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阿拉伯民族能容纳各民族的精粹。阿拉伯民族、阿拉伯人民、阿拉伯祖国内含的战略意义应是一个阿拉伯国家,而不是众多的阿拉伯国家。塔哈的这一思想对纳赛尔总统终身致力于同周围各阿拉伯国家联盟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今的许多阿拉伯国家元首总是设法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盟与组织,甚至合并,其中有现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但也不排除塔哈的这一大阿拉伯国家的观点对他们所起到的历史文化性影响。

“塔哈·侯赛因是一位无可争辩的最高典范。这个典范属于从事创作的任何有作为的思想家。无论其成就是在社会科学或文学批评方面,还是在文化界与创作界,塔哈的《复兴宣言》都是有作为的思想家参加创新、解放、启迪、联盟战斗的武器。”塔哈热情支持埃及现代史上的历次争取独立的群众运动,如1914年革命、1922年革命、1936年革命、1952年革命,并且于1931年加入了埃及民主政党——华夫脱党。1952年,纳赛尔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昏庸无能的埃及末代君主后,塔哈从罗马赶回国,看到“革命委员会”所宣布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十分欢欣鼓舞。1952年9月,埃及新政府允许塔哈出席在威尼斯城召开的“世界文学艺术家大会”,对塔哈震动很大。塔哈在大会上用法文发表了震奋人心的讲话——文学家对社会具有教育的责任与作用。一年后,他又被邀请参加在佛罗伦萨召开的“世界基督教和平大会”,他的名字排在被邀人名单的前列。

1952年革命胜利后不久,塔哈公开发表讲话支持这场革命与革命的社会原则。他说:“这场革命是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它不仅仅打倒了政府和废除了国王,还通过打倒政府和废除国王这一最深刻、最全面、最美好的社会变革来改变社会。革命给予了每个农民以土地,重新规定工厂与工人的关系。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每位病人都能就医用药。我欢迎这样的革命。”

1963年,埃及电视台着手制作了一些文学节目。1965年,电视台的文学制作人艾尼斯·门苏尔组织了一次历史性的电视文学大荟萃,邀请了10位文学家、作家在电视上公开会晤与评论,塔哈列10人之首。在这次电视会晤中,有人批评塔哈对阿卡德(埃及现代著名文学家之一。一般认为他仅次于塔哈,在埃及文坛排名第二,与塔哈存在着尖锐分歧)的批评不公正。当时阿卡德刚刚去世,阿卡德的学生公开写文章攻击塔哈。塔哈在电视上说:“如果我们没有理解阿卡德的天才的话,那么,今天我还是说天才是不好的”。塔哈博士与鲁迅先生一样,在文坛上一直有强有力的对手与反对派。

1967年2月4日,塔哈在广播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埃及仍处在愚昧状态之中,没有产生文学……”他的讲话引起政界与文学界许多人的反感与攻击。1970年2月15日,他在开罗晚报上发表长篇谈话,并回答了青年们的提问。1970年5月8日,塔哈在“画报”杂志上发表有关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回忆。塔哈晚年的许多谈话、讲话都在埃及思想界、文学界引起巨大波澜。

塔哈博士如同鲁迅先生一样,生前身后都受到种种误解、曲解、贬损、攻击。在两位大师生前和生后,由他们引发的各种文化论战与思想交锋,直到今天都未停息过。之所以会有这样罕见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原因是鲁迅先生与塔哈博士的成就不仅在于文史哲的创作,更在于其作为时代的代言人的道德勇气与睿智的思想。1973年10月28日,塔哈病逝于开罗,享年84岁。

二、作品与历史地位之比较

《塔哈全集》的主要作品内容包括文学评论、伊斯兰历史、小说、历史哲学、传记、翻译作品和讲话等。他的名著被译成英、法、德、西、汉等多种文字出版。他的生平事迹被拍成电影、电视和广播剧,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我国上映的《征服黑暗的人》就是塔哈的传记故事片。塔哈深信只有不断汲取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因素,阿拉伯文化才能成为世界著名文化之一。他说“用不了很长时间,我们的现代文学就会像我们的古代文学一样屹立在外国文学面前”。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先生的作品与塔哈博士的作品的共同特点在于思想深度、历史容量和战斗性。两人的作品、思想、人格与威望在唤起民众反抗侵略、占领的斗争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成为提高民族自强、自信、自我解放的象征与凝聚力,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作用。因此,中国的鲁迅与埃及的塔哈都在各自国家里是任何其他作家所不能取代的。鲁迅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塔哈精神则是埃及与阿拉伯民族进步的象征。

毛泽东同志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情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用这段高度概括的语言来形容阿拉伯文学泰斗塔哈在阿拉伯文坛的地位与历史作用,似也可行,因为,他俩都是伟大的政治文人与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不同的是鲁迅先生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看到他所诅咒的黑暗社会的灭亡与新中国的建立,而塔哈却有幸亲眼目睹了埃及共和国的诞生与成长。

鲁迅先生与塔哈博士的家庭生活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原是先生的学生,她仰慕先生的信仰、学识和品德,不顾社会舆论与家人的阻拦,嫁给了年长自己许多的先生。塔哈的夫人苏珊原是与塔哈同窗求学的法国女孩,她被塔哈的学识、勇气、品德所征服,越过宗教、国度各异的障碍,勇敢地嫁给了一名东方残疾人学者。苏珊与塔哈结为夫妻之后就加入了埃及国籍。许广平与苏珊两位大文豪的夫人都具有一双慧眼与一颗爱心,婚后全力支持先生的事业与理想,与先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先生整理文稿,生儿育女,操持家事,一直陪同先生走完坎坷多难、光彩照人的一生。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爱情故事与婚后生活,在鲁迅先生的著作里与后人撰写的回忆录里都有记载。塔哈博士对爱情的歌颂都印在了他许多著作和讲话里,在阿拉伯世界,没有哪位作家像塔哈博士一样将自己大部分作品都献给了他的爱妻。

塔哈自传体小说《日子》是一部最受欢迎,畅销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著作,1961年出版中译本。这部书使埃及人和广大阿拉伯人民深刻地了解了塔哈苦难的童年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塔哈在这部书中敞开心扉,使读者能感到他满腔的热血与一颗赤诚的心。这部书使塔哈和人民血肉相联,肝胆相照。塔哈以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骄傲地屹立在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上。《日子》因此成为阿拉伯近现代小说艺术之巅的珍品。

塔哈常以历史批评家的勇气,高度艺术性的语言,通过完美的人物塑造,表达他对世界与人生的认识,以此激发广大读者认真严肃地思考与反省自身的生活与处境。严格地讲,塔哈是一位传统价值观的批判者,他认为“人的价值在塑造中得到重估”。诚然,他以毕生的实践,重新创造了自我价值。

塔哈小说中,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与法国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脉相承。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文学,在浪漫主义文学之外还有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人性论为思想基础,以真实描写现实生活为第一创作原则,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进行揭露与批判。毫无疑问,塔哈受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是很深的。在他的作品中,批判社会,鞭挞丑恶比比皆是。塔哈在他的众多小说中,以对现实社会关系的透彻理解,对各种不同阶层人物的洞察,向人们推出了一幕幕批判埃及社会丑陋与愚昧的“话剧”。

塔哈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本民族劣根性的揭露深刻不留情,对殖民地国度黑暗与愚昧的批判辛辣而触目惊心。塔哈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如同鲁迅文学一样,对推动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他的小说好比唤起人们苏醒的晨啼金鸡,叫醒了沉睡数百年的民族精神。

鲁迅先生去世后,举国悲哀。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悼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了各种鲁迅研究会,在北京、上海和绍兴都建有鲁迅博物馆、纪念馆。每年先生的诞辰日都举行各种隆重的纪念活动。鲁迅先生的思想、文学、作品的研究是中国文坛一枝傲雪绮丽的红梅。塔哈博士去世后,埃及人民、阿拉伯人民纷纷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埃及政府设立的“塔哈文学奖”,是埃及与阿拉伯世界的最高文学奖。埃及文坛和阿拉伯各国文坛都有由塔哈学生们组成的塔哈学派,其代表人物都是塔哈生前最得意的高才弟子。在塔哈的家乡、开罗和亚历山大都有塔哈纪念馆和塔哈博物馆。中国人民与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人民都给予这两位伟大的文坛泰斗、思想巨匠以崇高的地位与荣誉。纪念他们对人民、对祖国的不朽贡献。鲁迅先生和塔哈博士当同为东方的伏龙凤雏。

原载《阿拉伯世界》

塔哈·侯赛因博士与鲁迅先生之比较
塔哈·侯赛因博士与鲁迅先生之比较
塔哈·侯赛因博士与鲁迅先生之比较塔哈·侯赛因博士与鲁迅先生之比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