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多言,不可不畏

珵素

人們常用“人言可畏”來形容那些不負責任的議論、汙衊的可怕。這個詞源自《詩經·鄭風·將仲子》。《將仲子》是一位熱戀中的少女寫給自己情郎的詩。女子因為害怕遭人非議,因此勸阻情郎不要私下裡前來相會。 “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意思是說,女子其實也很想念情郎,但眾人的閒言碎語太多,讓她心生畏懼不敢違禮。

“人之多言,不可不畏”被總結為“人言可畏”還是近代之後的事。大致是當時的一位電影明星被諸多流言所傷,留下遺書後自殺了。之後她的遺書被刊載出來,其中一封就寫有“人言可畏”幾個字。這件事在當時影響很大,魯迅等人寫文章專門討論這些事,“人言可畏”一詞大概也是從這之後傳播開來。當然,後人有考證說這兩封遺書都是偽造的,那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遺書的真偽或許存在問題,但這位女星被流言所傷,最後只能選擇自殺或許是真。否則也不至於在當時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再者,現實之中,類似的案子也早已向人們證明,人言確實是能夠殺人的。

人之多言,不可不畏

週末時看到一則新聞,新聞題目說,那位被網友協力救回來的姑娘最後還是自殺了。將前因後果大概瞭解了一下不免覺得心寒:因為父親欠下高利貸無力償還,一位姑娘和她的父母選擇了一個地方集體自殺。網友通過其在網上的留言,用盡所有手段,找到了她們自殺的地方,醫生將她們送往醫院後,將這位姑娘搶救了回來。在大家的勸說下,這位姑娘放棄了自殺的想法。然而不過一兩天的時間,就另有一批網民在網上留言稱,這位自殺的姑娘是想用這種方式博得大家的同情,為募捐做準備。無論這位姑娘和她的親人如何解釋,這批網民都不接受,甚至通過各種手段搜索到她們的聯繫方式,沒日沒夜打電話騷擾、威脅。最終迫於壓力,這位姑娘再次選擇了自殺。

無論死者在第一次自殺時,內心是否有過一絲遲疑,但在遭遇了這一番無端的質疑、威脅之後,估計已經對這個世界徹底失望了吧。

語言暴力與網絡暴力早已不是新鮮話題。然而,即便隔三差五一些媒體就邀請專家來探討這一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案,但這些暴力現象依舊層出不窮,甚至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在網上,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可能引發一場罵戰,但參與者似乎從未將自己的行為與語言暴力或者網絡暴力聯繫起來。

人之多言,不可不畏

在他們看來,自己不過是說了一些帶髒字的話,自己只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用什麼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是自己的權力,不容任何人質疑。

只是,就像在其他領域一樣,人們往往急於確定自己的權利卻鮮少確定自己的義務,人們總是急於維護自己的權利卻極少顧及別人的權利。這些人在網絡上肆意宣洩自己的情緒的同時,卻從未考慮過自己的這些話是否會影響到別人。

很多人都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產生影響。換句話說,語言暴力以及網絡暴力的實施者從來沒有將自己的行為與暴力產生的結果聯繫起來。在他們看來,身為普通人的自己,在社會中本就處於底層,身為弱者的自己,不過說了幾句話,罵了幾個髒字,怎麼可能對別人產生影響?

然而現實情況是,無論他們怎樣貶低自己的地位,在現實中他們依舊會傷害到其他人。或者換句話說,令那些語言暴力與網絡暴力的受害者感到絕望的恰是這些人,這些原本和他處於類似地位、環境的人,那些最應該理解他的人。

人之多言,不可不畏

當某個人在網上肆意宣洩情緒的時候,他不會去考慮此時此刻是否有其他人也在和他一樣在攻擊一個脆弱的人。語言暴力和網絡暴力難以遏制的關鍵就在此處:人們基本沒有辦法恰當地處理這群施暴者。即便抓住了幾個代表,那些幫兇依然能夠毫無負罪感地繼續尋找下一個受害者。

人們似乎早已習慣於面對這種無端的汙衊與攻擊時的無力感,乃至於在網絡上更多的人是在大講特講如何擺正心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不畏人言,人言自斂”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名言。而“別人的議論不僅不會讓我害怕,還會讓我更加強壯”之類的觀點,更是將別人的質疑、汙衊與攻擊全當成了合理批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些施暴者能夠毫無愧疚地面對受害者了:他們自己乃至社會都鮮少將他們視為施暴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