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獨立思考,不等於事事唱反調

珵素

前段時間翻看手機時注意到一則新聞,說是某培訓班老師被指在網上公開歪解“人民英雄”,甚至聲稱,東三省、蘇杭的百姓在侵略者的統治下過得很好,並建議重新將中國都交給外來侵略者進行統治。

然而即便這樣的言論被公開擺在眾人面前,卻依舊有人為這位老師洗白,聲稱這不過是一時憤怒,語言過激了些,沒必要上綱上線。一個人有個別過激言論可以理解,然而在短時間內說出如此多的破格言論,並公開以“漢奸”稱號為榮,這無論如何都不能被看做是正常現象吧?而且從網絡上不難了解到,此人一直靠辱罵別人的方式賺取關注度。而且在授課、宣傳中也從來不避諱自己的這一惡習,反而將之包裝為一種特色。按照他的粉絲的解釋,這位老師似乎覺得不罵不足以彰顯自己思想的獨立性。

堅持獨立思考,不等於事事唱反調

或許是一些人將那些扭曲歷史的言論也當成了所謂的獨立的、有見解的思想了吧?畢竟在市面上,與傳統觀點相悖的說法,一般都會受到追捧。但這些觀點一一分析下來卻往往沒有任何批判性或獨立性,更像是簡單的模仿,或者說只是機械地唱反調——傳統觀點稱讚英雄,他們就否定英雄;傳統觀點否定的,他們就肯定。比如之前有人為明代宦官魏忠賢翻案,聲稱是魏忠賢的努力讓明朝沒有早早瓦解。相反,魏忠賢倒臺後不久,明朝的內憂外患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而至於為二戰戰犯洗白,為希特勒等人叫冤的例子,在網上早已不是新鮮事。

以上所列舉的觀點,基本都是無稽之談。提出這些觀點的人只是逆著歷史常識,通過歪曲歷史事實,將他們所看到的資料生硬地附會在一起。比如為魏忠賢洗白的觀點,其核心論點不過是魏忠賢下臺的時間與明朝滅亡的時間不一致。而至於史書中記載的魏忠賢對朝臣的打壓等等暴行,他們用一句“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給帶過了。

“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以及“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兩句話知名度極高,並且成為不少人否認歷史、扭曲歷史事實的根據。然而查檢資料可知,這兩句話的問題都不小。前一句話的出處難以查證,有些資料介紹說該句出自一納粹軍官,但真實度未知。後一句話一般人都認為是出自胡適,但是已經被證實,這句話是對胡適觀點的扭曲。胡適說的是,“實在是我們自己改造過的實在。”而胡適談的“實在”,是人的感覺或者感覺與感覺之間的聯繫,同時也指舊的真理。但唯獨沒有特指過歷史。然而正是這兩句問題不小的話,竟被不少人奉為真理,當成他們歪曲歷史的擋箭牌。

堅持獨立思考,不等於事事唱反調

誠然,從古至今史學家不斷標榜其歷史寫作的客觀性,但同時也肯定歷史創作中的主觀性。而且近代以來,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了歷史寫作的主觀性。但這一結論並不能推導出另一種結論——傳統的歷史記載都是虛構的、無效的。

人們否定傳統的歷史觀點主要在於擔心這些觀點有太大的主觀性。然而他們卻忘記了,他們偏聽偏信的野史同樣是由人完成的。若傳統觀點不可信,為何約束性更少的野史就都可信呢?以雙重標準來評價史書的他們,又堅持了什麼樣的客觀呢?

這種為了否定而否定的唱反調行為沒有任何的獨立性與客觀性。或許某些人的出發點是好的,即修補已有觀點的缺陷。但在修補這些觀點時,卻過於情緒化,以至於得出的結論比原來的觀點更過激。所謂的過猶不及,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堅持獨立思考,不等於事事唱反調

類似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不僅僅體現在歷史問題上,還體現在其他方面。比如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對西方文化的評價等等,都存在此類問題。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也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儒家一直提倡中正平和,過猶不及的教誨也是人盡皆知,然而現在,又有多少人真的願意去理解它的思想呢?

或許是極端言論更容易贏得關注吧,現在的言論越來越過激。不少人在否定傳統歷史觀點的同時,也越來越遠離事實,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不惜拋棄自己的良知。而被他們肆意汙衊的歷史,無論如何還有著自己的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