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心靈雞湯蒙蔽了雙眼

珵素

心靈雞湯是指“充滿知識與感情的話語”,因為能夠為人提供心靈的慰藉、激發人的鬥志,因此剛出現時很受大家的喜愛。而心靈雞湯這一名字,則來自一位國外的短文作者,因為他覺得自己所寫的催淚的勵志故事讀起來讓自己想到了自己奶奶熬出的雞湯,因此有了這樣一個名字。

按照這位作家的說法,創作心靈雞湯是為了能夠激勵讀者,能夠給那些受傷的人以安慰。然而數十本“緊貼時事”的作品,以及為了保障出書速度而組建的編輯團隊,還有這些圖書所創作的高額利潤,無不說明,心靈雞湯的創作是一門生意,一門利用煽情、利用成功學理論進行盈利的生意。與其他演講大師不同的僅僅是,心靈雞湯的作者是通過文字獲利,而非現場演講。

或許,在初期,這些心靈雞湯確實因其真實而感人的故事打動讀者,但過於強調個體感受的故事,其所能提供的經驗與觀點本身就有很大侷限,更遑論這些經驗的正確性。

不要被心靈雞湯矇蔽了雙眼

另外,雖然聲稱能夠激勵大家、為大家提供智慧,但該類文章的格局註定了其選擇的故事或者毫無邏輯,或者意義不明。以網友吐槽過的文章為例:存在於同一系列圖書中的兩篇文章,有著相同的場景,主角做出完全相反的選擇,最終的結果卻完全一致。然而兩篇文章卻都聲稱自己文章中主角所具備的素質才是成功的關鍵。

事實上,這類文章所羅列的事例或者完全出於虛構,或者是通過對一些名人的事蹟進行裁剪,使之符合文章主題。虛構出來的故事為了符合主題,不可避免地會與事實相悖,而裁剪過的事實,雖然一時能夠被讀者接受,但當事情的全貌被揭露時,只會給讀者帶來更大的傷害。比如之前不少文章用比爾·蓋茨退學創辦公司最後成功的故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至於比爾·蓋茨13歲開始學習電腦編程、以及比爾·蓋茨的家庭環境卻少有人提及。

除了編造、歪曲事實,該類文章的另一法寶就是引用名言警句。或者說,就是用名言警句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只是,在引用這些句子時,文章作者往往不會交代這些話出現的背景,更不會提及人們對這些話的態度。而為了使這些話具有說服力,他們甚至會對原話進行斷章取義。通過加工這些名言警句,文章作者極力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權威性,而至於自己觀點的有效性,他們是不負責的。

不要被心靈雞湯矇蔽了雙眼

既然如此,那麼這類文章為何會如此讓讀者著迷呢?關鍵一點在與,這些文章都很善於煽情,用各種修辭將這些毫無營養的句子包裝起來,讀者在剛看到這段文字時,自然容易被這些語言所打動。

此外,該類文章所宣揚的思想大都是人們所熟知的。或者說,該類文章所傳達的多數觀點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只是,現實生活中,人們所面對的問題要複雜得多,不可能像虛構的人物那樣將這些想法完全踐行在現實中。此外,一些因素在現實中所能發揮的極其有效,但作者卻可以通過排除其他因素,凸顯這一因素的影響力。這也是為何有不少人在閱讀這些心靈雞湯時感覺受到了啟發,然而在面對現實問題時依舊一籌莫展。

用網友的說,這些文章總是選取一些生活中的瑣碎之事,將之包裝成個人成功中的關鍵因素,而將人們為成功付出的汗水與努力盡數掩去。那些真正為生計、為事業奔波過的人自然不會被這些美言迷惑,然而那些尚未踏入社會的人,卻可能被這些文章所誤導,而不願努力。

不要被心靈雞湯矇蔽了雙眼

心靈雞湯所編造的謊言不僅僅是這些。面對工作受挫的人,這些文章鼓吹心靈的安寧與眼前的幸福,貶低人們付出的努力與辛苦;面對不幸的人,這些文章通過編造故事,以“條件比你更差的人卻比你更知足”來讓讀者產生優越感。換句話說,面對讀者的實際困難,這些文章根本無法提出有效的方法,它們只會誇大苦難中的那一點點光芒,將之吹捧成最大的幸福,讓它們的讀者沉迷其中。而一旦讀者認同了這些觀點,自然也就不會再積極地改變自己的現狀。畢竟好逸惡勞是人們的天性。

記得在網上見到有人將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歸於心靈雞湯的範疇內,因為在這篇文章中有這麼一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按照這位網友的說法,這是一個人處於低谷時的自我麻醉,認為自己遭受這些苦難,是因為上天要賦予自己重要的使命。

然而問題是,孟子強調的是,憂患可以磨鍊人的意志,激勵人奮發圖強,他並沒有說經歷苦難的人都能成功,更沒有鼓勵人安於苦難的現實。這樣一篇文章,竟被解讀成麻醉讀者的安慰劑,可謂荒唐至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