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最憂鬱的一篇童話

安徒生最憂鬱的一篇童話

童話是我從幼年到現在都喜歡的題材,而安徒生童話又是其中最打動我的,沒有之一。

越長大越清楚,安徒生童話不只是寫給孩子們看的,更是寫給成年人看的。

安徒生曾在一封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來寫童話,但是同時我也沒有忘記成年人。當我寫一個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的時候,我永遠記他們的父親和母親也會在旁邊聽,因此我也得給他們寫一點東西,讓他們想想。”

在《海的女兒》裡,知道人的高貴在於擁有一個善良而有愛的靈魂;

在《皇帝的新裝》裡,看到人性中趨炎附勢的醜態,也看到赤子之真;

在《賣火柴的小女孩》裡,既流露對現實的絕望,又滿懷對未來的期望……

這些為大多數孩子和大人熟知的童話故事,多創作於安徒生的前半生。


在《安徒生童話(插圖本)》 (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序言裡提到,安徒生童話創作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40歲前創作的童話浪漫主義色彩濃厚,是“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40~47歲之間的童話開始比較直截的描寫現實,出現了賣火柴的小女孩貧窮窘迫的生活場景;而47歲之後,他的童話變成了“故事”,調子變得低沉憂鬱,儘管還保有童話的美麗幻想,但總體是更現實,也更悲觀了。

由於安徒生貧困的童年經歷以及成年後的自卑孤獨,他後期創作的筆調趨向低沉,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在他的創作後期,有一篇童話,我小的時候讀過,當時讀不懂,但是那種強烈的畫面感卻總是清晰的停留在記憶中。於是每隔幾年翻出來再讀一遍,每一回都有不同的感悟。直到最近又重讀了一遍,才終於能夠理解故事主人公的感情,也終於可以確定這種濃得化不開的情緒,就是安徒生本人給自己一生所作的註解。

這篇安徒生童話的名字是:《柳樹下的夢》。

安徒生最憂鬱的一篇童話


1、永遠美好的故鄉

小時候讀《柳樹下的夢》,一直不明所以,但是對文字描述出來的童年樂園“卻格小城”卻記憶深刻,且歷久彌新。

童話故事發生在一個小花園裡,一對青梅竹馬的小夥伴身上。

“在這樣的一個小花園裡,長著一棵接骨木樹;在另一個小花園裡長著一棵老柳樹。”小克努得和小約翰妮從小就喜歡在柳樹下玩耍,他們形影不離,父母都是窮苦的人。

安徒生用溫柔又細膩的筆觸描寫著這個卻格小城裡的景緻,明明一切都很普通,卻顯得處處都很可愛。公園裡的那棵老柳樹在他的筆下比別的柳樹漂亮得多,兩個孩子總是坐在它的樹下,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可惜曾經感情真摯的小夥伴,因為各自的家庭和際遇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長大後的克努得,不管如何努力、找尋、追求,他始終只是一個平凡的鞋匠,與成為美麗高貴的歌劇明星的約翰妮只有越來越遠的距離。

當他克服自卑、孤注一擲的向約翰妮表白心跡,這位被他愛戀了一生的女孩,終究選擇了忘卻曾經的純真,拒絕了他的一片痴心。

被拒絕後的克努得選擇了流浪,窮困逼著他艱難維生,而自卑又摧殘了他的信念。

最後,克努得的痛苦和絕望終結於異鄉的一棵柳樹。那棵柳樹讓他感覺回到了故鄉的懷抱:“他在冥冥中感到,柳樹在向他垂下子。 這樹像一個威嚴的老人,一個“柳樹爸爸”,它把它困累了的兒子抱進懷裡,把他送回到那有廣闊的白色海岸的丹麥祖國去,送到卻格去,送到他兒時的花園裡去。”

克努得死去了,他得到的天堂不是宗教教義裡的那個天堂,迎接他的上帝也不是宗教層面的上帝,他的天堂是故鄉,他的上帝是真愛和希望的化身。

故鄉在安徒生的筆下,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儘管它並不算特別可愛,但“當你在一個地方真正住慣的時候,你總會發現某些可愛的東西,你就是住在世界上別的最可愛的地方,你也會懷念它的。”

所謂鄉愁,如同初戀情結一樣,有一種不可解釋的神秘魅力。

《柳樹下的夢》裡那棵河邊的老柳樹,就這樣幻化成了永遠美好的故鄉,幻化成了美麗的鄉愁,飄飄蕩蕩,無所依靠,無可替代,落葉歸根。

這份鄉愁寄託著思念,淡化了故事中愛情的痛苦,卻給整篇文字都塗上了一層淡淡的哀愁和憂鬱。這就是我每回讀《柳樹下的夢》時,心底泛起來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也許每一個異鄉的人讀起來都會有深刻的體會。


2、薑餅愛人的故事

克努得和約翰妮在童年時期,每年都會在市集的季節,聽賣糕人講薑餅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有魔力的,聽了就會紮根在心裡。故事是這樣的——

櫃檯上的兩塊薑餅,一塊是男子的形狀,戴著禮帽,一塊是女子的形狀,戴著一片金葉子。男子左邊心臟位置有一顆苦杏仁,而女子全身都是薑餅。他們在櫃檯上日久天長的待著,慢慢產生了愛情,但是誰也不願意先說出來。女薑餅覺得男子先說才對,男子則認為得她一定已經知道自己的心意。最後,女薑餅變幹了,裂成了兩半。

賣糕人將裂成兩半的薑餅分別給了克努得和約翰妮,他們捨不得吃掉。他們在柳樹下把這個“愛情故事”講給小夥伴們聽,最後薑餅被別的孩子吃掉了,但是這個故事一直留在了小克努得和小約翰妮的心中。

愛一個人是要說出來的——這是小克努得長大以後,從薑餅愛人故事裡學到的最深刻的真理。

他一直默默的深愛著約翰妮,從小時候就開始了。直到約翰妮全家搬去了哥本哈根,他們分開了。19歲那年,他到哥本哈根去找約翰妮,重逢的喜悅讓他更確信兩人之間的感情。而約翰妮為了前程再次離開,兩人最後在異國偶然邂逅,克努得始終還是一心一意地愛著約翰妮,不管他身處貧窮還是終於過上了不愁溫飽的日子,他的心都沒有變過。他以為,約翰妮也是和他一樣想的,但是他知道,他不能像薑餅男子那樣,即使知道對方也愛自己,也不能把話藏在心裡,一定要把愛說出來。

當他真的鼓足勇氣向心愛的約翰妮表白的時候,得到的卻是淡漠而堅定的拒絕。他眼看著約翰妮與一名富有的高貴的男子訂婚了,而命運留給他的只有貧窮和低賤。

可憐的克努得最終在貧困和思念中死去,而他在臨死前終於懂得了那個薑餅男子的心臟位置為何會有一顆苦杏仁。

我在長大以後重讀《柳樹下的夢》,才終於品嚐到薑餅男子心口那顆杏仁的苦味。那是一種兩難的結局:不把愛說出來,等待他的是無盡的遺憾,而把愛說出來,迎接他的卻是斷崖式的絕望。

安徒生一輩子沒有結婚,他對愛情的感受和理解,比一般人更純粹。造成他一生孤獨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他童年時期貧困生活所造成的深入骨髓的自卑。他就是那個薑餅男子,他也是克努得,現實中的他雖然沒有在異國死去,但是他心底那份愛人的赤誠和坦然接受愛情的勇敢,也早早被埋葬在故鄉的柳樹下了吧。

《柳樹下的夢》透露出一種悠遠淒涼的美,這種故事裡嵌套故事的寫法,給這篇憂鬱的童話故事建構起如夢似幻的框架,讓人讀起來像是夢一場,卻又真真切切的心疼起來。


當然,不管安徒生作品最後變得如何憂鬱都好,不管他在文字裡揭露了多少醜陋現實都好,在他一生髮表的的168篇童話故事裡,始終不變的是愛和善良的主題。

安徒生最憂鬱的一篇童話

*END*

作者簡介:半夏微晴,默默碼字的文學小碩,保持少女心的職場媽媽,堅持原創的偏執頑固派。惟願用己溫暖文字,看守你我赤子之心。個人公眾號:半夏微晴(ID:yyps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