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男寡女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孤男寡女其实是一种浪费

随着经济发展,思想的解放,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身主义者,他们不谈对象,不结婚,一个人生活。孤男和寡女,就是擦不出爱情的火花。

同事中就有这样一个人,准确来说,他应该是个单身主义者。都三张开外的年龄了,父母都急得心急火燎的,人家依旧是个独行侠,不急不躁,我行我素。

有人说:“谈恋爱太费钱了。有了男/女朋友之后,出门约会,看电影、逛个街都要花钱,吃饭也不能将就,要到外面餐馆吃,一顿就小几百。逢年过节的,更是不得了,随随便便送点小礼物,搞点小浪漫就得大半个月工资下去。更别说谈婚论嫁了,光是礼金就要了半条命,多浪费钱啊,单着多好啊。”

你以为单身就能省钱了?太天真了,要知道,孤男寡女才是真正的浪费。

既然越来越多的人标榜自己是“单身贵族”,那么单身一族“贵”在哪儿?贵在生活成本。

这种“单身贵族”往往是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比如单身女性,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诸如门锁坏了、马桶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她们无法独立维修,只能花钱请工人来做。而单身男性,大多不善于做家务,像一些做饭、洗衣服、拖地、整理收纳之类的家务活,有时候都应付不来,只能雇保姆或者请小时工。

并且因为独身,不用投资另一半,不必留出感情费用,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在对待自己喜欢的事物上就会格外大方。与其他阶层相比,他们更有花钱的激情和冲动,只要东西够有趣、自己喜欢,他们就会变成最豪爽的人。所以对于商家来说,他们是最理想的顾客。

这种孤男寡女式的生活方式正在各个产业蔓延开来,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消费自主性高;二是极度要求便利。他们渴望独立而快乐的单人时光,认为不婚、不生也没什么不好,情愿把时间与金钱投资在自己的梦想或嗜好上。他们一个人旅游、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的生活,正在创造出一个人的经济潮。

意大利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家庭平均消费的调查。一个普通的意大利家庭,家庭成员从两人到五人不等,平均每人每月消费是187欧元,而一个人生活的平均月消费达到320欧元,整整多出了71%。前几年,英国也做过相同的调查,结果表明:已婚人士一年的总支出要比独身者少了5000多英镑,一辈子独居的人要比已婚的人多花25万英镑。

国内也曾做过此类调查,情况大体相似。原因很简单,已婚家庭里的家务清洁有免费的人去做,一日三餐也不需要多花钱,只要对食材进行加工,只需付原材料的钱。但是单身人士,却只能外出就餐,或者点外卖,把昂贵的快餐作为食物,不仅被“剥削”了原料费,还付出了近一倍的人工费。而且对于一份重量相同的食物,比如一个西瓜,一锅米饭,已婚家庭一顿饭就可以全部解决,单身族却只能吃掉一小部分,剩下的几乎都浪费掉了,从而成本大大增加。

由此可见,单身生活成本更贵更浪费。但对乐在其中的单身族来说,他们在乎的是自我感受。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是主动成为孤男寡女的,那些迫于无奈被动成为单身者不喜寂寞,更是渴求脱离单身。这些人所需要的成本就更多了。

这种想要脱单而不得的单身人群,在生活和工作之余不免会感到寂寞。那么如何排解这种寂寞心理,便引发出了所谓的“寂寞商机”。

首先就是各种宠物行业的兴起。尤其是单身女性,由于天生母性使然,她们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宠物情有独钟。据美国动物医院协会报告显示,人们领养宠物并且把宠物作为自己孩子的比例,从20世纪末的28%逐渐升高到如今的83%。

宠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单身人士生活里的重要成员。而宠物市场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比如各种宠物衣服、宠物食盒、宠物美容、宠物配对,甚至连宠物殡葬业也被各大商家“占领”。我曾见过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单身女士带着狗狗去宠物店做造型,一个简单的修毛就花费掉近千元。

其次就是相亲交友机构。数据显示,我国各种网络婚恋交友网站的总收入加起来已经接近30亿元。中国最大的婚恋交友网站——世纪佳缘,注册用户高达1.2亿,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不经考虑就购买奢侈品的单身消费者占总单身人群的30%,这简直让人吃惊。

另外,近年来单身公寓也逐渐走进大众视线。一家报纸上曾报道,在杭州有一片单身族的群居地,几个八零后的年轻人在那儿租下了5000多套公寓,经过一些精装或简装的装修,以“单身公寓”的名头推销出去,一时间火爆异常。而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的“单身公寓”已经变成了一项非常红火的事业。

对商家来说,满足单身族群的消费心理是一项庞大的商机,为了尽可能挖掘这一群体的消费潜力,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参与了进来。

家电、娱乐、餐饮、住房、生活用品、旅游,各行各业都能看见单身的“痕迹”,聪明的商人借此大做文章,各种适合单身人士使用的小型家电、餐厅的各种单身座位都应时而出。单身人士见到这些量身定制的产品自然喜不自禁,趋之若鹜。

由此看来,孤男寡女实际上是对个人生活成本的一种“浪费”,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种新型经济消费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