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做過一次菩薩,你就沒法做人了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作者寫過這樣一句話:

“做過一次菩薩,你就沒法做人了;給過別人一次生的希望,你就不能再把希望奪走”。

《我不是藥神》:做過一次菩薩,你就沒法做人了

何其沉重的一句話,英雄都不是天生的。有些時候你連選擇的機會都沒了,只能向前,不敢停下來,因為害怕、因為恐懼。

《我不是藥神》上映引熱議,因為裡面都是活生生的人,鮮活得就在我們每一個人身邊。裡面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曾在我們的生活裡上演,那樣真實,那樣刺眼,真實得連絕望的眼神、急促的呼吸聲都那般相似。

開始看到預告片的時候,還以為是喜劇片。懷著像往常看山爭哥喜劇的心情走進影院,想來又是一場枯寂生活的調味劑,未曾想看到最後不似往日那般歡笑,只是默默的離開,默默的回家,默默的睡了。

《我不是藥神》:做過一次菩薩,你就沒法做人了

英雄都不是天生的。

救世主的真身是個落魄、油膩、家暴的中年男人,靠賣保健品勉強度日。在我們的身邊像這樣苦苦掙扎的人太多,以至於我們都是麻木的見怪不怪了。

妻離子散,父親病重,生活無情的抽打著這個油膩的中年男人,恐怕他這一生從未對錢有過如此迫切的需求。一種小人物面對“命運”的無力,拿什麼去抗爭,那頓路邊的那頓酒思緒良多。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會選擇,是上天就沒給我們選項。

《我不是藥神》:做過一次菩薩,你就沒法做人了

程勇在沒錢就要失去兒子,父親就要準備等死的時候,“命運”可沒給他準備和選擇的機會。就是這樣真實的,在一夜之間你就必須站起來走出去,只有一條路。你就不敢想停下來是什麼結果。

“救世主”開始賣藥的目是要賺錢的,但賺錢的目的卻也是為了救人,救重病的父親,也就救自己。結果就是他賺到了很多錢,也順便救了很多人的命。

在警察的追查、假藥販子的脅迫下,他選擇:拿錢不幹。即便那些身邊的兄弟、朋友會因此沒命,可一個小人物哪裡管得了這麼多?

“我上有老小有小,我不想坐牢,我進去了他們怎麼辦?”

“我現在有錢,幹嘛還去做犯法的事”。

《我不是藥神》:做過一次菩薩,你就沒法做人了

自私嗎?這才是真實人性當中的一種,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凡胎肉體。

很多時候生活都要求我們要硬一點面對。

沒有誰是天生就做好了當英雄的準備的,一步步擊破這個上海小男人的是,那些曾經在他周圍鮮活的生命、那些可能今生都忘不了的眼神、那些讓他忍不住的瞬間。。。

那些曾經將他包圍的一個個瞬間、那些帶著希望的眼神,一步步擊破這個上海小男人,使他記得人性還有一種叫做善的真實。

你給了別人生的希望,你怎麼還能拿走它。

《我不是藥神》:做過一次菩薩,你就沒法做人了

初時在面對黃毛搶藥,他追著打;當知道這個小孩患病因為連累家人離家出走,把藥分給病友時,他把搶回來的藥還給黃毛,他的心就開始被刺破,只是他不願意面對自己真實的另一面。

面對思慧時,他是心動的,甚至是急切的,在房間裡激動的脫光了衣服;當他轉身看到思慧患白血病的女兒站在門口,小女孩沒有見到陌生男人的那種驚訝、恐懼。無疑在暗示我們,一個沒有穩定收入的單親媽媽,在給孩子治病的這些年曆經了太多的難言之苦。

那個眼神讓人太不忍心了。

在呂受益的家裡,他看到生的希望。他曾經給了這家人生的希望,可他又親手把這個希望斷送。

就這樣一個小人物,被一點點的刺破。就像在審判庭上他所說的那樣:看著這些人,他難受,他過不去了。

​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當你親眼看到了生死,親眼看見了苦難,當能給別人帶去希望的的時候,你才能明白怎樣去選擇。

《我不是藥神》:做過一次菩薩,你就沒法做人了

因為真實,因為鮮活,所以才那樣刺眼。很多人還沒想好要怎樣過這一生,就連命都沒了。

就像《無問西東》講的那樣,“如果你提前瞭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我曾這樣叩問自己,可我卻不敢給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

血淋淋的真實總是那樣的刺眼,太多的因病返貧,太多的錢財兩空。

還記得遠離故土的這些年總是聽說了那麼幾個相熟的,曾經活生生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就像煙塵那樣消散了,最終家人還是落得個人財兩空。當現實那麼直挺挺的放在你面前的時候,我不知道你需要怎樣自處。

《我不是藥神》:做過一次菩薩,你就沒法做人了

可現實就是那麼直白的戳在我們面前,小人物無論在哪個時代總顯得那樣卑微。小人物,大時代,再大的時代,也是由一個個故事拼湊起來的。

還有一句最直戳人心的臺詞:“這世上有一種病你治不完,也治不好,那就是'窮病'。“可那又怎樣,只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

萬物皆有裂痕,但那又怎樣,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