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譜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

封面文章|譜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

封面文章|譜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

今天(7月10日),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開幕式並發表了題為《攜手推進新時代中阿戰略伙伴關係》的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指出,中阿兩大民族雖相隔遙遠,卻親如一家。中阿始終是互利互惠的好夥伴、同甘共苦的好兄弟。

中國今天已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心。

6月22日—23日,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外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實踐經驗,系統闡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如何做好對外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指明瞭前進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以“十個堅持”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

“習近平外交思想根植時代、引領時代,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斷開創新局面。”國際問題專家、十二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前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於洪君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指導思想和基本主張

封面文章|譜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

△ 6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宴會,歡迎出席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的外方領導人並發表致辭。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

隨著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心,習近平主席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重大課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

“面對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複雜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方面堅持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堅持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的基本估計;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認識到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於洪君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趙梅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金融危機以來,國際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漸漸走到了世界前臺。在西方歐美國家受到重創的情況下,新興經濟體崛起,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中國也需要在世界上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一些國家對我國發展道路、在世界格局中發揮的作用有諸多猜疑和誤解。例如現在經常討論的‘修昔底德陷阱’,其實並不是中美必有一戰,而是會平等協商,對話不對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其實就回答了這個問題,中國是要實現永久的和平,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趙梅說。

“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確立讓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頂層設計更加清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認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理念,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主要抓手,以深化外交佈局為依託打造全球夥伴關係……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了系統規劃和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旗幟鮮明地主張,在國際事務中‘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擯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於洪君告訴《中國報道》記者,“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有更大發展和更大作為,將更加深刻地影響和牽動世界格局重組和國際秩序重建。”

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封面文章|譜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

△ 6月10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提出,“我們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對外工作理念,使我國對外工作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展現出令全球矚目的新作為、新氣象、新風範。

6月10日,“確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理念”等具有鮮明中國印記的內容明確寫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青島宣言。去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陸續納入聯合國文件到此次成為上合組織8國政治共識,不到8個月時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是世界範圍內被廣泛認同的理念。

這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個精彩典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重大課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外交不講‘一家說了算’,是一種講求合作、包容的外交。西方大國是劃定勢力範圍,或者用霸權,你要進入我的體系、聽我的話。而中國講求履行大國責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趙可金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中國人看待問題,主張‘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我們中國人搞外交,不像美國那樣氣勢洶洶的,而是能夠包容、聽得進別人意見。這是中國的風格。”趙可金說。

趙可金表示,西方人看問題,以制度為核心,就是“你要進入到我的制度裡來”;中國人解決問題,取決於大家能不能接受,目的是把問題解決了,不在乎用哪個國家的方法。“所以中國的氣派是一種雍容博大的氣派,是一個總體性的戰略考量。”

新華社報道了這樣一份緊湊的外事日程:6月19日至21日,短短3天內,習近平主席分別會晤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尼泊爾總理奧利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總理奧尼爾等4位到訪的外國領導人,會見來華出席“全球首席執行官委員會”特別圓桌峰會的知名跨國企業負責人,並同他們座談交流。

這是一種飽含誠意的相處之道:不管來自世界哪個大洲,無論國家大小、貧富、強弱,中國總是平等相待,以禮相待。

中國的外交誠意也讓更多的國家信任和依賴。2017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福建廈門舉行,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中國報道》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前來廈門出席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的幾內亞總統孔戴,與企業家一起全程參與了以互聯互通為主題的專題研討環節。

“希望中國企業能幫助非洲實現進一步發展,加快推進互聯互通建設。非洲已經錯過了前三次工業革命,希望能趕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孔戴說。

全方位多層次全球夥伴關係

“中國曆來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和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全球夥伴關係,一直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努力方向。”於洪君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係;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展現新作為。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同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會談會見多達50多人次。主客場並進,雙多邊結合,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外交全面拓展,中國堅持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繼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朋友圈”越來越大。

“中國構建了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於洪君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大國關係在國際關係體系中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意義,因而中國特別重視大國關係,“為推動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習近平作為中國國家元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傾注了大量心血。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於洪君介紹說,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歷經20餘年,經受住了各自國內形勢變化和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顯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2013年習近平作為國家元首首次出訪選擇俄羅斯,雙方確認了中俄關系發展的中心任務是加大相互政治支持,全面擴大務實合作,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協調與配合。2015年,中俄雙方發表《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和《關於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倡導合作共贏的聯合聲明》兩份文件。

“歐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區域性國家聯合組織,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具有獨特作用和影響。作為當今世界的‘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和兩大文明’,中歐關係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點方向之一。中歐建交40多年來,建立起60多個對話磋商機制,涵蓋了中歐合作的各個領域。”於洪君說。

“中國是世界上週邊環境最為複雜的大國。近年來,周邊外交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總體佈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比如東南亞地區十個國家共同組成的東盟,是中國周邊地區最有活力的區域合作組織,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多次訪問東南亞國家。”於洪君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另外,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永遠做發展中國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2013年3月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後,立即訪問非洲,提出了一系列對非援助的新舉措。”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馬小軍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佈局,成功駕馭和形成了為中國發展營造良好外部條件的國際環境,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公正合理髮展

封面文章|譜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趙可金表示,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均衡和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轉型,以中國為代表的一大批新興經濟體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強烈呼籲變革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中國堅持多邊主義,重視發揮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多邊組織和機制的作用。通過主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北京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等系列主場外交活動,引領世界經濟向更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方向發展。

“中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在新的形勢下,中國堅持推進‘雙構建’,即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另外,還發出‘一帶一路’倡議、牽頭成立亞投行等,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推動了國際秩序更合理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趙梅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如今,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80多個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也已先後5次擴容,成員總數增至86個,遍佈全球各大洲。“中國積極搭建新的國際合作平臺,開闢了人類社會走向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路徑。”於洪君說。

趙可金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中國積極參與推進建設全球治理體系,對中國和全球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一方面,面對世界問題,我們積極提出中國方案,加強國際合作,獲得世界的廣泛認可;另一方面,我們著力推動既有的制度改革,讓國際秩序向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還推動更合理的改革,有利於世界更進一步和平發展;同時,我們繼續推動堅持轉化現有的制度,把國際上大家在做的事情能夠通過中國的努力做得更好。”趙可金說。

在推動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阿富汗問題、敘利亞問題等地區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中,中國的建設性作用贏得各方普遍讚賞。“中國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支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如此讚譽。

(本文刊發於《中國報道》2018年7月刊)

封面文章|譜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