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 把轉作風的成效體現在加快發展上

在全省率先啟動“局長進大廳”現場助民服務活動,全區38個窗口單位“一把手”進駐政務服務大廳業務窗口,面對面辦理審批服務事項,累計取消權力事項122項,清理規範繁瑣證明事項60項,公佈企業和群眾“最多跑一次”事項432項,646項政務服務事項全部納入政務大廳集中辦理,利用在線審批監管平臺辦結項目171個……這一連串數字背後,是甘州區深入轉變作風,改善發展環境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甘州區以“轉作風、強素質、優環境、促發展”為核心內容,不斷健全責任體系,及時落實問題整改,嚴格抓好督查問責,深入推進作風建設年活動有序開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障。

對照省、市、區列出的突出問題表現形式,著力解決10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同時廣泛徵求意見,通過調研走訪、座談交流、問卷調查、設立徵求意見箱、開通熱線電話等方式,認真查擺梳理突出問題。通過區領導“一線巡診”精準指導點問題、作風辦“深度問診”把關號脈查問題、多部門“綜合會診”橫向聯動找問題、各級各部門單位對徵求到的意見建議和查擺出的問題進行“集體會診”,從基層暴露出的問題中反思,力求將問題找實找全。深入開展“背靠背”徵求意見活動,面向企業業主、外來遊客、社區居民、辦事群眾、學生家長、醫病患者,徵求有關發展環境、公共服務、執法行為方面的意見建議,切實把問題查實找準摸清。目前,全區各單位共召開意見徵求會248場次,發放徵求意見表9967份,梳理彙總領導班子作風問題1841個,“背靠背”徵求反饋問題127個。

聚焦問題癥結 狠抓整改落實

“以前辦事先來政務大廳填完表格,還需要到醫保局找局長簽字,再過來備案,現在‘局長進大廳’,不到20分鐘事項全部辦結。”6月28日一大早,辦理完醫療機構申請備案的王母宮社區衛生服務站負責人田君嘴角上揚。

該區堅持把建立臺賬、狠抓整改作為推動作風建設年活動的重要抓手,認真落實整改工作領導掛項、掛牌銷號和月報告制度,即知即改問題527個。緊盯省市作風專項督查反饋及2017年以來中央和省市各類督查、巡視、審計反饋的264項問題,逐一列出問題清單,全力推進問題整改,264項問題至目前已整改240項。

深入推進平安甘州建設,大力實施“雪亮工程”,積極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和非法集資專項治理行動,摸排涉黑涉惡線索84條,打擊處理破壞營商環境案件6件29人。開展社會治理創新行動,讓信訪矛盾糾紛“一站式服務、一攬子解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強化監督管理,建立“構建誠信、懲治失信”合作機制,紮實推進執行難百日會戰,營造公正嚴明法治環境。

輿論宣傳先行 暢通投訴渠道

在甘州在線、區廣電臺開設專欄,著力搭建宣傳陣地、主流媒體、“互聯網+”三大平臺,將單位宣傳欄、社區廣播、鄉村大喇叭、戶外廣告牌等傳統方式,與單位微信公眾號、商業門店電子屏、公共服務車輛車載等新媒體平臺深度融合,大力營造轉作風、樹新風、重實幹、促發展的濃厚氛圍。至目前,編髮簡報64期,甘州在線、甘州電視臺發佈稿件278篇,在省市級媒體發佈稿件118篇。同時,建立明察暗訪、隨機抽查、重點督查常態化監督機制,對重點工作部署不力、學習教育流於形式、工作作風不嚴不實的41個部門單位進行通報批評,對環境衛生整治不徹底的1個單位進行約談。集中公佈62個部門單位作風問題投訴舉報電話、網絡郵箱,公開接受群眾、社會和輿論監督。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企事業單位、居民群眾中聘任30名作風建設義務監督員,參與明察暗訪和監督評議。至目前,受理群眾投訴13件,處理辦結11件,正在辦理兩件。

優化發展環境 推動重點工作

該區廣大黨員幹部堅持把作風轉變的成果體現在推動發展、優化環境、改善民生上,用各項工作的實際成效衡量和檢驗作風建設年活動效果。上半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79.7億元、增長4.8%;固定資產投資44.25億元、增長17.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6億元、增長7.5%;公共預算收入4.62億元、增長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0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82元、增長8.5%。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啟動農村、機關、國有企業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工作,規範設立30個區直部門單位黨組,篩選確定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典型10個,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235個,12個貧困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零突破”,整頓轉化後進基層黨組織15個。生態工業招商成效明顯,投資1.52億元實施山丹河甘州段汙染水體治理項目,張掖市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加快推進。投資3億元完成營造林9.44萬畝,栽植各類苗木546萬株。投資1.4億元實施崑崙大道改造、園區綠化等項目12項。引進新建項目21項,落實到位資金12.45億元。精準投放“兩後生”培訓、危房改造、醫療救助等到戶項目資金3226萬元。建立“三合一”幫扶機制,篩選602戶企業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結對,落實幫扶現金物資364.08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61個,幫辦實事745件。在12個貧困村組建成立7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投母還羔”、訂單保底收購、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210戶貧困戶參與產業扶貧,貧困村實現龍頭企業全覆蓋。培育壯大貧困村特色富民產業,累計建成10萬隻肉羊、1萬畝旱地穀子、1萬畝中藥材產業示範基地和7個設施蔬菜示範點、5個養殖示範點,貧困戶內生動力不斷增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落實玉米制種51萬畝,大田玉米15萬畝,高原夏菜37.6萬畝,發展中藥材、馬鈴薯、食用菌等特色產業8.24萬畝,新增設施農業7300畝;啟動建設明永灘萬畝戈壁農業產業園,新建連片日光溫室120多座、鋼屋架大棚500多座。加快現代畜牧全產業鏈建設,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大力開展城市品質提升行動,加快實施八大出城口改造工程,拆除老舊房屋1391戶,完成青年東街等街路改造7條,郵電賓館萬家便民市場、潤泉湖市場建成啟用,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深入實施旅遊產業“四大行動”,配套完善張掖大佛寺等3個4A重點景區功能設施,啟動蘆水灣生態旅遊景區4A創建工作,濱河新區汽車自駕營基地等一批補鏈延鏈項目加快建設。加速發展商貿物流業,搬遷老城區南關寵物、花鳥市場,啟動建設張掖現代綠洲農副產品綜合交易市場寵物市場。民生保障水平更加有力,投入全面改薄資金3677萬元,實施甘泉街小學等“改薄”項目6個,積極推進健康甘州建設,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89.5%。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高度重視建檔立卡戶以外的特殊困難群體,全面完成城鄉低保、五保提標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