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韌鋒利,剛柔相濟,寒光逼人,紋飾巧致——龍泉寶劍

龍泉寶劍,是中國古代兵器的代表,中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之一,因產於浙江省龍泉縣而得名。龍泉生產的劍“精美絕倫,斬銅如泥”,稱為龍泉寶劍。

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他的《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一詩中曾寫了“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的詩句。在這裡,龍泉成了“寶劍”的代稱。

龍泉寶劍又稱“七星劍”,按其不同性能分為三種基本類型:硬劍(以剛利著稱)、軟劍(以柔韌著稱)和傳統武術劍。此外,還有云花劍、手杖劍、魚腸劍、鴛鴦劍等29個品種,近百種款式。

堅韌鋒利,剛柔相濟,寒光逼人,紋飾巧致——龍泉寶劍

龍泉寶劍

(淵源)

相傳在春秋末期,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云遊江南各省,當他到達浙江龍泉時,發現秦溪山下,有一泓湖水,甘寒清洌,湖邊有七口井,恰似天空北斗星座:用湖水淬劍,能增強劍的剛度,正是鑄劍的好地方。歐冶子就在湖邊支起爐灶,用附近山中鐵英鑄成“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寶劍獻給了楚王,受到重賞,“龍淵”寶劍也從此出名了。後人為表示紀念在井旁修了歐冶子將軍廟,並將鑄劍地改名為“龍淵”,這裡所產寶劍也都刻上龍鳳和七星標誌。由此傳下技藝。後來廟宇舊跡猶在,七井尚餘一井。唐朝時,龍淵劍名聲大震。後因避唐高祖李淵諱,以“泉”代“淵”,“龍淵”改稱“龍泉”,即今浙江龍泉。後來人們又將秦溪山湖改名為劍池湖,並在山北麓建立歐冶子廟,還編造了不少關於龍泉寶劍的故事。

據《龍泉縣誌》記載,在清代就先後開設有鄭義生劍鋪、廖太和劍鋪、千字號劍鋪和萬字號劍鋪,均以劍刃鋒利、劍質上乘而著稱。至清末民國初,在龍泉縣城沿溪北岸一條街,設有千字號、萬字號、壬字號(沈廣隆)、金字號、永字號、禾字號、周國貴等7家劍鋪。其中千字號、萬字號和沈廣隆,被稱為龍泉寶劍3大家。民國十九年(1930)龍泉劍鋪又增加到11家,當時龍泉縣每年鑄劍二千把,年總產值八千元左右,行銷於溫州、杭州、上海等地。

新中國成立後,龍泉寶劍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擴大了生產規模並開發出大批新產品。1972年,第二、三代傳人沈煥周與其子沈新培二人竭心鑄就四柄高檔龍泉寶劍,作為國禮贈送正值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松。1992年龍泉劍又在國際武術博覽會上榮獲金獎。龍泉寶劍作為中國傳統的工藝品和武術運動器具,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推崇和喜愛。

(特色)

堅韌鋒利,剛柔相濟,寒光逼人,紋飾巧致——龍泉寶劍

工藝精湛的龍泉寶劍

龍泉一地蘊藏有礦石“鐵英”,磨劍的“亮石”和做劍鞘的花櫚木,秦溪山泉可以淬劍,茂密的森林能夠提供充足的木炭燃料。

龍泉寶劍的製作要經過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歷代鑄匠鑽研,龍泉寶劍在產品的質量上形成了堅韌鋒利、剛柔相濟、寒光逼人、紋飾巧致四大傳統特色。

第一,堅韌鋒利;“削銅如泥”。1978年,在我國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集會上,龍泉寶劍的製作藝人曾當眾表演。他用一把龍泉寶劍,不費力地將疊在一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卷。

第二,剛柔相濟。古代的龍泉寶劍用生鐵鑄造,後來則用中碳鋼鑄造,加之淬火工藝恰到好處,使中炭鋼具備了彈簧鋼的特性。如將一把薄型寶劍捲成一個圓圈,束在腰中,像系裙的腰帶。解開後,寶劍挺直如故。

第三,寒光逼人。龍泉境內有一種名叫“亮石”的磨石。在這種石頭上磨製出來的寶劍,寒光閃閃。龍泉寶劍全靠手工磨光,從粗磨、細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數日甚至數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

第四,紋飾巧致。劍身上刻有七星標誌和飛龍圖案。在劍身上刻花,也是龍泉劍的一項絕技。劍工們一不用彩筆,二不照圖樣,只用一把鋼鑿在寬不盈寸的劍身上刻鑿,刻好後澆上銅水,經剷平加磨,飛龍圖案,生動自然,永不消失。

龍泉寶劍以這四大特色而著稱,其選材考究,有“三斤毛鐵半斤鋼”之說,鍛打火候掌握得當,成分均勻,花紋清新;淬火方式也很獨特,研磨十分講究。龍泉寶劍的鍛打技藝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兵器史、冶金史和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傳承)

作為地域,龍泉因寶劍而得名;作為寶劍,龍泉因產地而流傳。今天不僅有“龍泉寶劍”的註冊商標,而且還榮獲“中國龍泉寶劍之鄉”的特色區域稱號。2001年10月龍泉寶劍被浙江省經貿委認定公告為受保護的“浙江省首批傳統工藝品種”之一;2005年龍泉寶劍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歐冶子所開創的龍泉寶劍傳統技藝,其豐厚的文化功能及其社會作用,在中國古代冷兵器史、中國古代冶金史、中國古代思想史和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影響,展現了中華民族創造力的傑出價值。今天,龍泉寶劍不僅是健身武術器械、影視舞臺道具,而且還被國家領導人當作國禮贈送,為海內外許多名人和寶劍愛好者所收藏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