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一流的知識永遠免費?

汪丁丁 | 為什麼一流的知識永遠免費?

圖片來自網絡

丁丁老師的這篇文章又把“知識付費”這個話題“炒”了起來,由於自己也在參與喜馬拉雅的音頻節目,所以對丁丁老師文中所言有體會。當初做喜馬拉雅音頻課程的時候就有諸多“水土不服”之處,一個是整體框架,另一個就是表達方式。但是現在已經很適應了。我的看法是,知識本身並無非常明確三六九等之分,但形式的差異絕對會引起信息損失。康德三大批判只能以原有的方式表達,換了個方式就不是“三大批判”了,這就是丁丁老師所說的“一流知識”的崇高感。再說經濟學,教科書有教科書的寫法,暢銷書有暢銷書的寫法,但經典,絕不是教科書的專利。上次與復旦寇老師聊天,他說他寫“五分鐘經濟學”的初衷是看到梯若爾書中的一句話,大致意思是我們這個國家的人民塑造了國家的特質,丁丁老師所說的一流知識難以大眾化,但有些知識又必須有一個“大眾化”的過程,所以,最後才有了所謂“三流的表達”,但這本質上只是“口語話的表達”。不過,必須承認的是,形式的轉化意味著信息損失,所以我在課程中也多次強調知識應用的侷限性,避免犯張冠李戴的錯誤。

正文

何為一流知識?我在《思想史基本問題》裡有長篇闡述。簡要地說,一流知識的特徵是,人類在數百年裡只有數次機會與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問題相遇,如果你幸運地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而且你獲得了重要性感受,那麼根據“懷特海三段論”,你就有了表達自己的這一重要性感受的衝動。注意,此時,你絕不會為了讓大眾理解你的表達而扭曲你對重要性感受的表達。我在《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裡談了這件事,我記得維特根斯坦就是典型。那時,劍橋的凱恩斯小圈子裡的人認為只有拉姆齊才可能採訪維特根斯坦,儘管拉姆齊是年輕天才,而且我為他特別寫了一篇傳記性散文(“流螢穿過空庭”),可是,第一天談話結束時,維特根斯坦問他聽懂了嗎,他回答沒有聽懂,希望次日繼續談話。維特根斯坦說:dam it! 因為,他只能完全重複這一天的表達,不能接受他對自己的重要性感受的最佳表達之外的任何表達,哪怕是為了讓眼前這位青年天才聽懂。這就是一流的知識,它如此聖潔,以致有幸遇到它的人只能為它而活著為它而表達,福柯的名言:記住,不是我在言說,而是話語藉助我在言說!曠野呼喊,不是我在呼喊而是查拉圖斯特拉被世界精神附體不得不如是說!那麼,大眾付費要求接受什麼樣的知識?這就是我觀察幾個月的感受,自從去年羅胖兒和脫不花到湖畔居與我喝茶,我就開始關注他們的商業模式,而且至今仍提供道義支持。可是,我無法忍受這一商業模式的折磨,它要求我反覆改變自己的表達直到商業團隊認為大眾能夠理解。我也試著為舒立團隊的同類要求折磨自己的表達,在夏威夷海邊,但都失敗了,我不可能背叛我自己。古人之學乃為己之學,今人之學才是為人之學。我通知團隊成員,我拒絕他們的模式。因為,這是昨晚我提出的“知識命題”,知識收費,羅胖兒提供的產品可以代表最高水平,也因此,那些折磨自己並因此使自己從勉強二流學者的水平降低到大眾能夠理解的水平即三流水平的人,分享知識收費的至少百分之五十收益。能夠與金錢和權力交換的知識,必定是三流的,因為表達方式不可能繼續忠於只有一流知識才可表達的那種重要性感受。一流的知識只能免費,這是因為它只吸引少數能夠理解它的人。這些人是最可寶貴的,他們原本不應付費,他們投入的理解力和伴隨著理解一流知識的艱辛,價值遠遠超過任何付費知識的市場價格。人類最稀缺的,永遠不是權力與金錢而是理解(關於“善知識”的判斷力)。雖然,芸芸眾生仍被權力和金錢驅趕著,虛度年華。

我再解釋一次:一流知識之所以難以理解或難以接受,是因為它只服從根本重要性的準確表達,它絕少服從願意付費的大眾根據市場交換原則而預期的通俗化標準。我並不反對羅胖兒的路線,我並且堅持道義上支持他以及湛廬文化的路線。胡風寫信評論毛澤東的文學路線:究竟是大眾化的文學,還是化大眾的文學?

這篇短文發表以來,我讀了許多評論,那就再補充一段文字:其實,師徒相傳,民間一直就有這樣的傳統,而且,不僅徒弟不付費,師傅如果找到了可心的徒弟,還常常付費帶徒弟呢。我知道武林高手流行這類故事。學術界也流行這樣的傳統,真優秀的學生,要是被老師盯住,不要說學費全免,還要收費呢!但記住,這可是一流的,不是三流的。蘇格拉底為什麼免費?死乞白賴在市場裡盤問年輕人。柏拉圖不喜歡智者學派,因為他們教學收費,他認為於是他們的學問是三流的。我無法繼續說服你們,如果你們不理解蘇格拉底的話。

復旦名師團的經濟學課

本課程由復旦經濟學院張軍院長領銜,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博士和我本人主講,復旦經院60後、70後、80後,學術+市場研究混搭組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在喜馬拉雅app搜索“復旦名師團”,即可查看詳情,現將課程目錄附上。

汪丁丁 | 為什麼一流的知識永遠免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