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一句“我很好”你读懂多少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没有当父母的人永远只会把它当做一句老人口中的唠叨听听就会过去,因为没有为人父母的经历他们永远不会理解这句话包含的爱与责任。

2010年我考上了大学,报到前我心里异常兴奋,终于要离开父母了,终于要离开母亲的唠叨与父亲的严厉了,终于终于我要自由了,那时的我快乐的就像一只即将飞出笼子的小鸟,然而在大学四年间我却从未知道在父母送我报道的返途中母亲一刻也没有断了那四年的泪水;在每次电话中的我很好不用惦记里有我从未怀疑过的病痛折磨;每次收到生活费时我也不曾想起这钱的来之不易,每一分都包含着父母打工的汗水。

四年时间稍纵即逝,可父母在里面的声声平安却包含着多少让我心安的谎言,而我却永远在抱怨着自己的烦恼给远在家乡的父母带去无尽的担心与惦念。

大学假期的时候央视播过一个公益短片,大意是讲一位年迈的父亲,接到女儿从远方打来的电话,对女儿的声声问候连连说:“我啊,吃得饱,睡的香…”“你妈,不在,不在,跳舞去了,我在跟一些老朋友排节目……”

父母的一句“我很好”你读懂多少

然而事实却是老板此时此刻已经生病住院,老人独自照顾老伴。但为了不让远在外地的女儿担心,父亲和母亲隐瞒了真相,选择了所有的一切都自己扛。对女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担心我们俩,家里的一切都很好”。

父母的一句“我很好”你读懂多少

善意的“我很好”包含着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儿女不在身边他们就会选择用“我很好”斩去子女所有的后顾之忧,让子女安心仿佛是那么的天经地义。但是就算千里迢迢,父母身体有恙,子女赶回去探望并照顾父母这才是天经地义,可父母想着这来来回回必定会扰乱孩子的生活,影响孩子的工作,心疼孩子在外打拼不易的他们,选择撒下一个又一个的谎言。

最近大火的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2》中,黄磊谈及父亲的话,也是让人心酸不已。他说:“爸爸都八十二了,自从春节见过一面,初二吃了一次饭,一转身到现在都没见。”好不容易黄磊挤出时间去看父亲,爸爸却总在电话里说:“你别来了,难得回家一趟,好好陪陪孩子。”在场的张杰也深有感触,还一语道破父母说这话背后的真相:“他其实嘴上让你别去,其实你去了,他还是会很开心的。”

这就是父母,心心念念惦记着孩子,却心疼孩子来回奔波,想念却又不见,然后自己独自想念。

父母的一句“我很好”你读懂多少

黄磊总结的话,更是说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中国式的父母有一个特点,叫不给孩子添麻烦。”你可能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你可能收入颇丰成就满满,可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那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当父母年富力强时,他们对你百般呵护,当父母年老体弱,再也不能为你倾力付出时,不给子女添麻烦,是他们能够给予你最后的爱。作家刘同说,有时候,不要担心确实是一种安慰,有时候,不要担心只是不想添麻烦。

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说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去采访一位老奶奶时,她觉得老人身上有一股特别的“老人味”。当问起她多久洗一次澡时,老奶奶一开始的回答,让张泉灵惊讶,但听到最后,几乎泪目。老奶奶说:“我平时尽量不洗澡,我这个岁数一个人住,洗澡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万一我摔倒了,摔瘫了,孩子的后半辈子就都耽误了。”

父母的担心永远比孩子多一分,因为他们即使年老也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看起来很好,他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减少自己可能为子女带去的“麻烦”,他们可以努力锻炼身体让自己保持健康,也可以忍受肮脏来削弱危险的带来的风险,而这一切就是为了防止生病,就算生病了,也要将可能给孩子带来麻烦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父母的一句“我很好”你读懂多少

韩剧最近比较火的一部电视剧《Dear My Friends》,讲述的是几个老年人的故事。其中,有个老人叫喜慈,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她,记忆力越来越差,独立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经常走着走着就不知身处何处。

她的冰箱上贴着这样的一段话:“要过绝对不给别人和孩子造成麻烦的生活;生病了不哼哼唧唧,自己去医院;疗养院是第二故乡,到了该去的时候,就笑着去;如果得了痴呆,一定要听朋友的话。”

这恐怕是所有老年人的心声,在他们看来,当能给子女的越来越少时,能做到的,好像就只剩下不给他们添麻烦了。

父母的一句“我很好”你读懂多少

有人形容过中国父母,一生以两种模式存在:“在线”和“隐身”。当他们还能为子女付出的时候,他们“在线”,拼命地为孩子“闪烁”。当他们年老,不能为子女付出的时候,他们选择“隐身”,宁愿病着,受着委屈,也不愿意麻烦孩子。他们默默替孩子承受着所有的压力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心疼子女,不愿再添麻烦的他们,选择悄然离去,是给孩子最深沉的爱。

在这世上,父母是对我们最好的人,也是我们最亲的人。刘同曾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当你无法确定自己现阶段要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对父母孝顺,那是唯一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做错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