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升级(一)

傅盛把一个人的认知状态进行了有趣的划分,一共是四个境界: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 知道自己不知道;

3. 知道自己知道;

4. 不知道自己知道。

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简单说明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

首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绝大多数人,甚至是现代化之前的绝大多数人类文明——除了西欧文明——都处于这个状态。他们觉得,世界上所有的知识,要么祖宗圣人已经说了,要么就已经写在经典里了,要么就是不重要的。没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

第二,知道自己不知道。你会说,这不是很正常吗?我就知道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啊。其实这并不容易,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因为经过了现代文明的洗礼。

举个例子:古时候中国人画地图,即使没有精确的地理知识,山川河流也都画的很清楚。周边搞不清楚的地方,就胡乱画一些山啊,海啊之类的。只有在近代科学思维兴起之后,西欧人画地图,才有那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该空着的地方就空着好了,这样才有好奇心去探索。人的大脑有一种本能的脑补机制,一般是无法容忍自己的世界是残缺的。即使不知道的事情,往往也会用想象力把它给补齐。所以,如果你能把自己的认知状态定义在“知道自己不知道”,那么恭喜你——首先,你已经能够克服本能,向“不知道”开放了自己的心怀。但更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不知道,一定是定义出了一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找到一个好问题,其实比找到答案更难。

比如说,我要是面对一个顶级的外科大夫,我虽然这辈子也不会去当医生,但是我对他怎们组织一台手术还是很好奇。但是仅仅有这个好奇心没有用,如果我对这个问题没有起码的认知和提前的知识储备,我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所以按照傅盛的说法,我还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所以第二个境界并不容易达到。它甚至不止是一个境界,它实际上是一种能力。

第三个境界是:知道自己知道。这个境界就高了。它难就难在,你不仅得明确把握自己的认知,还得知道你所拥有的东西在整个认知版图里的位置。说白了,你得知道,你和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的区别,你还得知道你和比你高明的人的差距。这就像一个人,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特别熟悉,一个外地来拜访的朋友,你可以领着他看东看西。

你们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他看到的是具体的东西,可是你知道这个东西的来历,相关的细节和联想,知道它在城市里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走一段陌生的路,去的时候觉得走好远,回来的时候觉得其实路也没多长,就是这个道理。一去一回,认知已经在提升。

为什么有的年长的人告诫年轻人的话,听起来就是很浅白的道理,但是年轻人就是听不进去。年长的人最后只好长叹一声——“活到我这个岁数,你就明白了”,也是这个原因。

第四个境界,就更厉害了,是“不知道自己知道”。当你对一个领域钻研的时间够长,你对它的认知达到了很深的程度,即使一个难题摆在你面前,刚开始你也不知道怎么办,但是事到临头,你真正要做决策的时候,你可能也是在赌,但是你的成功率还是要比那些菜鸟要高很多。这就是所谓的经验,所谓的灵感,所谓的认知差距。

你甚至都说不出来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策,但是你就是觉得应该这样选。这就是傅盛说的认知最高境界,你不知道自己知道。比如说晚清的时候,曾国藩的湘军有一员大将,叫鲍超。一生参与大战500场,身上有伤108处,是湘军最能打的猛将。鲍超每次打仗,都是先严禁自己的部队冲锋。他自己骑马站在高处,不断地判断敌情,一旦到他觉得是时候了,就喊一声“差不多了!”,下令全军冲锋,往往大胜。这种对双方形势的判断能力,是多少次大战积累出来的认知,无法言传给别人,他自己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但是往往就是能把握到那个最准确的点。就像岳飞说的,战场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是这个道理。

傅盛说的认知升级的这四个境界,之所以有很大的价值,是因为我们正处在整个人类文明的一个大拐弯时代,每一个行业的认知都在迅速叠加,跨界越来越普遍。

你要做成一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如果不保持这种“自我否定”的认知状态,就会一事无成。

比如说,做小事,你就是卖水果,如果你不知道现在人出门带现金的越来越少,你必须得提供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的二维码,你这个水果摊都经营不下去。做大事更是如此,如果你在创业,如果你仅仅是某个行业里的行家,不知道潜在的技术潮流,你最后往往会惊讶地发现,颠覆你这个行当的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一家新公司。

马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用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后来他就解释说,这不是狂妄,这是着急啊。因为对手肯定不在眼前,所以要用望远镜去找。找不到,不是它不存在,而是我自己认知能力不够,我看不到他存在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