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俱樂部名稱中性化引爭議 國安申花也要改名?

在武漢塔子湖進行的中國足球職業俱樂部工作會議上,足協表示將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推動俱樂部名稱的中性化和非企業化,這也就意味著現有絕大部分中超俱樂部的球隊名稱可能要有所改變,像廣州富力、江蘇蘇寧等球隊名稱中含有企業名的球隊將要面臨改名問題。


過往已經有不少球迷吐槽過關於中超俱樂部球隊名稱中含有企業名的問題了,這主要是由於中超俱樂部的所有權經常更迭,今年是這個企業接手明年很可能又換了個金主,球隊的贊助企業一直在變更,球隊的名稱自然也固定不下來,長此以往球迷都可能搞不清自己的主隊有過多少個名字了,球迷對球隊的歸屬感難免會有所下降。

目前歐洲足壇主流的情況是球隊通常用所在地的城市名字作為自己的球隊名稱,比如大名鼎鼎的巴塞羅那、多特蒙德等,而對於同一座城市擁有多隻球隊的情況,通常會使用城市名+前後綴的方式,比如皇家馬德里和馬德里競技、AC米蘭和國際米蘭,而對於像倫敦這種球隊特別多的地區,甚至會使用一些街道或社區的名稱進行劃分,比如切爾西、富勒姆。

關於俱樂部名稱的中性化和去企業化,中國足協可能也在某些程度上借鑑了鄰邦日本的一些做法,早年間日本足協也是通過了所謂的“行政命令”,才造就瞭如今日本俱樂部名稱難覓企業名的形勢。

但這項改革也並非得到了所有球迷的支持,對於一些歷史悠久的中超俱樂部來說,儘管他們的俱樂部名稱中的確含有企業元素,但長久以往下來,球迷們早已習慣了這種叫法,甚至於球隊更換了新的老闆,他們還是會延續之前的叫法,比如北京國安、上海申花這樣的老牌球隊,即使中赫和綠地集團入主了球隊,並讓球隊的官方稱呼中添上了中赫和綠地的字眼,但當球迷們彼此稱呼起來時,仍舊會用國安、申花這樣的簡稱予以概括。

而對於某些俱樂部來說,他們自創立之初就沒有更換過名字,而且球隊的企業名聽起來也是很中性化的,不但不會讓人心生厭惡,反而已經成為了球隊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河南建業,讓他們換掉這個已經用了25年的名字,當地的球迷可能自己都不願意。

因此對於俱樂部名稱去企業化的改革,我們還是希望中國足協不要用一刀切的方式進行處理,對於國安、申花、魯能這樣名稱固定已久的俱樂部,不妨就繼續保留其名稱,而對於像恆大、上港這些更名不久的俱樂部,也可以適當地根據投資時長和實際情況進行判定,如果一味地講究形式化,誰也不知道會不會真的鬧出像大連一方、大連另一方、大連第三方這樣的命名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