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張琦:美國社會中「政治正確」現象的發展及其最新演變

點擊上方“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可訂閱哦!

張琦:美國社會中“政治正確”現象的發展及其最新演變

作者:張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際關係專業2015級博士研究生

本文來源:《國際論壇》2018年5月;國政學人平臺編輯

摘要美國社會中的“政治正確”現象發端於20世紀60年代,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它演變為了一種廣泛存在於公共生活領域,以尊重少數族裔、女性、同性戀相關群體、持不同信仰者為主要體現的文化現象。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政治正確”受到特朗普等參選人的猛烈抨擊,美國社會中“反‘政治正確’”活動隨即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上述演變反映出隨著近年來美國政治的不斷衰敗,國內政治重心的日益下沉,以及在具體實踐中的“矯枉過正”等問題,“政治正確”在美國社會中的約束力與重要性都出現動搖;而隨著特朗普的執政,以及美國國內政治環境的變遷,“政治正確”現象將會迎來更大的挑戰。

【關鍵詞】政治正確;語言表達;歧視;2016年總統選舉;反政治正確

「美国研究」张琦: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的发展及其最新演变

“政治正確”,是美國社會中以尊重少數族裔、女性、同性戀相關群體、持不同信仰者為主要體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它發端於20世紀60年代,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演變,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它所引發的討論與爭議也長期存在。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以特朗普為代表的部分參選人對於“政治正確”展開一系列炮轟,使其再度成為輿論焦點;而隨著特朗普的執政與美國國內政治的變遷,“政治正確”現象在美國國內正在面臨新的局面。

一、美國社會中“政治正確”現象的發展歷程

“政治正確”這一詞組的出現,可追溯至1793年美國最高法院對於“切斯霍爾姆訴佐治亞州案”的回應。但在當時,這種用法並非固定搭配,並且與現代意義上的“政治正確”有所不同。作為一個概念的“政治正確”,通常被認為是由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於20 世紀二三十年代提出的。當時,德國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一些學者認為,為了讓共產主義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就有必要使西方文化走向自我消亡,而改變人們的傳統言論與思維習慣,使之“政治正確”,是促成上述目標的有效途徑。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法蘭克福學派又將馬克思與弗洛伊德聯繫起來,提出“批判理論”。在這一理論下,女性、同性戀、黑人等都成為其主要的研究對象,而他們正是幾十年後美國社會中“政治正確”現象關注的主要群體。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的民權運動對於美國社會的發展演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促成了1964 年《民權法》與1965年《選舉權利法》的頒佈。其中,1964年《民權法》將消除種族歧視、結束種族隔離作為核心內容,明確了在社會生活中不得歧視有色人種、女性的條款。為了有效促進該法的實施,約翰遜政府於1965年頒佈第11246號行政命令,該命令在 1965 年肯尼迪政府第10925號行政命令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有關企業採取“肯定性行動”,保障求職者不因種族、膚色等因素而受到區別對待。在其後的若干年裡,一系列相關措施相繼出臺,對於維護與保障黑人、女性等群體的權益發揮了重要的歷史意義。

《民權法》與“肯定性行動”在體制層面上,加強了對於有色人種、女性等群體的權益維護,如在就業與教 育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但是在社會文化層面,特別是在 語言表達中對於上述群體的歧視現象卻依然存在。在自由主義勃興的20世紀60年代,這一狀況很快獲得重視,部分人士對於在語言表達方面的歧視有所認識, 認為有必要通過對語言糾偏來改變傳統意識。在此背景下,消除語言表達中的歧視開始從美國知識界興起。隨著民權運動、女權運動的推動,這種消除語言表達中歧視現象的意識逐漸走出以知識界為主的校園,為美國社會中“政治正確”現象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20世紀60年代以來,消除語言表達方面的歧視逐步成為美國社會一種風尚.就在這一時期,眾多社會團體加入到維護女性、有色人種權益的隊伍中來。

1975年12月,美國全國婦女組織主席卡倫· 德克勞在一次活動中發表有關反對歧視的講話,她指出“全國婦女組織正在朝著‘智力上與政治上正確’ 的方向發展”。自此“政治正確”這一概念開始被頻頻引用,同時也時常被反對者來進行批評或嘲諷。以德克勞的發言為標誌,“政治正確”在美國社會中正式提上桌面,影響逐漸擴大。

在其後的十餘年時間裡,“政治正確”這一概念在知識界佔主導的校園內發揮重要影響,如使用“政治正確”的語言、文字,增設有關有色人種與女性的相關課程等,都是“政治正確”的具體體現。而在校園之外,“政治正確”的影響也在擴大。如在日常用語方面,越來越多帶有“政治正確”色彩的表達出現,並逐漸為媒體乃至社會大眾所熟知。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作為制度層面的“肯定性行動”雖然遇到“巴基案”等波折,但仍在推行之中,這也在客觀上回應了文化層面的“政治正確”現象。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一系列圍繞“政治正確”報道的出現,它所引發的爭議也進入高潮。1990 年10月,《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是這一時期“政治正確”引發關注的典型事例。記者理查德· 伯恩斯坦報道了德州大學教授艾倫· 格里本對於該校一個寫作課程項目的抵制,該項目要求所有學生在有關“差異”的寫作中必須按照“肯定性行動”、有關民權法案等作為文獻來源。在格里本看來,這是要求根據學生在 “政治正確”上的思考來打分。這一報道很快引發各界關注,該項目也最終未能落實。以此報道為代表“,政治正確”迅速成為了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公共話題,並且日益深入到公眾生活之中。

近十餘年來,“政治正確”的適用範圍不斷擴大,對於美國社會產生空前影響。2002年,密西西比州的共和黨參議員特倫特· 洛特,因為發表涉及種族隔離的言論,被迫辭去參議院少數黨領袖一職。

2006年,勞倫斯· 薩默斯辭去哈佛大學校長一職,就與其在2005 年的一次會議上發表貶低女性科研能力的言論有著密切關係。而近年來, 以好萊塢大片為代表的影視文化,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網絡文化,也越來越多受到“政治正確”的深刻影響。然而,在“政治正確”現象深入社會生活的同時,它所引發的爭議也在不斷髮酵,部分美國民眾對它的負面情緒也在滋長。

2016 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特朗普現象”的出現,以及特朗普在競選過程中“反‘政治正確’”的姿態,就與部分美國民眾對於“政治正確”的消極態度有著重要關係。

二、“政治正確”現象在美國社會中的具體體現

美國社會中的“政治正確”現象主要體現在語言表達、高等教育、商業文化等多個領域。

首先,語言表達中的“政治正確”現象,主要表現在涉及性別、種族等議題的詞彙中。

以涉及性別色彩的詞彙為例,其中含有“man”的常 用名詞與含有“he”、“his”的第三人稱代詞或物主代詞, 都被認為帶有輕視女性的色彩。前者如“chairman”、businessman”等,後者如採用“he”、“his”來泛指包含女性在內的第三方。而隨著“政治正確”的深入,前者改為“chairperson”、“businessman/businesswoman”等,後者則改用“they”、“them”、“their”等不具有明顯性別特徵的詞彙,或者在表述中使用“he or she”指代第三方。

在涉及少數族裔的詞彙方面,對於黑人或非洲裔美國人的稱呼,“nigger”、“negro”逐漸被 “Aferican American”所取代;對於華人的 “Chink”被 “Chinese American”取代;對於日 本人的“Jap”被 “Japanese American”取代;而指稱印第安人的“Indian”被“Native American”代替。

在涉及同性戀等相關詞彙方面,“gay”與“lesbian”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被用來分別指代男、女同性戀者;而“skeleton in the closet”(衣櫥裡的骷髏)這一短語裡的“closet”,則被引申為同性戀者對於公開性取向的態度,如“come out”(出櫃),即公開自己的性取向。而跨性別者、雙性戀者,則分別由 “transgender”、“bisexuals”指代。“政治正確”現象的普及,對於以同性戀者為代表的LGBT群體的權益維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外,包括職業、年齡、身體狀況等眾多方面的語言表達也都受到了“政治正確”的影響。如“salesman”被“salesrepresentative”代替,“old person”被“golden ager”替代,“肥胖”或被稱為 “horizontally challenged”(水平方向上受到挑戰),而“精神病患者”也有“dedevelopmentally disabled”(發育方面障礙)等代稱。

其次,“政治正確”在高等教育中的體現,主要在於規範師生言行與多元化的課程設置等方面。作為“政治正確”的發源地,20 世紀60年代以來,多所美國大學制定了體現“政治正確”色彩的相關規 範,這些規範通常規定了哪些帶有歧視色彩或強調“差異”的言行是不被允許的。如在密歇根大學的有關規定中,就曾將在種族等問題上的不當言論作為懲處學生的依據。

也就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大學中的課程設置日趨多元化。在“政治正確”的引領下,更多關於少數族裔研究、女性研究、同性戀研究、其他宗教信仰研究的課程進入大學課堂,甚至成為必修課;更多女性、黑人或其他少數族裔作家的作品被選入課本。除此之外,原本一些旨在從生物學角度進行人類行為研究的學術項目,也因被認為“政治不正確”而受到影響。總之,作為最早推動“政治正確”的主戰場,大學校園中的“政治正確”現象不僅歷時較長,而且範圍甚廣。

值得注意的是,鑑於“政治正確”現象在高等教育中的深刻影響,由此引發關於“政治正確”與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正確”與言論自由的爭議也頗為激烈,包括弗朗西斯· 福山、艾 蘭 · 布魯姆 、託迪 · 吉特林等知名學者均加入有關討論。

再次,在語言與教育之外,近二十年來“政治正確” 現象向影視、網絡等商業文化領域進一步擴展。

其一,“政治正確”現象在影視文化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同性戀、女權等主題或角色的影視作品日益增多,這些作品不僅逐漸獲得主流輿論的認可,並且對於相關群體權益的維護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同性戀題材方面,2005年上映的影片《斷背山》是其中的代表。該片改編自普利策獎得主安妮· 普勞克斯的同名小說,描寫了發生在懷俄明州兩個牛仔之間的感情故事。

《斷背山》上映後取得空前成功,不僅促使了長期以來被歸類於“小眾電影”、“藝術電影”的同性戀題材影片進入主流視野,而且使得同性戀議題再一次獲得美國社會的廣泛關注,為相關群體權益的維護提供了有力助益。

除《斷背山》等以同性戀為主題的影片之外,近年 來在越來越多的美國影視作品中,同性戀角色的嵌入也被認為是“政治正確”現象的進一步體現。在2016年9月上映的《星際迷航》系列電影的新一集中,主人公之一的蘇魯就被設定為同性戀者,這一設定也在網絡上引發了熱烈討論。

有關女性題材方面,以1991年上映影片《塞爾瑪與路易絲》國內譯作《末路狂花》)為標誌,越來越多帶有女權色彩的影視作品出現。同時,女性在影視作品中的角色也日益多元化,如女總統、女飛行員等突破以往男權社會傳統的角色頻頻出現,這些變化都是“政治正確”現象在影視文化中的具體體現。

在影視文化方面,另一個帶有“政治正確”色彩的變化就是以黑人、亞裔為代表的少數族裔角色的增多。近年來,不管是在如《變形金剛》這樣的好萊塢大片中,還是在如《迷失》這樣的熱門美劇中,亞裔面孔明顯增多。這些變化一方面與資方、市場等商業因素有關,另一方面也被認為是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

此外,在近年奧斯卡獎、金球獎等重要獎項的評比中,“政治正確”也被認為正在成為一種“潛規則”,而圍繞有關話題的討論也屢屢成為熱點。

其二,在網絡文化領域,“政治正確”現象在近年來得到充分體現。

一方面,“政治正確”現象在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網絡產品中得到豐富展現,如臉書在其界面中增加了數十種非傳統性別選項;蘋果公司在其應用的表情包中就提供了至少6類的不同膚色表情、十餘種家庭組合類別。諸如此類的現象在網絡平臺上不勝枚舉,網絡的開放性為“政治正確”的推廣與普及提供了便利途徑。

另一方面,近年來多位美國網絡公司巨頭均公開發表對於“政治正確”的支持態度,其中馬克·扎克伯格多次強調企業文化的多元性與相關產品的開放性。而2016年美國大選開始以來,亞馬遜等網絡企業CEO與特朗普之間的互動,也被認為是主推“政治正確”的硅谷與標榜“政治不正確”的特朗普在價值觀方面的重要區別。

其三,在其他商業文化領域,“政治正確”現象可謂是數不勝數。

2015年聖誕節前,美國星巴克推出全新設計的當季杯型,以往該季設計中的馴鹿、雪花等聖誕元素都已消失,僅僅保留了紅色作為當季特徵。這一設計變化被認為是星巴克為了顧及其他信仰者而做出的調 整。無獨有偶,考慮到對於其他宗教信仰者的尊重,

“Happy holiday”這個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的問候語被服務行業更多地採用來取代“Merry Christmas”。

上述在語言、教育、商業文化領域的事例,只是近年來“政治正確”現象在美國社會中的部分體現。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演變,“政治正確”已經滲透到了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從語言表達方面的糾偏意識,逐步轉化成了廣泛存在於公共生活空間裡的文化現象,甚至成為了公眾的言行準則。在2016年總統選舉之前,雖然圍繞“政治正確”現象的爭議始終存在,但是在美國社會主流文化中,“政治正確”逐漸成為一種“公序良俗”,其意涵與影響已經遠遠超出其提出之時。

三、

“政治正確”現象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的演變

(一)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圍繞“政治正確”的爭議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政治正確”已經滲透到了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以特朗普為代表的部分參選人卻對“政治正確”展開猛烈抨擊,其中特朗普一系列有違甚至直接針對“政治正確”的言行成為此次選舉的焦點。

在“政治正確”涉及的多個方面,特朗普都做出了出格言行:在涉及少數族裔方面,特朗普多次發表關於墨西哥裔移民的不當言論;在涉及女性方面,特朗普對於希拉里· 克林頓在內的多位女性發表侮辱性言論;在涉及不同宗教信仰者方面,特朗普於公開提出“‘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的政策主張,引發軒然大波。此外,特朗普還因在競選舞臺上涉嫌侮辱一名身體殘疾的專欄記者而飽受批評。

上述令人瞠目的言行,只是特朗普有違“政治正確”的部分表態,在其一年半的競選歷程中,他不斷對於“政治正確”進行公開批判。在共和黨初選第一場辯論中,特朗普直言不諱的宣稱:“我認為這個國家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政治正確’…… 而我沒有時間全面‘政治正確’;老實說,這個國家也沒有。”以此次發言為標誌,“反‘政治正確’”成為特朗普競選中的重要主題之一。在其後多個選舉場合,特朗普數次表態“我們再也承受不起繼續‘政治正確’了”。

此外,在此次總統選舉中,包括共和黨主要參選人泰德·克魯茲、本· 卡森、裡克·桑托勒姆,數位參選人均對“政治正確”進行批評。其中本· 卡森在競選過程中,數次指出“‘政治正確’文化正在破壞這個國家”。

上述2016年總統選舉中部分參選人針對“政治正確”的言行與長期以來美國社會中“一切以‘政治正確’ 為綱”的主流文化存在明顯衝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特朗普等人對於“政治正確”的違反與抨擊,儘管引發主流媒體、其他參選人的一片撻伐,但卻並未對2016年的選舉走勢造成重大影響。特別是特朗普在不斷刷 新“政治不正確”紀錄的同時,其支持率不僅未受到嚴重衝擊,而且於2016年11月8日憑藉選舉人票的多數,戰勝了長期以來在“政治正確”方面堪稱楷模的民主黨提名人希拉里,當選第45任美國總統。

在特朗普勝選之後,美國國內接連發生多起在公共場合語言冒犯,甚至直接侵犯少數族裔的事件;一些以公開發錶針對少數族裔、LGBT 群體仇恨言論著稱的爭議人物與團體也頻頻活躍,“反‘政治正確’”活動有加劇的趨勢。特朗普本人在就任總統之後,“反‘政治正確’”的姿態也無明顯轉變。根據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等機構的研究顯示,特朗普的勝選使得部分民眾相比起2016年大選之前,更願意公開自身 “反‘政治正確’”的態度。

(二)“政治正確”現象受到衝擊的深層原因

那麼,為何近些年來在美國社會中具有重要影響的“政治正確”現象在此次選舉中引發如此大的爭議? 而特朗普“反‘政治正確’”的姿態不但沒有對於選舉走勢造成影響,甚至還獲得部分民眾的回應呢? 本文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在過去的十餘年裡,美國政治因為極化加劇等一系列問題而日益走向困局,原本旨在“解決問題” 的政治體系正在走向失序。在此狀況下,當現實層面 的政治架構不能有效運轉,長久以來的政治規範逐漸式微時,“政治正確”這一形式上的政治文明也很難再具有約束力。

政治極化是過去幾十年美國政治最為重大的變化。儘管極化現象在美國曆史上多次出現,但是最近 一輪兩黨精英的極化已經嚴重影響政治體系的正常運 轉,並在最近十餘年裡愈演愈烈。在奧巴馬政府時期, 以2010年“奧巴馬醫保”投票、2013年美國聯邦政府非核心部門關門、2016年聯邦大法官斯卡利亞去世後席位長期空缺為例,極化背景下的“黨爭”,特別是如弗朗 西斯· 福山所言的“否決政治”正在不斷侵蝕美國政治,使其走向愈發嚴重的功能失調。2009-2011 年兩年多時間裡,先後興起的右翼“茶黨”、左翼“佔領華爾街”運動充分體現出了現有政治體系的回應性下降、與民意脫節。而相較於上述政治現象與社會運動所折射出的運轉失靈,在近年來“黨爭”加劇、“茶黨”左右共和黨的政治表象之後,是長久以來的政治規範的式微.

總之,在過去若干年裡,不論是政治實體還是政治規範,都出現了相當程度的衰敗,而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作為應然層面的“政治正確”現象,雖然始終處於主流文化的中心,但是其約束力卻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

其次,過去幾十年里美國社會經濟狀況的演變,特別是近些年來就業崗位、貧富差距等方面的變化,使得相當數量的民眾對於自身生活狀況感到焦慮。在此背景下,對比事關現實利益的經濟、民生等議題,相對“形而上”的“政治正確”在部分民眾心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正被“擠”出政治舞臺的中央。

20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民權法》、“肯定性行動”的實施,相關群體的權益得到顯著提升;而歷經數十年的發展,“政治正確”理念也已深入人心。與此同時,近幾十年來美國社會在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等方面的重大變化也在深入影響民眾的現實生活。20世紀80 年代以來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全球化背景下工作崗位的持續流失,以及近幾十年來非歐洲裔移民比例的不斷上升,這些變化的影響在最近十年來日益凸顯。雖然近年來美國經濟已經走出2008年前後大衰退的低谷,但是上述貧富差距擴大、就業崗位流失等具體問題並未得到改善,民眾的相對被剝奪感甚至還有所上升;同時,美國社會中圍繞種族等問題的矛盾更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上述經濟社會狀況的演變使得相當數量的民眾感到不滿與憤怒,也使其對於“政治正確”等“形而上”議題的關注更多被“形而下”的現實議題所取代,在此影響下,美國政治的重心趨於下沉,“政治正確”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出現動搖。

再次,就“政治正確”現象本身而言,它在深入美國社會的過程中,也存在著“矯枉過正”等問題,這類情況往往引發民眾的負面情緒。同時,由於近年來“政治正確”現象在諸多充滿爭議的社會議題中發揮重要影響, 也使得部分民眾對其態度日趨複雜化。這些因素為“政治正確”現象在此次選舉中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隨著“政治正確”現象在美國社會中的 “遍 地開花”,在具體議題中,出於對“政治正確”的遵守或提倡,存在著諸多“矯枉過正”的情況,即“政治正確”的過度化。一方面,基於對特定群體文化或權益的尊重,時常引起過度敏感,致使其他群體受到困擾,進而引發對於“政治正確”的負面情緒。

另一方面,隨著“政治正確”現象的影響日益擴大,近些年來它在種族、LGBT等議題中都成為了不可迴避的重要因素,甚至關係到相關議題的走向,而圍繞有關議題的爭議始終存在,也間接導致部分民眾對於“政治正確”有不同意見。在上述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近年來“政治正確”所引發的負面意見一直在上升,也為此次大選中的爭議提供了口實;而以上“政治正確”在具體實踐中的問題,還將對其未來的發展演變產生重要影響。

最後,此次總統選舉與其說是一場四年一次的政治活動,不如說是一場以選舉為外在形式的社會運動。在這場由特朗普激發的具有強烈民粹主義色彩的社會 運動中,“政治正確”與精英政治、全球化一道成為了被攻擊的對象,而“反‘政治正確’”則與“反建制”、“反全球化”一起成為了這場運動中的符號。

如前文所述,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在過去若干年的深刻變化,使得部分民眾對於現有政治體系的失望情緒不斷累積,將更多關切投入到涉及切身利益的現實議題中。在此背景下,特朗普以“局外人”的姿態參加選舉,並且通過提出“美國優先”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主張,主導了選舉走向。在特朗普的影響下,此次“非常規”選舉實際成為了一場民粹主義社會運動,而 多年來一直受到政治精英、主流媒體所推崇的“政治正 確”,則在特朗普等人的裹挾下,成為了這場“反體制”、“反建制”,甚至是具有反智色彩社會運動的攻擊對象;

“反‘政治正確’”與“反建制”、“反全球化”進而演化為了這場民粹主義運動的符號,並一起成為了部分民眾對於政治體系不滿情緒的主要表達;而正是這些在政治上失勢、經濟上失利、文化上失語的民眾,成就了特朗普這個歷史上最為“政治不正確”的總統。

綜上而言,在2016年總統選舉中,“政治正確”成為了主要話題之一,雖然圍繞“政治正確”的爭議與其在實踐中的“矯枉過正”等問題不無關係,但在有關爭議的表象後,則是美國政治體系的衰朽,政治規範的式微,以及國內政治重心的下沉。隨著特朗普的執政,特別是其“社會運動化”執政風格的延續,“政治正確”乃至更廣泛意義上的美國政治文明都將面臨挑戰。

四、結語

第一,“政治正確”現象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社會中興起,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廣泛存在於美國公共生活領域的文化現象。不同於以行政命令作為主要形式、體現國家意志、擁有明文規定的“肯定性行動”,從文化層面出發的“政治正確”現象不由政府主導,更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演變,已經深入到了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其內涵與外延都已遠遠超出其提出之時。

第二,近些年來,“政治正確”現象的範圍不斷擴大,影響日益深入,但與此同時,由於在具體實施中的“矯枉過正”等問題,“政治正確”現象也引發了相當數量民眾的負面情緒

;特別是隨著種族、LGBT等議題的持續發酵,在有關議題中發揮重要影響的“政治正確” 現象也不可避免地引發爭議。雖然“政治正確”現象旨 在消除歧視的初衷已被廣泛接受,但其在具體實踐中引發的問題與爭議也不容迴避。

第三,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政治正確”受到了特朗普等參選人的強烈批評,而受特朗普勝選等因素的影響,美國國內“反‘政治正確’”活動有加劇的趨勢。上述演變反映出隨著美國政治的衰敗,國內政治重心 的下沉,“政治正確”的約束力與重要性都出現動搖。如果美國國內政治進一步走向民粹化、碎片化,而特朗普“社會運動化”的執政路線長期延續,那麼以“政治正確”為代表的政治文明將會受到進一步衝擊。

「美国研究」张琦: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的发展及其最新演变
「美国研究」张琦: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的发展及其最新演变「美国研究」张琦: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的发展及其最新演变
「美国研究」张琦: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的发展及其最新演变「美国研究」张琦: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的发展及其最新演变

世界風雲變幻,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為您權威解讀。在線問答,解答您的疑惑,歡迎點擊閱讀原文鏈接,關注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悟空問答。

「美国研究」张琦: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的发展及其最新演变「美国研究」张琦: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的发展及其最新演变

數字經濟智庫

「美国研究」张琦: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的发展及其最新演变「美国研究」张琦: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的发展及其最新演变
「美国研究」张琦: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的发展及其最新演变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美国研究」张琦:美国社会中“政治正确”现象的发展及其最新演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