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核子中心的巨大贡献(二)

轻中微子

1989年,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们确定了含有轻中微子的轻子一共有三"代"。中微子是不带电荷的基本粒子,它几乎没有质量,而且很少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因此有时称为"幽灵粒子"。

科学家们利用大型电子正电子对撞机(LEP)上的ALEPH探测器,发现了这些幽灵粒子。研究结果与标准模型一致。

欧洲核子中心的巨大贡献(二)

ALEPH探测器

反物质

反物质由反物质粒子组成,它们具有对应的物质粒子的相同质量,但电荷相反。当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时会相互湮灭,释放大量能量并产生高能粒子,如伽马射线。

1995年,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在低能反质子环的PS210实验中成功地创造了反氢原子,其原子核带有负电荷。然而,反物质与物质相撞,在科学家对其进行详细研究之前湮没了。

欧洲核子中心的巨大贡献(二)

氢和反氢原子

2010年,欧洲核子中心的反氢激光物理仪器(ALPHA)团队创造了反氢,并成功维持了其存在六分之一秒。到了2011年,他们维持反物质存在了超过15分钟。

电荷宇称破坏

宇宙学的奥秘之一是为什么宇宙中反物质和物质没有完全湮灭?答案应该是物质和反物质之间存在一种不对称有关。

按照一般的看法,如果在物理过程里面将粒子替换成反粒子,并且进行一个镜像,物理定律的形式不会发生变化。这个概念被称为电荷宇称对称性,或者CP对称性。

欧洲核子中心的物理学家最终证明CP对称性确实遭到了破坏。

欧洲核子中心的巨大贡献(二)

CP对称性

早在,1964年,核物理学家James Cronin和Val Fitch发现了CP对称性会被破坏的第一个证据,并因此于198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对于CP破坏的最终证据来自于1999年,由 欧洲核子中心的NA48实验以及美国费米实验室的实验结果所给出。

万维网

除了粒子物理外,欧洲核子中心是世界上最著名发明之一,即万维网 (WWW)的诞生地。 1989年,英国科学家Tim Berners-Lee在欧洲核子中心发明了该网站,该网站原本是为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享信息而设计的。

世界上的第一个网站描述了万维网项目,以及如何使用它来访问文档或设置计算机服务器。 Berners-Lee在他的NeXT电脑上托管网络,该电脑仍然位于欧洲核子中心。

欧洲核子中心的巨大贡献(二)

Tim Berners-Lee和第一台运行web的电脑

WWW软件于1993年4月进入公有领域,并且免费提供,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运行Web服务器或使用基本的浏览器。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网络生活大部分是建筑在万维网之上的。现在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离开了万维网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