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記憶系列:瀋陽曾爲「陪都」 「盛京五部」是咋回事?

順治遷都北京後時局初定,清統治者就著手鞏固盛京後方。其中採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仿照明朝的陪都制度,提高以瀋陽為中心的盛京地區政治地位和行政規格。按照《盛京通志》中的通常說法為:“世祖統御六合,定鼎京師,以盛京為留都”。“留都”也可以稱之為“留京”,清中期以後多稱為“陪京”或“陪都”。簡言之,就是首都和京畿地區之外具有都、京名號及相關制度待遇的城市和地區。多授予曾在某一時期為本朝政治中心的城市。這種“陪都”之制古代即已存在,而清朝最直接借鑑對象應是明朝為加強對南方統治而確定的陪都南京。

遼寧記憶系列:瀋陽曾為“陪都” “盛京五部”是咋回事?

陪都制度在盛京的實施,應始自順治十四年(1657)設立奉天府之際。按常規府本應是省下所屬的地方行政機構,而且在此前(順治十年,即1653年)所設的遼陽府,也確實按照這一通例。到設立奉天府時,則改為參照京師(北京)順天府的“京府”規制,其主官稱府尹(正四品),而不是像省轄府那樣稱“知府”(正五品),即成為實行“京制”的開始。此後在瀋陽設立“承德縣”時,也同於北京大興、宛平二縣“京縣”之制,縣官稱知縣(六品)而非一般府、州所轄縣的“縣令”(七品)。

遼寧記憶系列:瀋陽曾為“陪都” “盛京五部”是咋回事?

這種“京府”“京縣”之制,全國只存在於北京、盛京二地,換言之盛京制度高於各行省而等同京師,原因就是其享有“陪都”的特殊待遇,清入關後“盛京”一詞,可以指三種不同的地域範圍。一是盛京城,即清代瀋陽城及其周邊地區,按康熙以後的建置即相當於“承德縣”管轄的範圍。因其在皇太極時命名為“天眷盛京”而有此稱。二是指康熙時東北三將軍並設以後的盛京將軍轄地,大體相當於今遼寧省除西部一些地區外的區域,還包括今吉林南部的一些地區。

遼寧記憶系列:瀋陽曾為“陪都” “盛京五部”是咋回事?

實際上,盛京將軍是乾隆時名稱,康熙時期本稱為“鎮守奉天等處將軍管轄地域本與奉天府相當。三是指全東北,如乾隆時所修《盛京通志》即覆蓋東北三省範圍。由於清代康熙中期以後多是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地並提,所以作為地區概念時“盛京”多指奉天府(含錦州府)所屬範圍,與今遼寧省域更為接近。乾隆時,皇帝曾專門就個別官員稱盛京為“省”而傳旨斥責,其中說“奉天陪都重地,歷來稱為盛京,非各省可比。稱京為省則斷乎不可”。而奉天真正稱省,則是清末陪都制度取消以後的事情。

遼寧記憶系列:瀋陽曾為“陪都” “盛京五部”是咋回事?

與設置奉天“京府”相配合,清政府又在此恢復設立與中央政府機構名稱相同的“部”。皇太極時期在改元大清前就已設有j六部,但入關時已隨皇帝遷往北京。從順治十五年(1658)起,為完善本朝的陪都制度,又仿照明朝在陷都南京另設六部管理江南地區相關事務做法,在盛京恢復設部,順治年間即已設戶、禮、工、刑四部,兵部晚至康熙三十年(1691)方設。至於吏部,則因盛京地方官員較少而未設。

遼寧記憶系列:瀋陽曾為“陪都” “盛京五部”是咋回事?

因此,這裡只有戶、禮、兵、刑、工五部。“盛京五部”雖稱“邵”,形式上並非中央各部派出機構,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但畢竟設於陪都,與北京中央政府機構的各部相比有整體和局部之別。首先,陪都各部須稱“盛京某部”,以與北京相應各部區別;其次,盛京各部均不設尚書,只由與北京各部副職同名同級的侍郎一人掌管,但須由旗人擔任(北京各部尚書滿漢各一人,侍郎滿漢各二人);第三,盛京各部職掌,僅限於以今遼寧為主的東北地方相關事務,所設下屬機構及人員也遠少於北京各部。

遼寧記憶系列:瀋陽曾為“陪都” “盛京五部”是咋回事?

儘管如此,在首都之外地區設“部”管轄地方事務,畢竟只是清朝發祥地的“專利”。其目的,既為強調陪都地位與眾不同,也更便於對“根本重地”的管理。比如,盛京禮部所管日常事務多與盛京三陵祭祀相關;盛京工部主要承擔瀋陽故宮和三陵建築修繕事宜;盛京戶部主要負責以遼寧地區為主的官莊、旗地租賦管理;盛京刑部則以處理與八旗人相關的法律訴訟為主。雖然清朝已是全國性政權,但陪都各部的職責似乎與入關前有很多相似之處,連其恢復設立後辦公之處也沿用原入關各部衙門,即盛京戶、禮二部位於大南門內大街路東,盛京兵、刑、工三部衙門位於小南門內路西,除後來盛京工部衙署移至禮部之南外,其餘各部直到清末改制撤銷時,仍未發生變化。

遼寧記憶系列:瀋陽曾為“陪都” “盛京五部”是咋回事?

陪都盛京另一個與京師相同而異於各省的機構,是設有專門管理皇室事務的盛京內務府。清入關初年,原只設盛京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包衣佐領掌管此類事務,乾隆十七年(1752)以後,增設盛京內務府總管大臣(由盛京將軍兼任)和協管大臣(由五部侍郎中指定一人兼任),並建立廣儲司、會計司、都虞司、營造司、掌儀司等下屬機構,負責管理守護盛京宮殿及所藏物品,關外皇莊(包括糧莊、棉莊、果園、靛莊、鹽莊、蜜莊等二百餘處,大多位於今遼寧境內),以及三陵祭祀供品等。

遼寧記憶系列:瀋陽曾為“陪都” “盛京五部”是咋回事?

上述機構,都因盛京特殊地位而設,至清末(1907)實行新政以前,存在了200餘年,成為陪都制度的主要標誌,也是清代各地獨一無二的特殊體制。除此之外,盛京地區還有一些與其陪都地位相關的建築,除“一宮三陵”屬於清入關前創建在以後仍然被繼續使用外,乾隆皇帝還出於對祖宗肇興之地的特殊情感,特諭重修重建入關前都城一些皇家祭祀用建築,即盛京天壇(在大南邊門外)、地壇(在小東邊門外)、堂子(在大東門外)和太廟(移建於故宮大清門東),這些昔日的都城建築,除太廟外基本已失去實際使用價值,乾隆重建的目的,就是將這些建築與瀋陽城內的故宮一起作為特有文化符號,昭示陪都盛京的不凡規制。備註:歡迎轉發,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更多精彩,與您相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