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一代」的「喪文化」!「佛系」標籤背後,隱藏著強大自信

所謂千禧一代,指的是1982年至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由於他們有著極強的購買力(每年花費2,000億美元)被認為是中國幾代人中最具有消費能力的群體。

“千禧一代”的“喪文化”!“佛系”標籤背後,隱藏著強大自信

這一代人成長的環境較為特殊,他們是與電腦幾乎同時誕生,在手機和互聯網的陪伴下長大。同時,他們成長於中國經濟強勁擴張的時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其童年生活較上幾代比較,獲得的關注度、疼愛度更高。這樣的生長環境也註定了他們的“與眾不同”。

“千禧一代”的“喪文化”!“佛系”標籤背後,隱藏著強大自信

千禧一代模仿“葛優躺”來對自己生活方式的自嘲

千禧一代的“喪”和“佛系”

“喪文化”和“佛系青年”是近年來貼在千禧一代身上的網絡標籤。這些標籤們看似貶義的背後,卻透出了千禧一代(Millennials)們在新時代中獨特的價值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千禧一代在網絡被打上“喪文化”和“佛系青年”的標籤,而這些標籤的含義並不友好。“喪文化”爆紅來源於一張1993年的照片。照片上的人物是中國著名演員葛優癱躺在舒適鬆軟的大沙發上,他嘴邊續著鬍渣,一臉生無可戀。

看著葛優的狀態,網友戲稱其為“葛優癱”,“喪文化”也就此火遍了網絡。主要意指失去了目標和希望,只想如爛泥一般躺著,不想思考,什麼都不想幹的青年們。也是對時下千禧一代在面對生活時出現的一種心態的形容。

其實,無論是“喪”還是“佛系”,不難看出這兩個網絡流行詞的背後隱藏著中國千禧一代對社會壓力的一種焦慮。千禧一代多數是在“一胎”政策時出生的,由於沒有兄弟姐妹,父母在其身上的投入較大,他們享受著上一代不敢想象的給予,也被父母給予了越來越難以實現的期望。除了期望,長大成人並步入社會後的他們,更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例如結婚、買房等、獨自撫養雙親等。

重壓之下,陪伴千禧一代成長的“互聯網平臺”自然就成為了他們緩解焦慮的最好出口,而手機短視頻應用則是他們最常使用的方式。

“千禧一代”的“喪文化”!“佛系”標籤背後,隱藏著強大自信

喪青年們似乎並不真的“喪”,他們比前幾代更具自信

從抖音用戶資料上看,其85%的用戶年齡都在24歲以下。2017年5月份的時候,抖音的日均播放量突破1億,而三個月之後,這一數字就已經突破10億。

大部分在觀看抖音的時候會選擇“癱”在家裡,亦或是躺在床上。由此不難推斷,“抖音”等音樂類的短視頻社區應用不僅讓他們暫時忘卻了現實生活的中壓力,更是滿足了部分喪青年的要求,是讓他們進入“喪”狀態的一大平臺。

“千禧一代”的“喪文化”!“佛系”標籤背後,隱藏著強大自信

標籤背後隱藏的強大自信

然而,“喪文化”的來襲讓不少輿論為千禧一代感到擔憂。作為中國最具消費能力的群體,什麼都不相干,什麼都不在乎的心態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並不是一個好的信號,常會錯誤地認為千禧一代並不想努力工作。

其實,千禧一代是非常自信的群體,他們往往想要從工作中獲得使命感和目標感,他們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麥當勞《00後職業觀白皮書》調查結果也顯示,儘管時常被打上“喪”的標籤,但總體而言00後非常自信,超過97%的受訪者普遍對自己的團隊協作、新事物學習、人際交往和創新能力非常自信。66.73%的受調人表示追求穩定的工作,同時也向往參與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他們認為不只有一線城市能實現價值,二三線城市同樣充滿機遇,渴望到更多地方工作。

這麼看來,喪青年們似乎並不真的“喪”,也不是 “什麼都不想幹”。相反的,他們似乎比任何一代想要的更多,更加的務實,同時也對自身和未來充滿了樂觀的信心。

“千禧一代”的“喪文化”!“佛系”標籤背後,隱藏著強大自信

在千禧一代的生活中,手機和網絡已成為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以,“喪”似乎更多的只是千禧一代們對自身環境的“自嘲”,用來對抗眾說紛紜帶來的壓力,擺脫心中種種失落和不平衡的一種生活表象而已。一切無所謂,什麼都可以的背後,其實傳達著他們一種獨有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以“喪”自省,無懼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