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院2018年畢業展|建築藝術系

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

2018屆建築藝術系畢業展主題

阮 昊:城市高密度問題下的建築要素研究與設計

劉 暢:群建築——迷宮/花園/村落

魯 偉: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本土建築

王 灝:多層木結構與大跨度木結構

黃明健:流動建築

城市高密度問題下的建築要素研究與設計

Research &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Elements in Urban Density

指導教師:阮 昊

建築要素(Architectural Elements)指的是組成建築的基本單元元素,例如樓梯、屋⾯、⻔窗、樓板等; 「城市⾼密度問題」指的是⾼度密集情況下的城市區域,及其在建築學中所對應的語境範疇,其中密度不僅指向空間的密度,也指向由城市化所帶來的⼈流密度、能源密度、熱量密度等等。

密度的變化將重新定義組織形式,在城市⾼密度的語境下,每⼀種「建築要素」都被賦予了超越其基礎的更多功能與定義。密度所帶來的各類問題的最終解決將來自於「建築要素」⽽不是建築本⾝。同樣,對於「建築要素」的理解與設計,缺乏來自於「城市⾼密度」維度的切入; 所以,對於以解決城市⾼密度環境呈現的問題為導向的,兩者之間直接的研究與設計變得具有價值。

直接研究城市高密度語境下的建築要素並不意味著忽略「建築」本身在其中所起到的作⽤,而是要通過研究兩者之前的強聯繫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相關城市高密度問題的研究一定是以解決其中特定的問題為研究與設計導向的。

建院畢業生陳寬介紹道:我的場地是一個位於杭州蕭山的高層小區,這兒的容積率很高。現代小區的居民每天上班回家都是不需要有任何交流的,只需要回家停車和乘坐電梯上樓。所以我想要改造這個小區,可以讓人們可以穿過,接觸,並且走出自己的房子。首先孤立的高層建築就給人冷漠感,我在高層建築之間建造6層以內的公共區域。這個公共區域的功能不僅是購物,而是人們可以工作交流的地方。我設想把32層的建築加入分為底層的人際接觸層,中間的居住層,高層的農業層。是一個未來的設想,逆城市化的主題。

群建築——迷宮/花園/村落

指導老師:劉暢

伍重說「如果我們觀察一片自然:一片森林的邊界,一片海岸,海洋或是一片盛開花朵的草地,我們所看到的這片草地的特徵來自於無數種葉子及植物枝幹的組合,它們依據特定的自然之理組合在一起。正是這種眾多的重複並帶有微妙的差異-呈現了它作為一個群體的特徵…..」

群建築是對自然之理的反映;是對當代城市中出現的建築樓的機械重複及相對的標識性建築困境的反思;是試圖對都市「大」建築綜合體的瓦解。在此並不預先給出一種「群建築」的範式,而希望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研究來找到一個自己心目中的群建築。在此給出三個關鍵詞,也是三個主題「迷宮」、「花園」、「村落」,它們都具有某種群建築的特質,三者彼此交疊並處於「建築/非建築」的中介狀態……由此該工作坊將通過對這三個主題的研究來接近群建築。

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本土建築

Local Architecture Under Globalisation Era

指導老師:魯偉

The studio gave fifth year students a humble an ambitious assignment: exploring architecture as an urbanity-gradient-increaseragent of urban transformation.Thinking ouside the box of the conventional top-down urban planning tools, they explored how architecture could play this critical role of desirable transformation, such as rebuilding the town on urbanized territories.Between things, they focused on how architecture could redefine and qualify inhabitable public spaces and favour social interactions.Permanently their choices where made in order to sustain: social and functional diversities, co-existence and biodiversity.What, the resulted projects performs in situations, is in a sense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ir architecturologic correctness.The specific situations the students faced, generated architecture species,「made in the places」:relocalized.

該畢業設計工作室中,五年級的學生將面臨一個極具挑戰的任務:探索建築作為城市梯度密度提升的轉化途徑。他們研究了傳統自上而下形成的城市規劃空間,探索建築如何成為發揮理想轉變的關鍵作用,如:在城市中的城鎮再建造。在此基礎之上,他們關注於建築的重新定義,公共居住空間質量的提升,以及社交互動的促進。一直以來,所有的選擇皆是為了維持:社會和功能的多樣性以及共存和共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不同情況下所演化出的結果,比其在建築學語境下的正確性更為重要。學生所面對的具體情況,所產生的建築種類都反映了「在地性建造」:再本地化。

多層木結構與大跨度木結構

指導老師:王灝

在前兩屆的基礎上推向一個更社會性的層面,因為當代社會對功能要求,更多的是滿足更高的容積率,所以這一屆對木結構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多層和大跨度上。這是一個前瞻性的話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木構運用到更多的社會性的項目中,而不會僅僅侷限在一些小尺度的建築中。擴大木結構的社會性功能,比如圖書館、大型展覽館、高層觀光景觀設施等,這也是這一屆很大的研究中心的轉移,就對木構和當代建築結構的結合要求更加密切,同時也加強了木構和當代加工工藝高效建造的銜接,即工坊式操作和工廠式操作的聯繫更加緊密。

流動建築

Architecture Form And Force

指導教師:黃明健

畢設主題——流動建築,源於對建築形式遊戲的批判,試圖找一種新的空間設計語言體系,把空間之流看做生命與物質之流動狀態的自然展現。每個畢業生圍繞「流動性」選取個人的課題來進行創作,建築成為一種動態的生成。

部分作品:

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

萬金宇 遊牧城市

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

盧耿聰 界面空間

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

揚悠芷 臨城市空間碎片化發展的共生制

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

宋正浩

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

夏程浪

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

陳韞

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

高海洋

模型製作和細節:

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
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
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
中国美院2018年毕业展|建筑艺术系

建築藝術系畢業展已於2018年5月25日,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14號樓展廳開展,欣賞建院人厚積薄發的凝聚和他們畫下的五年學習句點。

|陳麗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